1、未因路远而踌躇付出都必将得到回报,一切的成长都演绎着精彩的教育人生。21 年的教育生涯,使他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激情迸发走向理性深沉。他就是苏州市名教师、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陈宇峰。小学科演绎大精彩1994 年 8 月,陈宇峰从无锡师范理科大专班毕业。作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他却被学校安排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着一些失意的感觉,他投入了专业的学习和课堂的研究。没有师傅引领,他便自己琢磨如何上课,唯一的标准就是看看学生是否喜欢上他的信息技术课。他总是默默地琢磨着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招数”:课堂上怎么说话才能打动学生?教学环节怎么设计才能吸引孩子?怎么给孩子们的努力以积极的鼓励?为此,他也悄悄地去
2、参加语文、数学的课堂教学观摩,从其他学科教学中吸收经验和方法,然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运用。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95 年,在全市的素质教育现场会中,作为一个新上岗的教师竟然也获得了上公开课的资格。为了让这节课能体现一直琢磨的教学理想,陈宇峰大胆改造教材,使之成为一个体现游戏精神的内容,学生们在课堂里成为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游戏者。这次教学获得听课者的一致好评。评课组长对陈宇峰说:“虽然信息技术课是小学科,但从这节课来看,精彩程度不亚于大学科的教学。你要好好努力!”此后,通过一次次参与公开课、评比课,陈宇峰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风格也逐渐形成。他开始用笔记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一篇篇教
3、学论文见诸于各级教育刊物。“打造形质兼美的教学”“上有趣味的课,上有文化的课,上有价值的课”他的教学观渐渐成型。1997 年,国家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在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设立了一个关于“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研究”的实验基地,陈宇峰作为实验教师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在全国性的成果汇报会上,与会领导专家对本次实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几十家媒体都做了报道。有一篇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题的新闻报道这样写道:“小小的信息技术学科,一位年轻的老师尽力地呈现了它的精彩,一时之间,他成了精彩的中心。”随着教学上的不断开拓与创新,陈宇峰成为市级的学科带头人。一些有共同志向的信息技术老师也经常以他为
4、中心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学科教学的种种问题。这种“草根化”的思考与实践虽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高规格,但充满了自由和活力。这个“非正式”的团队陆续完成了一些具有“正式意义”的研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儿童化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融合”“数字化校园的软环境建设”等。这些主题研究,虽然不一定很全面周密,但一次次地给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以良性的刺激,推动着老师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并在教育中寻找定位,体现自身的价值。在这样且行且思的过程中,有 20 多篇论文发表,“草根团队”成为了事实上的信息化研究高地,为整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了智慧支持。一线教师正在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向“教育
5、信息化的运用设计师”转变,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并大大提高了区域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效能。2013 年,陈宇峰被评为苏州市名教师。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学科教学方面的独创性,更是因为他在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超越了学科范畴走向了更广阔的教育信息化领域。微教研成就大视野2003 年 8 月,因为工作需要,陈宇峰被调至张家港市教研室。他所分管的学科都是不起眼的小学科,比如综合实践、思想品德、信息技术以及科学等,但他没有因循常人的眼光,而是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小学科的内容与目标,观察它们的课堂教学,努力去挖掘、呈现这些小学科独有的光芒。因为他相信:知识本身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这
6、些被忽视的学科领域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应然追求。学科价值的扭曲是一种教育的“时代之病”,而并非是学科自身价值的真实反映,陈宇峰在对这些小学科的研究当中,发现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这些学科领域自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掘,这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和损失;另一个是这些学科之间由于它们自身的开放性而存在着天然的接口,相互融合之后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陈宇峰决定顺应学科特点,从“微教研”起步,凝聚人气,激励人心并且以此来做学科融合的尝试。要做学科的联合,就必须先把单个学科做“强”,这样“强强”的联合,才能实现真实的教育价值。单个学科的强大体现在哪里?那
7、就是用精彩的课堂来体现说服力,用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来体现学科价值。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科孱弱已久,教师缺乏相应的训练和意识,课程实施缺少有力的环境支持。对此,陈宇峰只能用播撒火种的方式,一个点一个点的进行。为了打磨一节精彩的课,他亲自主导教学设计,从教学语言开始,手把手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一节成功的课就能推出一个教师,每当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就相当于在这个学科打下了一个“树桩”。一个学科一个学科的指导,不同学科还要进行不同的思维转换,有难度,有挑战,但更有成就感。此外,陈宇峰还创设了“工作坊”进行的“面对面”培训。每次培训 5 个学校,每个学校 2 个人参与,一个是学科教导,一个是任课教
8、师。通过一轮培训,基本把火种撒到了每一所学校,然后就是对“火种”的维护和照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促进这些被“边缘化”的学科教学的规范与优秀。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宇峰带领的几个学科团队,短短几年,就涌现了十几位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甚至还出现了两位苏州市名师。这些曾经薄弱的学科,也有了引领实践和研究的中坚力量。有了基本的教学团队,有了基础性的研究力量,这些学科的联合才有了可能。2009 年起,陈宇峰开始尝试多个学科的联合教研,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问题。比如“思品课程的融解与聚合”: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有机融解”到各个学科课程之中,但在“融解”之后,思品专业教师又能从中提炼出“大德育”
9、的路径和方法而不是“学科消失”。通过这些主题的讨论,大家提出了一种“项目化”的课程实施模式。这种“项目化”的实施模式具有以下几特质:项目的产生首先基于儿童的探究兴趣,来自于生活化的背景;项目的教育目标具有多元性,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锻炼,素养的综合化发展;项目的实施具有长短不一的周期,可以以“课”的形式或者以“活动”来进行单元划分。这些“课”或“活动”具有不同的目标侧重,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织教学,从而为课程融合建立了一个基础模型。有了这个基础模型,陈宇峰和研究团队进行了好几项主题研究,比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中的德育实践”“依托网络社区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等。其中“社
10、区服务中的德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公益性组织,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依托网络社区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则转化为了一个江苏省重点课题,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真研究推动大教育2013 年 3 月,陈宇峰调入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任副校长,分管一个学区,分管教学和科研。这为他的教育研究打开了另外一个新的天地。学校教育管理与学科教研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其中涉及到教育软硬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教师团队的组织以及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调。小小的一个学校,浓缩着教育的整体状况,体现着教育的整体价值;而且实验小学在区域内小学教育领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针对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的变化,陈宇峰理清思路,确定了管理上的“
11、教师本位”和“儿童中心”两个基本原则,把管理工作作为研究工作来开展,以理想主义观照学校教育教学,努力营造一种自然、自由的教育状态。确定了清晰的工作策略,就需要考虑如何来把这些策略落到实处。而重新梳理学校各项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均要有所依据。因此,搜集文献、寻找案例甚至小范围实验,都成为一种带上了研究印记的管理行为。陈宇峰认为:科学理性的管理是慢慢形成而非一蹴而就的。因此,他宁愿慢一点,把每一个脚步踏实,让好的管理思想成为管理行为,让好的管理行为沉淀为有效的管理制度,进而在时间的磨练中成为学校的管理文化。让一所学校一直浸润在良好的管理之中,教育才会越来越美。除了管理研究以外,他还设计了课堂
12、教学的项目研究。因为好的教学,永远是教师手中点石成金的“魔杖”。结合学校教学传统以及教育发展的现实,他提出了“爱学课堂”的研究。所谓“爱学课堂”,就是把情感态度作为学习活动的原始动力来加以研究和认知,突破以往课堂教改中沉迷于“流程设计”或“知识分析”的技术惯性,把师生共同的生命发展作为基础和目标的课堂。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怎样让学生会学习?这两个基本问题是陈宇峰提出的“爱学课堂”着力要回答的。“爱学课堂”提出了“趣”“法”“序”三要素。所谓“趣”就是课程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你所教学的学科;所谓“法”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趣”与“法”之间,就是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即“序”,也
13、就是课堂环节的组织结构和策略。评价教师的教学,主要看是否“有趣”“有序”“有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看是否“得趣”和“得法”。“得趣”则会让学生产生课程情感,爱学习;“得法”则会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学习。“爱学”也是“I 学”,英文“I”是大写的“我”,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激发,避免“包办代替”式的教学思维惯性。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经验提炼和理性思考,陈宇峰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爱学课堂”实践策略。比如,“教学从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包装知识,让学生爱上知识”“把举一反三作为教学要达成的一个目标”“跨界融合,从认识森林到认识树木”“创设情境,给智慧的发生创造一个合适的世界”目前,“爱学课堂”的研究被立项为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项目之一,得到了国内有关教育专家的关注和指导。今年 9 月,陈宇峰又开始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STEM 课程实验”正式启动。管理、教学、课程,几乎涵盖了当前教育研究的所有重点领域,摊子很大,任务也很重,未因路远而踌躇,他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担当和热情,去撬动课改的重量,和所有的教育志士一起推动教育之轮缓缓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