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351.21KB ,
资源ID:108930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930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人文性: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契合点素材pdf.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人文性: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契合点素材pdf.pdf

1、第 30 卷第 6 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 11 月Vol.30,No.6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2009历史学研究人文性: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契合点赵立坤(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0000)摘 要: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文化存在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史学在人的文化存在处的交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将人的存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世界,并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来展示人的生存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而史学作为人文科学

2、,本质上属于意义领地和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正是在对人的现实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唯物史观与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关键词:唯物史观;史学;实践活动;符号文化中图分类号:K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9)06-0034-08作者简介:赵立坤(1956-),女,辽宁鞍山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一、唯物史观:“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很长时期里,我们一直把对人们的活动的历史前提的分析代替了对人们历史活动本身的分析,从而陷入了客观主义立场,导致“见物不见人”。其实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有三个因素,即作为实践活动主

3、体和结果的人,作为实践活动前提和结果的环境,以及人的实践活动本身。而且在这三个因素中,人的实践活动是最为核心的。马克思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把实践当成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活动。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因此,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关系、民族国家、社会革命等范畴,都应当从这个出发点去进行理解,而不是单纯地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把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众多社会现象作为人之外的“客观”力量加以肯定。马克思当然也把特定阶段上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等作为客观力量(异化),但是马克思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消灭这种力量的客观

4、性质,把这种力量还原为人性的力量。马克思把社会发展分为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体现的正是人的自身解放的进程,同时饱含了人文关怀。1(P104)1845-1846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它一反德国哲学的抽象玄想之风,径直地采取了“纯粹经验的方法”,响亮地陈述基本事实,“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4)以“有 收稿日期:2009-10-20DOI:10.13438/ki.jdxb.2009.06.005生命的”、“真正的”、“现实中的个人”为历史研究的前提,“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

5、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P31)它宣布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2(P31)以这种观察方法得出结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和政治界沟通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

6、产生的。但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 界限、前 提和 条件 下能 动地 表现 自己的。”2(P29-30)这样,“现实的人”包括三个因素:“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这三者合一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其中,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的变化的本质的因素。人类历史的演绎亦由此而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历史活动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维持个人生命存在的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其次是满足新的需要的物质生产;第三是人口生产,即“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

7、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亦即人口的增殖。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 方面 是 自 然 关系,一 方 面 是社 会 关系。”2(P34)马克思说到这两者的关系时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2(P362)可见社会关系是更为根本的关系,许多个人的合作、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构成社会关系。因此实际上就有了第四个方面,人的社会

8、关系的生产。这四个因素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表现为各种关系,正是这些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它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2(P35)而且“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P363)由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

9、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就这样马克思通过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将个人带进了历史、社会,而不是先在地设定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从以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前提,“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

10、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某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2(P43)1883 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更加生动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特征:“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与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P574)虽然恩格斯

11、将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实践能力作了简单化和直白化的表达,并与自然界的规律相比拟,但借此将唯物史观提高到发现历史规律的高度。1886 年恩格斯的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35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更是将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其中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而费尔巴哈反对这样做,因此,他所不了解的 1848 年对他来说只意味着和现实世界的最后分离,意味着退入孤寂的生活。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

12、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 1845 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4(P236-237)而马克思早在写于 1845 年春(1888 年在恩格斯终结一书单行本中作为附录第一次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 践去理解,不是 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P16)反映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客体的、直观的、机械的旧唯物主义的不满,提出了对事物、现实、感性要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从主观方面去加以理解的新唯物主义。对“异化”亦是如此。在人与社会,人

13、与历史的关系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有异化思想,但是马克思与此根本不同。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完全抛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观点,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置于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分析基础之上,异化既不象黑格尔所说的作为主体的绝对精神分裂出与自己本性不符合的对象,异化的不同形式,无非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同形式,5(P165)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谓的“个体和类的矛盾”,而是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必然产生的劳动者同自己活动及其结果相分离,表明作为劳动者活动结果的社会关系转化成同自己相对立的力量。马克思讲的异化,已经不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而

14、是“现实个人的现实异化”,这种异化表现为人们所创造的生产力成为在人之外与人相对立的力量;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成为在人之外,与人相异化的东西;人们所创造的社会意识成为在人之外,与人相异化的力量。同样,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生产关系,而正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现实性,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面高度的发展,才能不断得到实现。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正是在“现实的人”的发展基础上构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结构,是现实的人承载的结构,而不是相反,人成了结构的载体。人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目

15、的(自由解放)。实践是人的活动,即通过这种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改变了自己。“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P494)人类创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成就人本身。唯物史观高度关注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终极关怀是人的发展,但其实现却是建立在物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唯物史观的根本与核心应该是人与物的互动、共进与协调,在物的发展中求人的发展,最终在物的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

16、展。6 唯物史观即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它不仅历史地而且辩证地解释了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且对历史、现实和未来作了合乎逻辑、令人感奋的价值判断,这种历史与逻辑的相一致、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贯穿了马克思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的人文关怀。它的出发点是人,归宿点也是人,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其中。唯物史观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种哲学的玄想,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从社会历史与人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是一种既具有伟大历史感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的人文关怀。阿伦 布洛克指出:“马克思历史观的优点是可以让他一方面表明,在社会发

17、展的一定阶段,工业资本主义有一个必要的角色要扮演,那就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有力量打破传统经济力量的限制,把社会提高到以前不敢梦想的生产力水平,同时又表明,由于内在矛盾日益增长的结果,反过来,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阶级冲突、革命、推36,在这新秩序中,人们不再会由于不平等和阶级压迫所造成的挫折失望而异化,而是有充分发展的人性自由。”7(P144)虽然阿伦布洛克说看不出历史唯物主义在人文主义传统中有什么位置,(这就对了,因为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在20 世纪,“马克思主义会成为人文主义传统和其他每一个传统的最最强大有力的对手”。7(P144)因为“现实的人文主义观点承认人的局限性和软弱

18、性,因此把希望寄托在人的潜在创造性上,寄托在那潜在的力量一旦觉醒可能完成什么样的成就上,而不是寄托在人的天性善良上,也不寄托在人的天性邪恶上。”7(P270)这里,布洛克倒是道出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本质区别,唯物史观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它是从它所关注的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性中,引出的人文价值的思考和对人的自由解放的终极关怀。正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中,唯物史观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意蕴。二、史学:意 义的领 地、文 化的世界史学作为一门人文知识,8属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总是力图透过客观事实的世界,去构造一个理想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

19、这个理想世界当然不是随意编造的乌托邦幻想,不是完全离开物质世界和经验事实的主观臆想。它立足于现实但又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是一种情感与理性互动的产物。(因此,在人文科学领域,不仅要运用事实、原因、规律等概念,更多的是使用意义、价值、理想、意志、道德、审美等概念,去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对此,著名的德国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卡西尔从符号文化形式的广阔视野,将历史纳入文化哲学体系,从而阐述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属性,并在与自然科学的比较中揭示了史学的人文主题。9卡西尔认为,包括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不能靠逻辑和形而上学来区分,而应寻求“感知现象学

20、”来解答。他区别了感知的两种方式,即“事物的感知”和“表达的感知”,认为一切感知都是以双重面目表现出来的,强调作为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意义”的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感知将以一双重面目表现出来。它包含着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于其内部深层中相互交融。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另一个因素。从意义上看,它们仍然保持着各自的区别,虽然从实际上看,我们不可能使它们分离开来。不存在着一种不包含有确定对象 和不同时指向这一对象的感知。然而,这种必然的对象性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其自身的这一双重趋向,我们可以简要地把它们描述为对它 和你 的取向。在感知中,从来都有自我之极和对象之极之间的辨别。在一种情况下自我所面对

21、的世界乃是一物的世界,而在另一种情况下,自我所面对的乃是一人格的世界。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所观察的世界乃作为一完全的空间之对象,以及作为这些对象于时间中之演变的总计;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把世界看作某种类似于我们本身 的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差异性都是存在的;而这两种差异性本身即存在特性上的差别。它 乃是绝对的另一个,他物;而你 却是一另外的我。毋庸置疑,当我们朝向第一种方向抑或朝向第二种方向时,感知之于我们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具有迥然相异的色彩和基调。”10(P91)显然,人文科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不只是“我它”关系,而是“我你”关系。人文科学对象所显现的意义,不能为单纯的物理之显现所包容,

22、而只能于物理显现中体现出来。“人文科学对象并不仅仅是存在 和生成;因为正是在这种存在和生成中,某物方得以显现。这里所显现的乃是一“意义,它不能为单纯的物理之显现所包容,而只能于物理显现中体现出来。”10(P9 6)这就是卡西尔所称之为文化的一切内容的共同因素。自然与人文相统一于“整个宇宙”(符号体系),一切文化作品,都不仅属于“自然”,而且也属于“人文”。无独有偶,著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阐述了极其相似的观点。他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二重性,即“我它”与“我你”。前者他称之为“经验”,讲的是人在生活中的客观和功能方面的活动,是有限有待之物;后者他称之为“关系”或者“相遇”,这不是一种主体

23、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泰初即有关系。它为存在之范畴,欣然之作为,领悟之形式,灵魂之原本;它乃关系之先验的根,它乃先天之你。先天之你 实现于与相遇者之亲身体验的关系中。人可在相遇者身上发见你,可在惟一性中把握你,最后,可用原初词称述你。这一切均筑基在关系之先验的根上。”11(P43-44)显然,不象“我它”,“我你”既37,又是牵涉到相互对应的关系,而这种相互对应在超然客观态度中却是付诸阙如的。因而,“人无它 不可生存,但仅靠它 则生存者不复为人。”11(P51)科学采取“我它”态度,让我们看到了有许多客体的世界,文化采取“我你”关系,使我们行进在与你相遇的永恒期待中。“不断延伸

24、的关系之线在永恒之你 中欣然相结。”11(P97)这与卡西尔如同一辙。在卡西尔那里,“科学”一词是有别于那些严谨的自然科学的人文科学,“逻辑”则表示人文科学的的基本概念的分析框架。为此卡西尔讨论了自然概念与文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指出了史学的人文性质。人文科学的领域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属人的世界,“它的目的不是规律的普遍性,也不是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与这二者相反,人文科学特具的认知理想,是形式的整体,人类的生活就是在这种形式中展示的。这些形式是无限可分的,然而并不因此丧失其统一的结构。因为归根到底,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和面目展示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相同的”人的本质而已。这种

25、同一性不能通过我们的观察和量度获得,也不可通过能心理学上的归纳方法获得。证明它的惟一途径是实现它的行动”。10(P144)卡西尔就这样别具一格地关注到“实现它的行动”,亦即历史。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概念转接过程中,历史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历史的任务不仅在于使我们对过去的存有和生命加以认识,而且在于教导我们怎样去解释它的意义。”10(P145)历史从来就不是为我们展现纯属过去的存在,而是对过去的生活加以理解,使文化得以重生。至于如何能完成这一使命,卡西尔分析了文化的形式问题和因果性问题。强调包括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更明显地受到生成变化的制约,更依赖于建立在因果范畴上的发生分析。但实际上,对文

26、化发生的分析和对其原因的探讨并不是对它研究的全部。在此,卡西尔将人文科学纳入“阐释学”领域。“实现这种理解需要一种特定的解释程序,即一种独立的、十分复杂的诠释学。在这里,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一种文化的理论,这种归宿是我们只能无限趋近的无限的遥远的点 ”。10(P173-174)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教我们如何打破现象,以便将它们看作经验;而文化科学则教我们去诠释符号,以便将其中隐藏的意义揭示出来,使这些符号原先从中产生的那种生活得以再现。这里卡西尔又一次与布伯不期而然。布伯说:“因果性在它 之世界具有无限统摄力,这对自然界的科学秩序具有根本重要性,但它不能强施枷锁于人,因为人根本不受它 之世界的制约

27、。相反,它可使人不断远离它 而进入关系世界。在关系世界里,我 与你 自由相遇,相互作用,不为因果律所缚,不为因果性所染;在关系里,人无须担忧他的自由及其真性的自由,但仅有洞见关系者,知悉你 之现时性者才能做出自我决定,而自我决定即是自由,因为自我决定者已临近 你 之圣容。”11(P70-71)卡西尔要打破的正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都被长期认可的单向度的发展原则,即因果律原则,从而弘扬人文性。“这里已经不再是探究文化的成品或作品问题,也不是探究这些作品的普遍形式。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心灵的过程,作品由这种过程而出,是这一过程的客观成果。”10(P174)在卡西尔那里除了生成的知识,还有比它更重要

28、的,“实际上,除了有关生成的知识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知识,对于后者,与其称之为与生成 有关,还不如称之为与纯粹的存在有关。”10(P178)卡西尔的原则是一种知识多向度原则,“在这个问题上,经验和思维、经验观察和哲学所发挥的作用并无区别。因为,它们都是通过人类的本性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来认识这一本性的,除此之外,别无他途。除了在文化中,在文化的镜子中来观察人,它们同样不能获得关于人类本质 的知识,也不能将这面镜子翻转过来看看背面还存在着什么”。10(P180)“人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恰好就在于它有其不可离弃的价值观贯彻始终,而不可能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纯客观的探讨”。12可见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史学本质

29、上属于意义的领地和文化的世界。三、唯物史观与史学的交汇处在于人文性马克思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绝不是物件物什之类的一般的“物”,也不仅是现实物质世界。“唯物史观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并不是因为它对抽象物质 作了存在论承诺,也不是它把物质利益 当作人类社会存在论上的真相,而仅仅是因为它在感性的自然界 中揭示人类历史的基础”。13“唯物史观所唯的物,并不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物质经济或任何先38,而是人们本身的物质实践”。14(P9)唯物史观之所以是“唯物主义的”是因为它把人自身的物质生产(和与之相应的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当作最根本的“物”,马克思自己概括的“实践

30、活动的唯物主义”,所包含的正是这一要义。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展示了实践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路,虽然短短十一条纲要,但逻辑缜密,层层递进,思想鲜明,字字珠玑。其中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P18)第九条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 的单个人的直观”。2(P18)第十条马克思又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2(P18-19)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

31、造物质与精神的文化,人创造什么样的文化就标示出什么样的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2(P25)人总归、终归是以文化风格相区分的。在卡西尔看来,人是创造符号文化的存在物,人通过其创造物,即文化产品及符号文化的折射反映人的存在。卡西尔将在人的符号活动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联想,即符号文化创造与诠释理解为历史的本质,而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将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文化,从而改造社会看作是历史地本质。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改造人。”2(P4

32、3)马强调“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2(P1 7)历史规律也是如此,社会的客观规律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具有自己特殊人格的规律,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了对客体制约的超越,并不断地从这种超越中获得进步和解放。如果说实践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那么他的逻辑终点和最高的理论视角就是“人的自由解放”,“自由王国”的实现是马克思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马克思是带着“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哲学思想,以人的

33、解放为最高旨归开始他的哲学批判创造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开篇就宣布了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P24)而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结尾,马克思仍念念不忘地告诫无产者如何实现自己的个性解放,“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因此,他们也就和国家这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组成社会的各个个人迄今都表现为某种整体)处于直接的对立中,他们应当推翻国家,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2(P85)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

34、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再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73)唯物史观以人为主题,以“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就是世界”为理论目的,将历史看作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但马克思并没有局限在人本主义的哲学玄想,而是系统考察人的实践活动及其能力,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物的辩证发展中,揭示了人的世界以及为了人的世界。马克思将人是什么的问题,切换到了人是何以可能的问题,并作出了解答。因而,在唯物史观那里,人的存在既不是黑格尔的纯粹思辨的存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纯粹感性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人不仅是现实的存在,而且是文化

35、的存在。唯物史观具有深刻的文化视角及其文化发展的思想。“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P154)人与自然、自然与历史、必然与自由,在马克思那里,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范畴、每一个矛盾、每一个冲突,每一个批判都有着不变的人文观照。尤其是在他的对异化批判的思想中。马克思写于1844 年(1932 年第一次全文发表)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说

36、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39,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5(P122)就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自然的人性化”、“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与人文的相统一。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人类历史的起源来说,“任何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关系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

37、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教养程度。”5(P122)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便也是自然的存在物,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目的来说,最终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文)与历史的相统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同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

38、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5(P122)正如人文观照的主线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以贯穿的一样,史学也有着不可离弃的人文价值。“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不仅仅是限于要求知道或确定事实而已,还要求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出一种理论观点来”。15(绪论P3)换言之,历史中居住着过去,但历史学绝不是以重返过去之事为己任,而是今人与过去之事永无止境的对话与交谈,借以呈现过去之事对于今人筹划生存之意义。历史是沉沙,历史学家是沙里淘金者;历史是远山,历史学家是远山跋涉的摄影师。“过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和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是不同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逝去,它具

39、有某种特殊的现在 的含义。”10(P145)正是在存在根基上史学与唯物史观相携相遇了。16不惟如此,从史学的存在论基础,进一步走向文化论领域。因为人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人化就是文化化,反之亦然,“与个人人生相类似的非是人类人生,而是一特定文化之人生。”11(P31)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回事,只是在阐述中才加以分开。唯物史观与史学,二者的交汇之处就在于基于存在论的人文属性上。当然应该指出,马克思的实践或文化哲学,与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哲学所论并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前者基于现实的前提,在“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蕴含了深刻的人文内涵,后者从符号形式,在符号文化的有机形式中展开人文主题。但是在肯定

40、历史的价值并不在自然或物质之中,而在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以及通过这种行为所从事的创造活动的始基点上,在人类的文化创造及其创造物上,在对人文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二者有相通之处,它成了连接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桥梁。马克思说:“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 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 的需要成为 自然的、感性的 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5(P12

41、8)正值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强调人的科学不能脱离自然科学而独立存在。20 世纪上半叶的卡西尔,虽然着重分析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作为人文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也强调,人文科学并非是一国中之国,自然科学是人类创造的符号形式系统的拱心石,人文科学组成这个系统的每一个扇面,它们是一体的。卡西尔说:“历史学家不得不接受在其他科学领域被讨论和证明了的所有基本的因果关系。我们的人类生活,我们的历史生活,我们的文化生活,并非一国中之国。它依赖于诸如各种条件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依赖于诸如土地和气候那样的雾露条件,依赖于诸如种族那样的人类学条件,依赖于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条件。倘若不对所有这些条件加以深入细

42、致的研究,历史便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17(P77-78)历史学如果不是科学就不成其为历史学,而历史学仅仅是一门科学就会失去自身。可见,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上(它们分别是自然、人与社会的对应物),卡西尔与马克思手稿中的有关思想又是何等相似!既看到了“人的科学”与自然40,又突出强调了“人的科学”特有的品格,不是别的,正是对文化的深刻思考、对人文主题的倾心关注,使之在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上,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使人的文化属性、人的文化化成为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契合点。为此,唯物史观于史学就根本不是外在地给予,而是史学自身所蕴含了的事情了。参考 文 献: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

4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马克 思恩格斯 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3马克 思恩格斯 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4马克 思恩格斯 选集:第 4 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2.5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 42 卷 M.北 京:人民 出版社,1979.6 何爱国.人的依赖、独立与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读 J.史学理论研究,2007(3).7 阿伦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8 何兆武.对历史学性质的反思 J.史学理论研究,1996(2).9 赵立坤.符号文化中的历史卡西尔的史学观

44、J.史学理论研究,2000(2).10 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 M.沉 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马丁 布伯.我与你 M.陈维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12 何兆武.历史学两重性片论 J.史学理论研究,1998(1).13 王德峰.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的祛蔽作用 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4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 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6 陈立新.从存在根基看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内在会通 J.史学理论研究,2006(4).17 卡西尔.符号 神话 文化

45、 M.李小兵,译.东方出版社,1988.(责任编辑:陈 伟)H um anity:theJointInterestofHistorical Material ismandHistoryZHAO Li-kun(Col l egeofPhil osophyandHistorical Cul ture,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00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basis existing in Marx 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y,il

46、-lustrating that there is a shared interest in humans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y.Historicalmaterialism has a revolution in its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changing from ideological philosophy topractical philosophy or cultural philosophy.It puts human beings in a w orld of feelings an

47、d starting fromthat point of view,it further show s the existing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human beings.History,how ev-er,belongs in its essence to the w orld of meanings and cultures.Both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s,getting rid of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natural view of human beings.It is this realistic concernand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that conne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y.Key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historiography;practical activities;symbol culture41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