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三字经是弘扬国学的重要读本。古人云:“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三字经中出现“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无关( )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中央集权制D. 礼乐制【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现分封制,地方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西周的三大政治支柱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ABD排除。故选C。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
2、,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D.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故选D。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 君主专制的削弱B. 宗法制的消亡C.
3、 中央集权的加强D. 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不与政事”判断。分封制下,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故A项中的“削弱”,D项中的“巩固”与材料不符。这则材料意味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分封制的削弱。宗法制的基本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继承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为汉武帝的附益之法,反映了中央王朝剥夺了诸侯参加政事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考点定位】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4.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
4、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A.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B.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D. 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有所分散。并且,中书省掌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制有互相制衡,最终决策权归皇帝,故B正确;A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三省分工不同,地位平等,相互制约,故C不正确;三省六部制与近代君主立宪制没有相似性,一个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一个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D不正确。5.学者评价古代中国某地方制度是“秦汉以来郡县
5、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该制度史( )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肯定的是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统一的特点,故D项正确;郡县制没有体现出地方分权的特点,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下诸侯国权力较大,不能实现中央集权,B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C错误。故选D。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
6、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7.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
7、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的设立8.晚清诗人赵函在诗中写道:“金陵城中军势涣,大府主和不主战。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该诗句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金陵”即南京,
8、与此相关的战争是鸦片战争,A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B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区域主要位于黄海及山东和辽东地区,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北京地区,D错误。故选A。9.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 建立民主政治B. 产品上交国库C. 平均分配土地D. 兴办学校教育【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方案中对民众最有吸引力的是平均分配土地,C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的内容
9、,故对民众有吸引力一说无从谈起,排除A;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无法实现,故B项不可能是最具吸引力的主张,排除;兴办学校教育在资政新编中有提到,它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因此它只是洪仁玕等农民领袖向西方学习的愿望,却不是普通民众的迫切希望,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联系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进行理解。10.下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A. 直接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B. 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C. 导致
10、英法联军占领北京D. 利于辛亥革命的成功【答案】B【解析】【详解】漫画中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掀起了瓜分的狂潮,这一事件出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期,A错误;导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C错误;材料与辛亥革命的成功无关,D错误。故选B。11.1911年10月31日,日本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题为满人留学生的愤慨的报道,称“革命捷报频传,东京50余名满族留学生与汉族学生陷入敌对状态”。这里的“革命”指A. 金田起义B. 武昌起义C. 南昌起义D. 秋收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时间和内容可知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
11、,因为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是排满革命,B项正确;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12.学者杨天石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能说明这个结论的依据有( )严格限制君权 规定主权在民 建立三权分立的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三
12、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的政治体制。这些措施有利于把“权力关进牢笼”,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此时皇帝制度已经被推翻,不存在限制君权,排除,因此ABC选项排除。故选D。13.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十周年的演讲中指出,“我觉得这十年间的中华民国,除了政治一项外,没有哪一样事情不是可以乐观的乐观的总根源,还是刚才所说那句老话:国民自觉心之发现。因为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造成当时中国政局动荡不安B. 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C. 推动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D. 使自主自立思想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自觉,自然会自动,会自动,自然会自立”可知作者认为辛亥革
13、命促进了国民自主和自觉以及自立思想的变化,D正确;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是由社会性质导致的,A错误;中华民族的独立是新中国的成立,B错误;材料没有论述社会习俗的变化,C错误。故选D。14.下面这张照片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某次救亡图存的运动,这一运动(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C.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D. 废除了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可知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此次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B正确;A是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排除;C是北伐的意义,排除;五四运动并没有废除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
14、约,D错误。故选B。15.陈潭秋曾回忆: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次大会是A. 中共一大B. 八七会议C. 遵义会议D. 中共七大【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七月底的大会”“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等信息说明这次大会是中共一大,故A项正确;八七会议召开于1927年8月7日,故B项错误;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1月,故C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春,故D项错误。16.下是近代历史上出现的一些政治宣传标语,与下图对应的是( )A.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B. 打倒列强,除军阀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 打倒
15、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地图中“吴佩孚”“广州”等可知是北伐战争时期,北伐的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B正确;A是五四运动时期口号,排除;C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提出,C错误;D是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口号,D错误。故选B。17.毛泽东回忆中国革命时说“(1927年)我们虽然被人家一巴掌打在地上,像一篮子鸡蛋一样摔在地上,摔烂了很多,但没有都打烂,又捡起来孵出小鸡”。这里的“孵出小鸡”指的是( )A. 实行国共合作B. 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C. 号召停止内战D. 结束左倾错误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可知是土地革命开始时期,中共在井冈山从理论和实践
16、上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符合材料主旨,B正确;国共合作是1924-1927年,A错误;号召停止内战是1936年,C错误;结束左倾错误的统治是1935年遵义会议,D错误。故选B。18.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中记载:“听完传达后,我才知道会议揭发和批评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央军事领导上的单纯防御路线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这次会议( )A. 创建了人民军队B.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C. 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答案】C【解析】【详解】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此次会议成为党历史上
17、生死攸关转折点,C正确;A是南昌起义的意义,排除A;B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D是洛川会议的内容,排除。故选C。19.下图所涉及到的事件是日本在侵华过程中制造的。这一事件( )A. 标志着十四年抗战的兴起B. 遭到国民政府的坚决抵抗C. 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 促使国共两党停止了内战【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图片中“日军”“沈阳”“长春”可知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此次事变标志着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A正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把东北军撤入关内,B错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1938年,C错误;促使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的是西安事变,错误。故选。20.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
18、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同时,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在这种态势下,日军无力继续实施战略进攻。上述材料说明A. 国共两党共同抗日B.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C. 日本军力消耗殆尽D. 中国战场全面反攻【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时间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在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也在牵制着日军的力量”等信息可知,国共两党共同抗日,A项正确;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于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1938年底,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相峙”的信息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时期,日
19、本军力没有消耗殆尽,C项说法错误; 1945年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战场全面反攻,D项错误。21.一位解放军指挥员在诗中写道:“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跨陇海,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他描写的是A. 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了南京B. 刘邓大军组织发动淮海战役C. 晋冀鲁豫解放军跃进大别山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答案】C【解析】【详解】1947年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挥师南下,度过黄泛区,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C项正确。A是1949年4月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是1948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以徐州为中心,故B项错误。解放军粉碎
20、国民党全面进攻与材料中“饮马长江滨”“刘邓常胜军”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项,建立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故项正确。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少数民族人民享有自治权,体现了民族平等。故项正确。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故
21、项正确。项,建立自治区与政治协商制度无关。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3.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 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B. 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953年周恩来说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即
22、可选出D项;A项召开于1955年,晚于题目中时间“1953年”,故排除;B项签订于1950年、C项发生于1949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故排除。24.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高兴地相互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A. 亚非会议B.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D. 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1971年,当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会议指的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故C项正确;1955
23、年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举行,故A项错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原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故B项错误; 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故D项错误。25.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的总体状态是A. 逐渐缓和B. 彼此对立C. 相互敌视D. 军事结盟【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正值两大阵营对峙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孤立中国,妄图扼杀新中国,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项错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先后侵略朝鲜
24、、越南,进而威胁中国,中国先后抗美援朝、援越抗美,中美相互敌视,C项错误;中美两国始终没有军事结盟,D项错误。26.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元旦,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这一声明体现的对台方针是A. “另起炉灶”B. “求同存异”C. 和平统一D. “一边倒”【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的方针;据材料可知与此同时“时任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的炮击即告停止”,这体现的对台方针是“和平统一”,C
25、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求同存异”是1955年周总理在印尼万隆会议上提出的,B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50年代的外交方针,D项错误。【点睛】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
26、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27.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 发展和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B.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从1986到2000年这十四年间人大制定并通过的众多法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奠定法律基础,D正确;材料中是依法治国的策略,不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是1953年的第一届人大,B错误;爱国统一战线属于
27、政协的性质,C错误。故选D。2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 三民主义B. 一个中国C. 和平统一D. 两岸三通【答案】B【解析】【详解】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和核心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正确;三民主义是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A错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方针,C错误;两岸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重要举措,2008年已经实现,D错误。故选B。29.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
28、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 (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 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材料三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
29、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材料四 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请回答:(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它还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局的特点(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答案】(1)社会制度和国家
30、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2)苏联、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3)一超多强(4)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转变。【解析】【详解】(1)根据“1946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实施这一行动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在经济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是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是组建北约。(2)根据“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美国受到苏联、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和中国等势力的制约。(3)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是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项多极化趋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