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1407-13关键词课标,教学设计,操作,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7000307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特点与操作陈 志 刚(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以及学习理论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不等于传统的备课。但从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来看,不少教师将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历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
2、问题呢?教学设计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方式,一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样式。1.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一般遵循“课本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设计顺序。教师依据教科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在这种设计中,教师首先关注的是课本,备课或教学设计侧重于课本内容、教学活动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往往围绕课本来拟定教学目标,致使教学重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把教学本身当目的,而不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教学目标成了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工具,是教师个人主观随意设置的东西。国内目前发表的或者出版的有关历史教学设
3、计的案例,大多是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案例中教师虽然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但设计本身是以教科书为本,“教教科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一设计样式对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帮助不大。除了上述问题外,基于教科书的教学设计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艺术性太强。这一设计是以教师对课本的理解为中心,强调“吃透教材”,能够表现出教师的个人知识见解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至于为什么这样处理教学重点、难点,均是以教师自我的判断为依据。很难有统一的评价规则。根据这一设计方式,一堂课的设计与评价,均是以课本内容的落实、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为核心。这样的设计与评价方法是一线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的实质是从教
4、师教、从教科书内容掌握的立场进行的。站在这一角度,教师和评课者多以自我对教科书的理解来设计或评价一节课,自然评价方法是众说纷纭,难以有大家共同接受的评价规则。难以有迁移性。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教师某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颇佳,他们也想将其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其他课堂教学中来,但令人气馁的是,这节课的“灵丹妙药”改放在其他课设计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11 年第 4 期。总第 702 期Sum No7022014 年第 17 期No.17,2014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教 学 研 究一、两种不同形式的教学设计3中往往会失去其有效性。主要原因是,教师某节课的成功是站在基于
5、教科书内容的立场去设计的,对于该节课的内容,教师了解的历史背景知识越多、花费的备课时间越充分,教学设计效果就越好。一旦换成其他教学内容,教师对该部分的历史知识了解不透彻,设计时间有限,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历史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均很难抽象出可以供其他教师借鉴的经验。2.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课程改革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课标规定的目标与内容是课程改革的底线,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施应和课标相关规定保持一致,以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要以学
6、生的“学”为设计的出发点,侧重于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学情等方面的分析,希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学法指导等策略,实现知识、方法、态度、能力的培养。设计的核心是力图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学会学习奠定基础。而传统设计强调双基的落实,核心是显性知识的掌握;设计以教师为主体,侧重于教法和教学重难点分析。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从传统设计关注具体的课本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策略研究。传统设计也强调备学生,但是这种学情分析侧重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本的内容,并非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什么
7、是一堂好课?不同的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认识。从应试角度来说,考试成绩才是硬道理,哪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画书死记硬背,只要考得好,这就是好课。从教教科书角度来看,课本知识点的落实与掌握是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活动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动起来、进行课堂参与是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教学手段分析,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多媒体使用熟练程度是评价好课的标准。所以,“好课”标准没有定论。但是在一定时期,在课程观、教学观一定的情况下,评价一堂好课还是有比较固定的标准的。评价一堂好课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要求。上个世纪,历史教学强调知识的传递,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就是教师“讲”的水平。时值课程改革,我们进行的是基于标准的改
8、革,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自然是课程标准。根据课标要求,历史课程的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发展,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拥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学科素养。这样看来,衡量一堂历史好课的主要依据就是:教师教学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与收获、是否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逆向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它“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该理论与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提出的,他们在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书中指出,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
9、然后依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结果,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主张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11 年第 4 期。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特点逆向设计教 学 研 究4与教学
10、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逆向设计“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明确评价标准依据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大体分为三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证明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围绕目标安排各种教学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先明确预期结果,再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把评价设计提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前面,使评价嵌入教学过程,成为诊断和驱动教学的工具。这样一来,教学成为发现证据的过程,评价不再只是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两者形成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式上升环,不断促进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必须思考四个问
11、题:教学设计的对象是谁?(学生的特征)你想让学生学会什么?(目标)如何最有效地学习学科内容和技能?(教学策略)如何确定学习效果的达到程度?(评估过程)这些构成了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具体到一堂课,教学设计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第一,本堂课需要实现什么目标?第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第三,怎样判断教学是否已经达成了目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应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去设计,即上文所说的: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围绕目标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其中,教学设计中的两个关键步骤是如何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如何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以往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多喜
12、欢直接确定教学内容或者教学目标,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确定这些目标,教师很少深入思考。这会造成目标的空泛和内容的不合实际,导致教学目标只是教案的一个摆设,教学容易回归到课本内容的讲授上。课本只是用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素材之一,仅对课本进行分析,容易造成教师只知道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的程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从课程标准出发,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来确定教学目标,进而分析达成教学目标的证据,再根据发现证据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设计的第一步是弄清教学目标,然后寻找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措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置于目标的控制下。这种设计能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
13、,明确教学的指向性,使教师不但知道教学内容,还知道为什么要教,以及教学效果,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如何分解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笔者已在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的要求一文中进行了论述,此处不赘。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案设计,其中的核心是目标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目标,描述了一堂课中可以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或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在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而理解无法通过教科书内容的传递教会学生,教学设计应当指向开发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遵循“为掌握而学”“为发展而学”的要求。教学
14、目标规定了明确的教学方向和层次标准,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也规定了学生的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依据。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目标来进行,这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确定预期的教学目标,除了从课程标准出发外,还需要分析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分析学生的特点即分析其认知特点,分析学生已有的与叶海龙:逆向教学设计简论,当代教育科学2011 年第 4 期。陈志刚、翟霄宇:多角度认识教学目标,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 年第 8 期。三、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设计操作的两个关键教 学 研 究5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这需要教师仔细研究学
15、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学习行为,判断这些学习行为是否有助于本阶段的课程学习?如果存在不足,那么这些不足之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足?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修正?这种帮助是短时期的,还是长时期的?等等。然后教师根据分解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结合对学生的分析,确定学生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这里最容易为一线教师误解的概念就是需求。什么是需求?一般教师理解为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但是什么是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哪些是学生必需的呢?如果从一节课出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需求是什么呢?这种认识过于笼统,
16、难以在教学中落实,因为学生喜欢的东西太多。在教学设计中,学生的需求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即是指学生的学习需求,就是学生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指在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与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所需知识、技能等的分析与设计。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这种最终学习状态的结果就是教学任务、学习目标。例如,学习“秦的统一”内容,如果预期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17、教师可以采取从终点目标着手,逐步逆向分析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从属知识和技能。为了达成预期的“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战国后期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而秦国强大又与商鞅变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采用逆向分析的办法,可以确立如上图所示的简图,其中商鞅变法的影响与秦国强大之间的关系、秦国强大与秦统一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构成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战国后期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是课堂教学实现“了解秦统一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的铺垫。这样一来,秦国强大的历史史实、秦统一的历史背景等就成了教学的内容,而解决学生达成预期目标之间的两层差距则成为教学设计方案的核心,需
18、要教师考虑采用哪些有效的策略、方法与教学手段、媒体。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一旦拟定清楚,就意味着该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确定下来。当然,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能不止要解决两层差距,也许有三层、四层。如果教师在分析差距时,发现教学无法解决这种差距,说明教学目标设计过高,需要重新设计。按照上述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预设的教学方案就有了针对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见,学习需要分析是一种差距分析,其结果是提供尽可能确切可靠和有代表性的差距资料和数据。只有当教师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这需要
19、教师不断反思:学生学习本节课所必需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如何?还需要补充哪些必需的知识?等等。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行为,才能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怎样进入教学状态,选择何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2.编制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测试评价方案先看一例,某教师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中,设计的“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是:(1)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深刻认识新航路开教 学 研 究6辟的历史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2)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理解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
20、历史名词的含义;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这里教师如何证明通过教学,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与影响,深刻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呢?一些优秀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顶多增加一些设计意图加以说明。例如:通过教师简洁而富含情感的讲述,让学生掌握迪亚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为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创造条件。这样的说明同样无法证明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如果教师不能确保目标在教学中一定实现,教学目标实际是没有价值的,它容易造成教学忽略目标的存在,导致教学的低效。如何证明预期目标的实现?这离不开具体准确的评价。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完成后,应制定出确保目标达成的测试
21、方案,即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测验评价方案。评价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验评价方案的设计不是随意的,它往往与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步进行,遵循评价先行的原则。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应清楚学生在教学结束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知道如何判断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与技能。测验评价方案是为了获得“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当预期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应设想“用怎样的方法或工具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是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还是测试、练习?所有这些措施方案都叫做测验评价方案。教师制订方案时需要反思:这些方案能够证明学生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吗?如果是观察、提问、交流,教师要观察什么?提出哪些
22、问题?围绕什么内容进行交流?如果是测试、练习,具体的测试题目、练习题目是什么?它们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吗?能够切中预期的学习目标吗?距离预设的目标有多大差距?教师如何根据差距作出修正的教学决策?等等。以上述“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为例,教师在设计中应思考:怎样判断学生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影响?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有关问题(哪些问题)?还是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什么讨论题)?怎样判断学生能够深刻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学生怎样的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何证明学生发展了上述能力?如何证明学生能够掌握迪亚
23、士、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概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等历史名词的含义?怎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证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传统设计虽然设置了“学生能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等目标,但是并没有考虑如何证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以为只要讲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学生就理解了。这没有科学依据,这样的设计与教学实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目标,当教师无法提供证明学生达成目标的凭据时,教学效果自然很难保证。传统设计忽略了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分析,是一种低效的教学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除了重视教学目标设计外,强调教学目标的落实,要
24、求有判别教学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案,设计出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测试方案。当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应根据这些目标即学习结果设计评价测试题,以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表现。测试方案要求教师从学习结果的检验设计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出发,确保测试方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密切联系。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监督保障机制。如果将教学评价放在设计的最后环节,容易造成教师从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视角来设计方案,导致评价与目标的分离。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导作用。测验评价方案不仅仅测试知识目标的落教 学 研 究7实,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技能,能够反映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帮助教师
25、带着问题思考怎样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避免教学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这种设计是一种带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即假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为达到该预期的目标,需要如何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基于标准的教学是评价与教学一体化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判断学生的学习价值。当教师根据拟定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表现,设定具体的评价方案后,这种评价方案实际就是教学目标。从学习角度来说,测验评价方案与教学目标宗旨是一致的。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设计开始时就考虑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测试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几乎同时进行,然后再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例如,对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学
26、习。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目标与测试程度分为四种水平。最低水平:识记层次。如,以下关于权利法案内容的陈述中,哪个选项是准确的?关于权利法案,具体内容有哪些?理解层次水平。如,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分析层次水平。如,给出一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权利法案为什么要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从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知识应用层次水平。如,应用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分析当今英国女王、英国议会在政治活动上的一些表现。本节课中获得的历史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如果学生
27、历史学习水平较低,可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上采用识记层次与理解层次;如果学生学习水平较高,可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上采用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对于更高水平的学生,可以采用知识应用层次水平。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应拟定目标达成的依据,即制定测试评价方案以确保目标的实现。例如如何判断学生理解权利法案的内涵呢?教师可以制定“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等测试评价题。如果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回答出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些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当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与测试评价方案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成为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测试评价方案的顺利
28、实施而设计的操作方案。我们再以上述“学生理解权利法案的内涵”教学目标为例予以说明。如果教师制定了“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权利法案的颁布”两道测试评价题,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上,就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概念?是教师先做解释,然后学生再用自己理解的话语概述出来;还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归纳?(学生概述出或归纳回答出,就可以证明目标实现。)如何呈现权利法案内容,是教师讲述,还是提供材料进行分析?如果是教师讲述,是直接叙述权利法案的内容条文,还是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讲解?权利法案的本质或根
29、本特点是什么?教师何时提出“用自己的话解释君主立宪制概念”这一问题?判断学生理解了“君主立宪制”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解释“君主立宪制”时需要回答出哪些关键词才算正确呢?何时测试“举例说明或解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权利法案的颁布”评价题?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还是采用测验的方式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呢?一两位学生回答出来是否能够证明全班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呢?如何证明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举例说明或解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显然,上述设计既是评价美威金斯、迈克泰: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么加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1124 页。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30、:从“文本课程”到“教学实践”,当代教育科学2009 年第 16 期。教 学 研 究8设计,也是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有效的教学评测,教师需要使用多种评测方法,例如观察法、测验法、表现测评法等。观察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测验法主要用来判断预期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该方法如果设计适当,可以考查学生的多种学习成果,包括记忆事实性知识、理解、应用、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等。表现测评要求学生实际去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例如写故事、作演讲、操作机器等),以此来展现他们的理解程度以及所获得的技能情况。在表现测评中,教师需要使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学生在
31、学习中或回答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表情、动作、人数)。例如,假如教师尝试在知识应用层次上测试学生对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学习情况,根据“应用权利法案具体内容,分析当今英国女王、英国议会在政治活动上的一些表现”测试题,如果在课堂上当场完成该测试,教师应需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观察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该项活动、回答问题理想的程度如何、这些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成绩水平如何,以判断该测试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有效评测的开展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第一,测评方案的实施步骤与教学具体内容的实施同步进行,不能为了测评而测评。第二,需要有充足的学生表现样本,才能证明测评的有效性。一般而言,仅靠一两位
32、学生的正确回答,来说明全班学生均已掌握了该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种判断是不科学的。如果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对多数学生进行测评,那么教师在选择被测评的样本时,应尽可能选择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测评。因为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出该问题,基本可以证明全班多数学生也能够回答出该问题。第三,应明确学生成功表现的标准,即教师需要设立标准,能够描述出学生成功表现时能做到什么,这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复杂环境中迅速依据标准判断学生表现是否成功或达到要求。综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测试评价方案的制定,意味着该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案基本确定下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将自己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33、的思考,以明确的教学方案确定下来。这样,测试评价方案才能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概而言之,教学目标指明了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获得的学习结果,根据目标制定的测试方案无疑有助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地展开,利于教师时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授课,还是听课者的评课,出发点均应是教学目标方案。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笔者不赞成各种“借班上课”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由于教师不了解授课对象,难以准确判断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多不具有针对性,而是教师单方面臆想出来的方案。这样的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一种表演或者作秀,对学生的发展并无太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时刻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考虑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旦教师的教学能够证明教学目标的实现,收获最大的当属学生。学生会在学习中真正领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感悟学习历史的意义,从而体现出学习主体的发展性。【作者简介】陈志刚,男,安徽宿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责任编辑:吴丹】美格伦隆德、基思沃:学业成就评测,杨涛、边玉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年,第 1726、3637 页。教 学 研 究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