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944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2-1高考研究一、命题规律揭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篇高考研究篇一、命题规律揭秘揭秘一高考考查内容必备知识和必备能力一、高考命题内容重视考查高中学生的“必备知识”高考命题考查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必备知识。强调考查学生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突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及历史阶段特征等。(1)重要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

2、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一般分为史实概念与结论概念。但从历史学科看,主要是以史实概念为主。如高中必修一教材涉及的高考必考历史概念主要有:古代中国史实概念分封制、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县制、刺史制、郡国并行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结论概念神权政治、君主

3、专制、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等近代中国史实概念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总理衙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九一八事变、遵义会议、七七事变、抗日战争、重庆谈判等结论概念天朝大国、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扶清灭洋”、“工农武装割据”、党内合作、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现代中国概念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化大革命”、“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

4、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等结论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独立自主、革命外交、求同存异、和平外交、不结盟等世界历史史实概念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陶片放逐法、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光荣革命”、权利法案、1832年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二月革命、四月提纲等结论概念小国寡民、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主与自由、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邦联制、联邦制、分权与制衡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等例证1(2019河南郑州模拟)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

5、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可知,分权会造成三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答案A(2)重大历史现象:历史现象说简单点就是历史本质的外在表现

6、,比如某一段历史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同研究历史所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历史事件都是历史现象,这里所说的历史现象多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反映出来的重大历史表现,高考命题一般是从历史结论、历史因果关系角度进行考查。如高中必修三册教材所涉及的重大历史现象举例如下:古代中国政治文明早期政治统治“家国一体”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诸侯争霸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现象、中央机构与地方政权政治斗争现象等经济文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现象;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现象;重农抑商现象;朝贡贸易与海禁、闭关锁国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现象;人口迁移与农作物

7、引种现象等思想文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汉代统治“儒法并用”现象;唐宋诗词繁荣现象;宋代以后理学统治下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缺失现象;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现象;明清小说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现象等近现代中国政治文明近代中国列强侵华下丧权辱国的现象;近代中国求民主、争取民族独立的现象;近代中国政治、外交逐渐近代化的现象;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关系合作破裂现象;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现象;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现象;现代中国从革命外交逐步调整为不结盟的多边外交现象等经济文明近代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现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现象;实业救国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现象;近现代

8、中国社会生活变化与逐渐近代化现象;现代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现象;现代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引发的诸多现象;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逐步增长的现象等思想文明新思潮萌发的现象;从“中体西用”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现象;近现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大成果出现的现象;“双百”方针影响下的诸多文艺现象;现代中国教育曲折发展的现象等世界历史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现象;罗马法发展演变的现象;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现象;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实践、到变为现实的现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演变的现象;世界大国之间外交争夺的现象等经济文明新航路开辟影响下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西方

9、列强殖民扩张与争夺的政策及现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等现象;经济危机与国际贸易变化现象;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变化现象;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及模式化的现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合作与竞争现象;世界经济全球化下经济交流、人口迁移现象等思想文明人文主义起源与发展引发的现象;科学理论与科技进步引发的现象;文学艺术领域各种流派精彩纷呈等现象例证2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 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解

10、析门阀士族政治的形成是在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南朝历代君王为了强化皇权,任用寒人,在内朝,寒人掌机要,在外朝,寒人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此外,南朝时的将帅大多出身寒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3)重大历史趋势:是指某一重大历史现象、历史阶段或者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趋向及特点等,反映出政治、经济、思想文明的演变或某一重大政治制度、经济现象或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趋势。高考命题特别重视的主要历史发展趋势有:从中外政

11、治角度看:中国古代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体制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演变趋势;近代中国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历史趋势;近代西方民主代议制政体确立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趋势;现代中国外交不断成熟、逐步走向多边外交的历史趋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化走向多极化的趋势等。从中外经济角度: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发展趋势;手工业、商业从政府控制到逐渐放松的历史趋势;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趋势;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史趋势;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从自由资本主义政策到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的演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趋势等。中外思想文化角度:古代

12、、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演变趋势;西方人文精神形成、演变的趋势;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逐步加深的历程等。例证3(2019山西太原调研)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解析材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体现了国家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调整

13、,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说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答案C(4)重要历史结论:是指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结果及影响最终定论的历史评价。一般隐含在教材内容叙述中或是从教材主干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历史定论,也是解答历史考题的主要依据,从选择题看,主要是判断选项依据,从非选择题看,是组织答案成文的主要落脚点。如必修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宏观上历史结论如下: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使用铁器农具和牛耕;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地主

14、土地私有制。手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生产部门。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但同时也阻碍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商业:商业起源较早,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欧洲发达。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冲击较少;商业发展受到政治的压制,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前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具有进步性,后期阻碍了新的生产力

15、的发展,具有落后性。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例证4(2019河南洛阳模拟)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解析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取得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不属于税制改革,故

16、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商人所获权利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D项。答案D(5)历史基本线索:是指从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总结归纳出来,贯穿整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核心主线或历史演变规律等。如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专题线索:一条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即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线索;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线索。另一条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线索,主要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

17、革命取得胜利的线索等。例证5(2019湖南新考纲联考)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解析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背后隐藏的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是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过于绝对化和以偏概全

18、,故A项错误;在材料中“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是通过批判儒学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材料更强调中国人的思想解放的过程,材料是以儒学认识的改变为线索,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是本质的认识,故C项错误。答案D(6)重要历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就是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相关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等内容的重新整合,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历史知识系统。历史阶段特征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来掌握,又可以上升为一种方法论,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依据历史阶段特征,可以从时空角度解决实际历史问题,如可以准确把握历史概念

19、、寻找历史比较的最佳切入点,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如“近代化”是“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近代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相比较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化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示了“近代化”中所隐含的生产力标准,以这个标准作为尺度,即可突破思维定势,对近代史上诸如天朝田亩制度、“扶清灭洋”、洋务运动等作出辩证的评价。具体来说,天朝田亩制度具有反封建性,“扶清灭洋”具有反帝性,这些都是正义的。但前者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和后者所包含的盲目排外是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相违背的。因此,尽管它们是正义的,但同时又是落后的,并未起到推动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作用。洋务运动,从主观上来讲是维护清王朝

20、的统治,但客观上却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促进近代化的标准来衡量,具有进步意义。例证6(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初,孙中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及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称帝的过程,说明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实践并未完全实现民主理念,故A项正确。答案A2重视历史课程知识的方法考查:历史课程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关注与大学课程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和史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

21、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中学教科书中阐释片面、观点陈旧的内容,高考命题也会有意去颠覆);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或是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等。例证7(2019湖南怀化调研)以下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表中各项经济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78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645518942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1905680外汇储备(亿美元)1.6733116财政收入(亿元)1132117254A.产业的转型升级 B抓住战略机遇期C国家政策的调整 D主动融入全球化解析表中各项经济指标没有各项产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

22、项经济指标列表”中没有提到战略机遇,故B项错误;根据“中国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列表”均出现飞速增长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是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根据“1978年和2012年各项经济指标”无法判断是否主动融入全球化,故D项错误。答案C二、高中学生必备的学科能力的考查高考命题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2017年,国家公布的新考试大纲,其中命题的要求有所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以前是科学

23、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能力要求的叙述也有所变化,特别是后三项能力的表述。1“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历史学科的一项基本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理解试题提供的历史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历史审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运用历史信息和知识作答)。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完成审题的第一步,也是准确作答的基础。例证8(2017海南卷)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24、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但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说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答案D2“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解答试题、测试考生学科能力的关键。它包括: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个层次。在考试过程中,“调

25、动和运用知识”就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并将其组织、运用到解答问题中的过程。它通常表现为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要求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重新组织,是迁移知识、史论结合能力的培养。“调动和运用知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核心能力。例证9(2019福州高考模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意在加强军权,但是明朝中后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A太监与皇帝亲近,受皇帝信任B皇帝无能或怠政C废宰相制度,过分集权于皇帝D内阁出现解析权臣、宦官乱政,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是表面现象或直接原因,排除。答案C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包括

26、三个层次,即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又分为“描述事物”和“阐释事物”两个方面。其过程首先是描述历史事物,准确解释其特征;其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问题的实质;最后运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历史学科语言完整地描述和阐述历史问题。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和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审题、解题能力的关键。例证10(2016江苏卷)“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27、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亦贵进士科”说明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考查中的最高能力层次。主要包括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等两个方面的层次。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前面三个学科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非选择题中大量呈现,是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论证问题的前提,以调动和运用历

28、史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为平台的综合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运用。例证11(2019陕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至今);“六分法”(19451949

2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选择一种分期标准或依据,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分法,看看有没有相吻合

30、的,如果有就按照这样的标准与分法进行阐述说明,如果没有就提出一种新的标准。答案示例一:选择“两分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两个时期。阐述: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峙在全球范围内展开。50年代后期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1972年,中国与美国开始实现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两大阵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197390年代初,70年代后,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及不结盟运动力量的提升、欧共体与日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使世界格局已经不再按照美苏预期的方向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把二战后到2

31、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分为两个时期。示例二:提出新的分期法: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说明: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逐渐形成,局部性的军事对抗较为激烈,两极格局最终形成。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格局的初步出现,如欧共体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等力量开始冲击两极格局。80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时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欧洲一体化加快、其他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等都极大地冲击着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

32、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只答出分期法未作阐述或说明不可。)揭秘二注重考查核心素养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高考命题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问题,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从历史角度看,历史“核心素养”各要素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实际是对历史问题的再认知,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具体如下图:素养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

33、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能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34、。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学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4活学巧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本含义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3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社会发生了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百家争鸣活跃,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2)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社会危机加剧,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3)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尊孔复古逆流泛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4)公元前5世纪,雅典

36、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希腊出现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二、高考真题剖析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明清经济的影响力。典例1(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本题以明代玉器器皿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析严格的规定在明后期不被遵守,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政权难以过多干

37、预生活问题,不能说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还是削弱了,故A项错误;明代后期的这一变化,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市民阶层兴起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奢靡风气,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二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时空为基础,感知历史史实(1)历史时间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世纪、年代、历史阶段术语、历史时期、朝代等。这些是历史学科的常识知识,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定位,也是分析历史问题不可或

38、缺的要素。(2)时空观念强调将所有认识的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探讨。高考考查特定史实与特定的时空和联系,考查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形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2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1)历史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过往经历,历史的连续性首先表现为时序性。要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概念,做到考虑每个历史问题时都要想到它所处的时间,该时间主要以宏观时间为主。有了准确的时间定位,才能联系这个时代进行分析,才能让自己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得出的结论才不会脱离历史。(2)高考对时空观念的考查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时空为依据得出历史结论。3以时空相结合,认

39、识历史规律(1)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考查,时间与空间是历史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实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认知历史规律。(2)历史随时间流动而发展,又在一定的空间中演绎,历史中的国家、地区,其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文化等无不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我们要培养学生在一定时空下将历史信息进行整合,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认知历史规律。4时空观念的普遍性(1)无处不在“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延续等

40、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2)不同时期都有一定的阶段特征每个时代都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我们能归纳这个阶段的特征;反之知道某个阶段的特征时,也可以推知这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大概时间和空间。二、高考真题剖析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典例2(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下图描述了中国古代某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贵族化趋向冲击了皇位有序传承C豪强家族促进贵

41、族化趋向发展D“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判断,此时处于西汉时期。ab段,西汉初期贵族化趋向如不加控制,必会引起分裂割据,但bd段表明贵族化趋向明显已得到控制,A项错误;西汉初期,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贵族化趋向迅速发展,但并未影响皇位的有序传承,B项错误;ab段,西汉初期贵族化趋向迅速发展,这是西汉初期推行郡国并行制的结果,C项错误;bd段,贵族化趋向弱化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素养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

42、是不可逆转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问题理解能力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3以史料

43、实证灵活考查观点论证能力依据材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二、学习历史的方法:注重史料的可靠性1史料来源的辨析(1)我们一般所说的史料,就是那些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包括遗留下来的实物、史书记载和口口相传的一些民间传说。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2)史料实证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懂得论从史出,要学会用历史证据说话,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并且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懂得和学会辨别各种史料的真伪,辨析史料作者的意图,并且分析其来源和价值。2推出结论的依据(1)依据史料,推出历史

44、结论:一般来说,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原始、可靠,愈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2)历史高考不需要考生再去搜集史料,它只需要你对命题专家提供的史料加以正确的分析、解读,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运用其中的史料对专家设定的问题加以论证而已。3论从史出的例证(1)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证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2)探究史料:论从史出史料: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

45、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论从史出: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三、高考真题剖析1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典例3(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

46、,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解析材料“唐武德元年”,武德是唐高祖的年号,说明此时李世民尚未称帝,故A项错误;据材料“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

47、于泾州”可知,泾州战役的主帅是李世民并非刘文静,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薛举寇泾州不利而旋”“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薛举寇泾州诸将为举所败”可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只能说明李世民患病对战役失败有一定影响,但不足以说明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故D项错误。答案C2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史学理论典例4(2019苏锡常镇市模拟)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曾说:“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在儒林列传中曾说:“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在项羽本纪中又说:“吾闻之周生曰,

48、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A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B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C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D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科学素养。本题以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史料来源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史料运用和辨析的相关知识。解析据材料“余读功令(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可以得出司马迁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史料,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A项错误;据材料“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得出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获取史料,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B错误;据材料“余尝西至崆峒,北至逐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余读功令(

49、国家对学者考核和录用的法规)”、“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得出史记选择史料有多种来源,故C项正确;据材料“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得出史记的史料记述来自见闻,而这只是史记选择史料的一种来源,故D项错误。答案C素养四历史解释的能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50、,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客观评判能力(1)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2)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1)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2)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1)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多视角解释,解决现实问题,考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2)考

51、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4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1)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2)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3)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

52、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5掌握历史史实和史料运用(1)历史史实的划分标准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体现在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2)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重视史实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原始史料。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能否清晰

53、正确地解读和使用。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历史解释具有主观、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史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6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1)情境化高考命题新趋向情境化高考命题的主要模式自新课标高考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被写进考试大纲,作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创设新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

54、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7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1)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真实事件的叙述、记录,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灵活运用历史解释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实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再进一步把握其内在历史逻辑,通过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理逻辑关系来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2)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历史现象”是指历史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

55、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知识是人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二、高考真题剖析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有关宋太祖的史学常识。典例5(2017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

56、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命题立意本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修订后的要求,体现了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趋向。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

57、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五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一、高考考查基本要求1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价值观判断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主流价值观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立足家国情怀隐性考查社会责任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二、从

58、家到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1家国情怀是学科核心价值观(1)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在近两个世纪驱逐外侮、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发挥了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今天,在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家国情怀”也有了新的发展。2家国情怀有深厚的人文素养(1)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

59、“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三、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1热爱社会,矢志不渝(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4)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选择了共产主义。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1)1861年,美国内

60、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2)1945年8月底,为了“和平民主”,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

61、内战,一致对外”。(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6)1919年,五四爱国

62、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1)革命与建设中: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四、追求公平正义,捍卫自由平等1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

63、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4)美国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

64、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五、倡导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3)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关注人生真谛(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

65、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六、高考真题剖析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典例

66、6(2017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命题立意本题紧扣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选取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有关“打倒军阀”这一时代呼声,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学科价值观。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向导指出,军阀割据下战乱不可避免,只有打倒军阀,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才能实现国内和平。也就是说,“打倒军阀”已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故选A项。当时广东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

67、;材料仅涉及中国共产党对“打倒军阀”的态度,无法说明全体知识分子的态度,也无法说明其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故C、D两项错误。答案A揭秘三高考命题考查方式思想角度题型1指导思想:高考命题都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主干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为原则,注重对学生学科特点、史学素养和个人价值观的考查。命题以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趋势和重大历史现象等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世界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国视野里的世界为视角,考查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考查学生学科素能、文化素养及以史为鉴的能力,从历史学科角度考查学生“立德树人”的思维品质,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

68、际;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评的创新精神,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史文化素养。2考查角度:主要是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考查对学科主干知识、历史概念、史学素养的理解、归纳、评价及认识,突出考查考生学习过程的探究能力,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考试说明规定的: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时空意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材料第一,论从史出,是高考命题的一个主要原则;试题命制具有主干性、创新性、探究性、综合性与开放性等

69、特点。3热考题型:从试题设置来看,主要分为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两种,主要体现了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1)选择题的命题:一般根据题干载体、求答方向及解答方式的限定等分为若干类型。但从命题角度看,主要有“现象本质型”(历史结论型)和“原因结果型”两种类型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体现。“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大都使用“这反映了”“这表明”“这体现了”“这说明”等字眼,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特别是对该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实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题目难度通常较大。此类题目约占选择题的60%;“原因结果型”选择题要求判断历史事实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或影响等,其设问关键词

70、多是“主要原因是”“背景是”“目的是”等,这类题目需要依据已有知识做出回答,难度比较适中,此类题目约占30%;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试题数量很少,且难度一般较小,约占10%。但从选择题题干材料或者载体构成来看,题型很多(如图文、材料等),但无论怎样改变,一定要注意时空、史料解读、历史背景特征等。(2)非选择题命题非选择题包括大综合题、开放性试题、选做题三部分。25分综合性大题,通常为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其特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题型材料解析题或中外链接比较型材料解析题等,一般由23段材料和2个问题或3个问题组成,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个别问题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从近年命题看中外链接比较型材料解析题有加大考查的趋势。12分开放性试题,从开始设置,就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不断变化的题型,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意见,旨在考查考生的独立见解,甚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多为观点评论型、信息对比说明型、观点论证说明型等题目。其解答具有开放性特点,一般说来主要有两种解答模式:一种:是什么(史)为什么(史)会怎样(论);二种:或是什么为什么等角度。选做题,15分,一般由12段材料、两个问题组成,其中“改革”题和“人物”题通常得分率较高,宜在“改革”和“人物”二者之间迅速做出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