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1.81MB ,
资源ID:108938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938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3第13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讲义:13第13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13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知识结构时空定位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线索归纳线索(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线索(二)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线索(三)新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

2、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考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主干整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3、商制度的形成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法律依据:“

4、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来,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而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措施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b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c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

5、民共和国宪法。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释疑重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易错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

6、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会议,后者是前者的存在形式。(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5)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考向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1(2015安徽卷)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

7、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名师点睛题干中“它”涉及到社会各界人士,是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思考。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并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拥护,可判断“它”是指共同纲领,故选C项。本题易错选A项,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签署的,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关。B、D两项都是毛泽东的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主张,排除。答案C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

8、共产党的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名师点睛题干信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政协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解析本题考查对新政协职责的认识。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商讨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中国共产

9、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参与会议。材料强调了大批民主人士参加这次会议,从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来说就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属于各党派内部事务,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没有关系,B项表述不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一五”计划是在1951年开始编制,1955年正式通过,C、D两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答案A考向二人民当家作主的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2018浙江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

10、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名师点睛题干信息“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解析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故选A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B项;邓小平

11、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C项;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在197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故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D项。答案A4(2019邯郸高三质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的作用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是:人大决

12、定对国家公职人员履职进行宪法宣誓依法履职,增强法制意识。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决定起不到人民民主监督的作用,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原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民主制度的完善,故C项错误;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增强其法制意识,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中华人民共

13、和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名师点睛准确提取表格信息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而解读表格要比较表格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格共同点显然是在不同阶段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信息。解析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能体现广泛的代表性,故A项错误;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是苏联首创的,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就有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故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答案C

14、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 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考点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主干整合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1979年元旦,全国

15、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的实践(1)背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2)香港回归概况:1984年12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意义: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

16、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打破两岸隔绝关系(20世纪80年代)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2)海峡两岸关系的新突破(20世纪90年代)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0年以来)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

17、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释疑重难“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据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

18、定性。考向“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2019浙江模拟)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由此可知,在历史复习时,一定要夯实基础。解析据材料“1997年香港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结束了香港的殖民地的历史,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故B选项正确。1997年时澳门还未回归,故A选项错误;新型区域合

19、作是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香港回归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C选项错误;香港回归的意义主要在于祖国统一方面,而不是改革开放方面,故D选项错误。答案B2(2019山东临沂模拟)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D顺应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名师点睛题干信息“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

20、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两岸领导人的所作所为顺应了统一的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的做法,都顺应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日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排除A、C两项。20世纪80年代,才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排除B项。答案D考法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祖国统一3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A

21、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一是香港问题的主权不可以讨论;二是解决香港问题时机已经成熟。而时机成熟有多重因素,如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中国人民渴望收回香港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等等。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中国政府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相应方针。解析香港回归并不是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的标志,故A项错误;B项说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不是原因,故错误;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收复香港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

22、结果,故D项正确。答案D4(2019湖北武汉模拟)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对参选香港议员的法律资格进行重新解释说明。人大释法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法律权”,对特区因为法律知识不足和其他特别原因(纷争、诉讼不清)而进行定调。因为香港的司法独立是按照香港基本法由中央授权,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人大释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于清除港独势力B是香港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C一定程度上有违“港人治港”的原则D彰显了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人大释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

23、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旨在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香港法院解释基本法的权力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即规定: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知其强调香港基本法的权力来源,“人大释法”重申国家对其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答案D从历年高考看,该部分内容命题较少,但从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大业的角度来看,“一国两制”的实践经验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视角1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策略角度命题,结合港澳历史与现实的状况进行分析。视角2从历史潮流和民族观念角度命题,结合两岸时政热点进行分析,缓和、发展、统一是海峡两岸发展的必然趋势。视角3从“家国情怀

24、”角度,结合相关史实切入命题。 考点三新中国的外交主干整合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5)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

25、友谊。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活动(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3)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释疑重难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考向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2018北京卷)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

26、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名师点睛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解析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

27、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项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项。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项。答案A2(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名师点睛结合1965年,中国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西方关系有所缓和中国和西方的经贸往来增多。解析1957年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与此同时,中国与西方一些国家改善关系,故B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A、D两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B考向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外交关系3(2019四川内江调研)19721973年中美以“公报和公告”形式向世界宣布:任何一方都

29、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这反映了当时()A中美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B美国暂时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C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美的国家利益趋于一致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美双方面临同样外部威胁的问题中美联合反对共同面临的敌人。 解析“双方同意将共同抵抗任何国家在全球建立霸权的企图”可见双方均面临共同的外部威胁,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对共同的敌人,不能说明美国已经放弃了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中美实现正常化是在1979年,

30、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出于共同对付苏联的要求,但不能说明中美之间国家利益趋于一致,故D项错误。答案A4(2019山东青岛模拟)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强调中、俄强化了结盟C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D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这些做法意在构建新型的国家关系。解析根据材料“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

31、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可知,这种“上海精神”有利于新型国家关系的打造,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一立足“唯物史观”考查新中国的外交5(2019临汾模拟)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事实。这一外交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解析

32、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答案C考法二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新中国外交对文化交流的影响6(2019临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名师点睛题干关键信息:中苏交流,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在不同时期不同中苏关系直接影响到留学生的派遣文化交流和外交环境的关系

33、。解析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得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数量减少(19571965年),故A项正确。答案A该部分知识在历年的高考中涉及内容甚少,多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性、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需重点关注。视角1从创新性角度命题。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到按照国家利益处理国与

34、国之间的关系。视角2从国家利益角度命题,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国家关系的基础和载体。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正是符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好体现。视角3从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外交,联系中外经济贸易进行命题。 一、突破选择题的思维模型运用转换思维巧妙选模型概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史实理解类的选择题。这类题,题干中没有明确提到要考查的史实,而是提供了关于这一史实的时间、特征、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要运用转换思维将相关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点,降低试题难度,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1将材料叙述转换为具体的知识例如下面典例1,材料中指出“宋承唐制悉隶三司”,运用所学知识,可将材料转化为宋代二府三司

35、制。【典例1】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提炼信息宋史中书枢密三司解题突破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宋史”“中书”“枢密”“三司”等,将其转换成宋代的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再结合题干中的“宋承唐制,抑又甚焉”可知二府三司进一步分散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讲二府三司制与“冗官”现象之间的关

36、系,故排除C项;D项与“抑又甚焉”不符,故排除。答案A2将图片信息转换为具体知识例如,题干给出了19世纪末一幅漫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将画中任人宰割的食物转换为中国,将画中西洋长相的人物转换为西方列强。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得出“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结论。【典例2】(2019湖南省衡阳市高三二模)下图是有关近现代某国的政治体制的漫画。该漫画意在批评()A邦联制下国家结构松散B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C政党政治引发利益之争D三权分立影响政治民主提炼信息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指责对方三权分立解题突破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项大权中的任何

37、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在权力的天平上,任何一项权力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但这种制度设计的弊端是,可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效率低下。漫画反映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体制,从“这都是你的错”可以看出,权力制衡导致效率低下,因此三大机构之间互相抱怨,故答案为B项。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政府的不同机构,不是不同政党,排除C项;三权分立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排除D项。答案B3将具体历史时间转换为历史事件例如,某题的材料:全球通史中写着“17世纪和18世纪初,

38、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通过“17世纪和18世纪初”转换出启蒙运动,通过“18世纪以来”转换出工业革命。【典例3】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调()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提炼信息1921年资本主义历史的进步解题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将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概念转换为相应的历史事件,再根据该事件的特征对选项进行甄别。将“1921年

39、”转换为“新经济政策”,根据“资本主义”一词确定跟商业有关,结合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这一突出特征对选项进行筛选。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不是商业政策,它只是农业政策,故A项错误;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在时间上不符合,也与材料中提到的“列宁”相矛盾,故B项错误;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加快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答案C二、突破12分探究题答题模板突破开放探究型试题命题特色及应试策略(十三)方法指导(1)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当前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教科书依然是学生最重要

40、的学习资源,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2)注重历史学科的史证思维:“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特有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作为高中学生研究能力的体现。(3)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日益影响着高考试题的命制。(4)熟练掌握答题技巧:考生熟悉答题格式,才会保证答题的完整性。在回答观点、论证问题时,首先需要提出观点,或选择观点,或判断观点。其次是利用史实加以论证,论证时要注重史论结合和语言连贯,形成连贯性思维。同时在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多个史实来进行论证。最后要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高度。典例剖析【典例4】

41、(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审答模板材料主要围绕西方国家的侵略和中国的应对这一论题阐述。分析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从列强的侵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这个角度回答。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

42、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第二: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2)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的同时前途也光明。(3)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答案示例: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阐述: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机遇。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

43、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姻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专题强化训练(十三)一、选择题1(2019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二模)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

44、可知,此后()A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民主集中制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D政协制度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大制度缺陷问题,故B项错误;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C项错误;政协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答案A2(2019江苏省盐城市第四次模拟)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

45、,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解析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虽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项错误;据

46、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项错误;据上分析可知当时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项错误。答案D3(2019重庆市高三三诊)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解析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

47、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故选D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建国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故排除A项;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的,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故排除C项。答案D4(2020天津市高三考前预测)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学者在论及我国的基层民主时说:“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

48、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这表明完善基层民主()A即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B是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C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是健全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需要解析根据“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上,要推动建立群众自己的组织,通过固定的程序来实现民主监督。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听群众代表的意见,要有表决程序,多数群众同意后才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群众行使民主权利需要完善基层民主,故B项正确。基层民主并不是由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务,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循序渐进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排除

49、D项。答案B5(2020重庆市南开中学教学质量检测)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解析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A项错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

50、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C6(2019北京市西城区二模)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相应法律,在2019年又补充相关法律,体现的是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C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中国对外开放的方式改变,A选项排除;中国在

51、2001年加入WTO,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D选项排除。答案C7(2019安徽省合肥市民办高中模拟)如图漫画,反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处理中美关系时常采取的一种态度。如给此漫画加一个标题,最为准确的是()A推动台独,分裂中国 B阳奉阴违C挑起冲突,从中渔利 D玩火自焚解析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由美国的利益决定的,推动台湾独立势必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甚至断交,那么20世纪70年代为建交付出的努力,将前功尽弃,A项排除;漫画显示,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自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始终宣称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也始终没有停止对台军售,通过宣称遵守原则,维持中美关系,通过对台军售捞取经

52、济利益,所以B项正确;挑起冲突,不符合美国利益,C项排除;漫画没有展示美国做法存在危险的信息,D项排除。答案B8(2019甘肃省兰州市诊断)美国财富杂志曾在香港回归前预言“香港已死”。十年后,财富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这一变化表明()A香港回归前后没有本质区别B中美关系由对抗逐步走向正常化C肯定中国对香港实行的政策D中英双方和平签署联合声明解析材料“香港回归前预言香港已死”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并不看好香港回归中国后的经济发展趋势,而“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说明中国对香港的政策维持了香港的持续繁荣与稳定,这一变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对中国香港政策的肯定,故C项正确。A项“香港回归前

53、后没有本质变化”说法错误,领土主权出现本质变化,香港由英国殖民地变为中国特别行政区,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和平签署联合声明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9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毛泽东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

54、再请客”C“一边倒” D“求同存异”解析材料反映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边倒”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求同存异”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答案A10(2019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三高考冲刺)1975年,中国大陆进出口额达147.5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70年的45.86亿美元增长了2.22倍。

55、产生上述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解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这促进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的往来,故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排除A项;我国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B项;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11(2019淮南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

56、,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材料三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

57、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

58、的最终形成。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这一论断。解析第(1)问,结合当时两极对峙的国际背景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分析原因。第(2)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再就是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第(3)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

59、外交方针提出后给中国外交所带来的变化上比较概括分析。答案(1)原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2)目的: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3)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

60、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12(2019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第三节中共政权的演变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1两岸关系的发展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B冷

61、战对峙时期(6875年)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A国际因素B中共对台政策C台湾内部因素3两岸交流的现况4当前的两岸问题焦点:统独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解析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海峡两岸关系,理由美苏全面冷战,海峡两岸现状;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角度回答。答案建议一: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建议二:增加冷战与海峡峡两岸关系。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海峡两岸分裂程度。建议三: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任选其一)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