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伽登与闻一多翻译思想之美封梦雪摘要:20 世纪的中西方学术界吐故纳新、百家争鸣,诗学与美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文艺界的发展,诗歌翻译与美学相结合是翻译研究之必然。本文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发现英伽登和闻一多的思想理论呈现出“美的特点”,二者在“声音美”“画面美”“形式与意义之美”三个方面存在诸多相似和些许不同。二者的思想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关键词:英伽登;闻一多;层次理论;三美论;翻译思想对比翻译是科学,翻译对比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学者对国外翻译理论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丰富本国理论,还可以求同存异,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翻译理论的联系和区别,找出翻译演变
2、的普遍规律,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翻译又是艺术,在任何翻译活动中,译者都必然面临如何科学地运用思维、分析意义以及如何艺术地选择词语、调整句式等问题。翻译活动离不开选择词语、调整句式、修饰行文等等美学加工。(1)处于同一时代的英伽登和闻一多,尽管受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思维方式影响,但是二者的思想理论却有高度的相似性,将二者的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对于促进翻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翻译理论文化起源英伽登和闻一多均出生于 19 世纪末期,他们的思想理论深深植根于美学研究。英伽登师从胡塞尔,在现象学基础上,发展了美学研究,在论文学作品中提出了文学作品层次理论,同时多次提及文学翻译理论,这些论述与层次理论并行
3、出现,交织缠绕,内容庞杂琐碎,对翻译本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闻一多自幼热爱古典诗词和美术,曾在美国留学期间作为美术专业生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进行文学创作,结合自己的写诗经验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界至今仍有深远影响。(一)英伽登的层次理论20 世纪的显著特征是批评多元化、研究专业化、系统化。各种流派如雨后春笋连绵不断地涌现。有一部分学者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3)结构主义由此诞生,它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结
4、构,将文学作品之间的各种元素看成一个统一的、有联系的系统。在结构主义与现象学的影响下,英伽登成为现象美学的主要代表,提出层次理论。他摒弃了影响作品的外部因素,只探究作品本身,在翻译中,特别是诗歌翻译中,运用这一理论,从该理论的四个层次对译作展开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二)闻一多的三美论闻一多是诗人、翻译家、画家,其翻译实践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翻译上。对民主与科学的不懈追求是 20 世纪初最鲜明的主题,思想的自由为五四先驱们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此时,外国自由诗歌席卷全中国,文学家们也在探寻着新的创作形式,用白话文进行
5、创作引发热议,闻一多却提倡将西方创作思想与中国传统理论相结合,成为新格律诗的带头人。他的诗歌创作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他对译诗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见解,包括“三个负责”,翻译的程序问题,“以诗译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美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翻译观的异同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为翻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闻一多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听觉和视觉是运用最广泛的器官,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是诗歌描述的重点,在翻译过程中,最大化地传达这种感受尤为重要。同时翻译中形式和意义的争论由来已久,二者各有侧重。对此,译者在诗歌翻译时可以利用韵律传达声音美,可以利用词语色彩或者意象构筑画面美
6、,可以根据诗歌具体特点关注形式美和意义美,塑造动态平衡、自然和谐的译境。就以上三个方面而言,笔者对英伽登的翻译理论与闻一多的“三美论”展开了讨论,发现二者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各自具有独特之处。(一)声音美文学作品是由语音及其符号即语词符号构成的,包括韵律、音步、声型、外观、是字句中各种声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和谐的复调音乐”的外在表现。(1)诗歌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声音的传达尤为重要,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中,语词声音层是翻译作品中最基本的层次,词语是意义的最小载体,是翻译最基本的单位,词语本身既可以传达声音,也可以表达所承载的感情。闻一多认为,节奏和押韵无处不在,在一首诗中,正是节奏唤起了读者的情
7、感和美学感受。诗人采用押韵的手法,是为了使诗中的起声和落声形成一种悦耳的形式,同时加强诗歌各行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声音是中西方诗歌的共同属性,也是中西方诗学的共同价值。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将原作中的声音巧妙传达,明确地解读出原作的精神和风貌。(二)画面美视觉是应用最广泛的感官之一。诗歌不能通过可见的线条和颜色来反映,为了能获得一种如画的效果,诗人们总是使用最有效的工具词汇或短语进行创作。这些优美词句所描绘的意象,能够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通过想象,意象直接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被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译者可以借助文字和短语来触摸和表达世界上事物的每一个方面,可以自由地表达人
8、的内心情感。闻一多提出的“绘画美”倡导译作要选用色彩斑斓的词语,塑造美的意象,力求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面,强调诗画相通。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中阐述了“被表现的对象层”,“被表现的对象”指的是原作中被描写的客体,即诗歌中的意象。(2)诗歌通过对“被表现的对象”进行塑造,不同读者进行不同的联想,头脑中可以勾勒出一幅画面,在这一层面上,二者殊途同归。(三)形式和意义之美英伽登认为在文学系统中,意义单元层起决定作用,翻译的传达以意义传达为核心。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用的意义,意义的传递若不够忠实,译文不知所云的话,翻译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意义单元层上,译者应打破作品表层含义,深刻挖掘作品的潜在含义。而闻
9、一多则对形式上较为关注,他强调诗歌写作和翻译时要具有“建筑美”,即在诗歌创作及其翻译中,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均实,虽不必字数相等,但要大体一致,以免损伤整体的协调。同时,他认为中国古诗非常紧凑,在英译时应“能够不增减原诗歌的字数,便不增减,能够不移动原诗字句的词序,便不移动”,译者不能“太滥用他的自由”,以至“损伤原作的意味”。(3)所以在意旨不失的情況下,要以诗译诗。二者在翻译形式与翻译意义层面上产生了分歧,英伽登认为翻译最重要的是达意,闻一多则强调传形。涉及语言的问题,形式与意义孰重孰轻尚无定论,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选择适合的翻译标准。三、结语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诗歌这种别具一格的体
10、裁,对诗歌的神韵、风格、氛围的领悟,对整个意境的把握是古往今来探究不尽的话题。英伽登和闻一多二人的思想理论对于探究诗歌整体的审美意味具有重要价值。诗歌所创造的意境,需要读者如品茗般反复品尝、咀嚼、琢磨这种味道,如若将这种诗味最大化地进行翻译,需要译者具有坚实的语言基础。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声音美、画面美、形式与意义之美三个方面比较了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与闻一多的三美论,不难发现,尽管二者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从哲学思辨,还是语言风格,二者的理论都显现着美学思想。中西翻译理论的对比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实现艺术价值,而且能够认识、丰富本国翻译理论,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