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455KB ,
资源ID:1088355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835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1、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安溪一中等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必须认真检查试卷的页码和题目是否完整。2.答卷前,考生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3.第一卷是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第二卷主观题部分,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上;不准使用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5.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交上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2、。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为3080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A. 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 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D. 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粮食价格较低,但是牛的价格过高。依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可知,汉代采取铁犁牛耕的方式,但农民收入不足以买到牛,使得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推广受到了阻碍。D正确;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田庄经济对粮食增产的推动,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粮食的价格,不能证明当时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错误;材

3、料反映的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受到了阻碍,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故选D。2. “暇蟆对我说,使君休怨嗟。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休怨嗟,休怨嗟。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田蛙歌形象地反映出A 抑制土地兼并B. 农民流离失所C. 租佃经济活跃D. 地权转移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年”“明年此日君见我,不知又是谁田蛙”可知,体现了土地频繁易主的现象,说明地权转移频繁,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权转移频繁,没有体现抑制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土地的流转,而不是农民的流离失所,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权的频繁转移,没

4、有体现租佃经济,C项错误。3. 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君主专制的加强B.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 经济重心的南移D. 早期启蒙思想的出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北方人才所占比重随着时代和文化重心的变化而变化,而文化重心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而变化的,两宋时期南方人才比重日益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南方更需要人才,也有实力培养更多的人才,C项正确;图表信息主要强调的是南北方人才所占比重随着时代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变化而变化,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并且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宋朝后南方人才比重逐渐超过北方,主要原因是经济重

5、心南移,而不是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项错误;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D项错误。4. 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A. 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B. 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C. 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D. 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的青花瓷代表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故D正确;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是在唐代,故A不正确;唐三彩是陶器,故B不正确;制瓷业进入彩瓷时期是在元代,故C不正确。5. 有学者估算,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6亿匹以上,产量超过工业革命初期的英国五倍。这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估值

6、近一亿两白银。下列各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工场手工业发达B. 城市经济迸发活力C. 工商业发展较快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中叶以后,中国每年产棉布6亿匹以上”“这些棉布一半以上是作为商品进行生产”等信息可知,明朝中期后,中国棉布商品化程度提高,说明这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明中叶后中国棉布的产量和商品化程度提高,没有涉及工场手工业的信息,并且当时的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A项错误;明中后期棉布产量较高,而且大部分作为商品生产,说明当时工商业发展较快,没有体现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得出城市经济发展的结论,而且当时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7、B项错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6. 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出处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神宗实录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明神宗实录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熊人霖南荣集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B.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资本主义因素显现D.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进行对比,选项A排除;材料

8、信息中未见抑商政策内容,排除B;材料中信息并未涉及工商业市镇发展情况,选项D排除。7. 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A 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 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C. 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 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民间和官方走私现象严重,说明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的信息,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

9、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封建制度衰落腐败,排除C。8. 1474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保罗托斯加纳里认为:“从加那利群岛(非洲西北海域)往西5500公里就能抵达日本,9200公里就能抵达杭州”。他还送给哥伦布一幅加纳利群岛以西海域的海图。由此可知,托斯加纳里A. 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往来B. 为新航路开辟指明了方向C. 间接助推了美洲的发现D. 不赞成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往西5500公里就能抵达日本,9200公里就能抵达杭州”“送给哥伦布一幅加纳利群岛以西海域的海图”来看,托斯加纳里是促使哥伦布向西航行的因素之一。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因此托

10、斯加纳里间接的助推了美洲的发现。C正确;材料反映托斯加纳里对哥伦布航行的影响,与东西方贸易往来无关,A错误;地圆学说并非托斯加纳里提出的,B错误;材料“送给哥伦布一幅加纳利群岛以西海域的海图”表明,托斯加纳里希望哥伦布向西横渡大西洋,D错误。故选C。9. 17世纪从甘蔗被移植到英属的巴巴多斯岛和法属的马提尼克岛开始,加勒比海大大小小的岛屿被开辟成为甘蔗种植园。加勒比海地区的风貌、居民构成、经济方式都在渐渐变化,历史学家将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称为“蔗糖革命”。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B. 价格革命的影响C. 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D. 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加

11、勒比海地区成为蔗糖出产区,主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分工的划分有关,故选C;加勒比海地区出现“蔗糖革命”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以及价格革命无关,排除AB;17世纪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无法体现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故选C。10. 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A. 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B. 拉大了各地经济差距C. 导致传统经济的衰落D. 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

12、查工业革命。材料所述的是工业革命前后工业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工业革命前,工业重心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据此得出D项正确;A项没有完整理解材料含义,城乡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B项中的“各地经济差距”和C项中的“传统经济的衰落”都无法从材料中得出。11. 下表为1870和1913年英、法、美、德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据此可知 英法美德其他国家1870年32102313221913年146381626A.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已经丧失B. 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C. 美国超级霸主地位得以确立D.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时

13、间“1870年”“1913年”可知,这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却有较大提升,这说明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逐渐不平衡,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但不代表欧洲世界中心地位已经丧失,并且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法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下降,而美、德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比重提升,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

14、命的影响,没有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问题,B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有较大的提高,但不代表美国超级霸主地位得以确立,这时期世界中心仍在欧洲,C项错误。12.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带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类似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这表明A. 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C. 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从“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存在洋纱洋布畅销,土纱土布滞销的现象,可知我

15、国的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D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洋纱洋布属于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B项错误;手工纺织部门日益萎缩只是材料的一部分,C项不符合题意。13. 据学者统计,在1872- 1893年间,买办为中国拥有的轮船公司提供了54.5%的资金, 为中国煤矿提供了62.7%的资金,在1890-1910年间,为中国27家棉纺业提供23.23%的资金,在1883-1913年间,为中国机器制造业提供了27. 68%的资金。这说明,近代”买办”A. 投资的重点领域是民族轻工企业B. 以投资方式控制民族工业的命脉C. 投资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D. 通过投资加强了民族

16、资本的实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材料信息显示,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中,有相当数量的买办资本投入到民族工矿轮船、棉纺织、机器制造等企业之中转化为民族资本,这客观上加强了民族资本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买办资本的投资对象包括中国的轻工业和重工业,故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的控制和C项的利润回报从材料中无法得出。14. 1904年清政府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创办溥利呢革公司(北京清河制呢厂的前身),1908年破土动工。公司名为“溥利”,因为是官商合办,寓意官商可以普遍得到丰厚的利润。这家公司的创办A. 沿用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某些做法B. 标志北京地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

17、C. 体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 得益于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官商合办”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与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做法基本相同,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标志”一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排除C项;D项的时间是一战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15. 据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18651894年,上海浦东有2家造纸厂、11家火柴厂、97家缫丝厂,天津、上海共有2家面粉厂。而贵州省在1913年还没有一家近代企业,1920年仅有11万元的私人资本产业;内蒙古1913 年仍是空白。这两个地区到1920年都没有官办企业。青海

18、大概也是如此。这反映了中国A. 边疆地区封建统治强化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C. 社会的半殖民地性突出D. 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答案】B【解析】【详解】偏远地区的贵州、内蒙古和青海在20世纪初期,近代企业较少,说明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得不出A、C的结论。贵州、内蒙古和青海的经济发展缓慢,但并非停滞,故D项错误。16.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A.

19、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 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C. 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 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及“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可知,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因此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错误。17.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顿河

20、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针对材料所述现象,苏俄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赫鲁晓夫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在苏俄多省爆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相关,为此,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1929年之后开展的,C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开始于1956年,D项错误。【点睛】新经济政策是以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18. 下图是19611

21、982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这表明,此时期的苏联 A. 经济体制日益失去活力B. 科技发明利用率极端低效C. 经济改革遭到连续受挫D. 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61-1982年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大幅度减弱,实质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经济增长活力衰减,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这时期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不能说明科技发明的利用率,B项错误;这时期苏联经济改革虽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但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因此材料体现的苏联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不能说

22、明经济改革受挫,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国民经济严重失衡,但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苏联这时期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不能说明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D项错误。19. 据戈尔巴乔夫回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250亿的科研总经费中,将近200个亿都用于军事设备的研制。这导致了当时苏联A.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B. 科技创新全面丰收C.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D. 民用工业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军费开支巨大,并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及科研,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

23、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军费开支所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为40%”“ 军事工业系统的产值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是20%”反映了国家军费开支巨大,没有体现科技创新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军费开支巨大,注重发展军事有关的工业,而不是民用工业,故D项与材料不符。20. 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夜战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带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相互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谈话中获得“荣誉标志”的合作人A.

24、 被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B. 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C. 须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的法规D. 须吸纳广大失业人口以缓解压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获得“荣誉标志”的合作人指的是与国家合作的工业资本家。罗斯福新政企业须遵守全国工业复兴署所制定的法规。C正确;对金融行业要求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A错误;国家出资向农民提供补贴,不是企业,B错误;罗斯福新政规定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缓解失业压力,D错误。故选C。21. 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

25、目的主要是A. 提高农产品价格B.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C. 刺激农产品出口D. 缓解农村就业压力【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对农业实行减耕减产的政策,这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故选A。政府对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排除C;减耕减产即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工人帮忙干活,这显然没有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减耕减产”的含义对选项作出合理的推断。22. 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

26、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作者意在说明A. 国家鼓励企业竞争和垄断行为B.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C. 国家对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D. 应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可知,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实际上是主张国家对

27、经济干预必要但需适度,否则就会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能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材料体现的是在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发挥市场作用,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机会,B错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主张国家对经济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即计划导向作用,而不主张把企业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器, D错误。23. 1953年5月,中苏两国签订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下表是苏联提供援助的项目工程数目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 项目类别 军事 冶金 化学 机械加工 能源 轻工业 工程数目 44个

28、20个 7个 24个 52个 3个 A. 消除来自西方的战争威胁B. 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C. 贯彻“一边倒”外交方针D. 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中的援助项目和工程的数据可以看出,军事和重工业是援助的主要内容,说明此时的中国首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也符合这时期中国“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巩固国防的考量,但不能表述为“消除”,A项错误;“一边倒”是此时的外交方针,不是首要任务,C项错误;材料表明主要是推进工业现代化建设,而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9、,D项错误。24. 下图为1984年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漫画。该作品A. 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创作风格B. 描绘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C. 宣扬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 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富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84年”、“承包”、“富”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农村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生活上的富裕,故选D;该漫画带有写实性风格,与中国传统文人画表达意境为先的风格不符,排除A;漫画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1992年,排除C。故选D。25. 从1984年到1986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14

30、万多项,用汇额达100亿美元,其中14个港口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A. 沿海在国家战略中率先受益B.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D. 注重引进技术加快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到1986年”可知,这时期是对外开放初期,开放区域集中在沿海地区,“14个港口城市到1986年底累计引进技术4200项,用汇31亿美元,项目和金额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表明沿海14个开放城市引进技术的力度比较大,也说明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最先受益,优势明显,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

31、,体现的是对外开放,没有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B项错误;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格局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因此注重引进技术加快发展是表象,不是所反映的问题,D项错误。26. 从1988年到199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A. 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改变了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立法思路C. 逐步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D. 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可知,我国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强市场

32、在经济中的导向作用。材料中的法律体现了我国在立法上开展以市场导向。C正确;1992年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B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关于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立法,不能得出经济法律、法规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的结论,D错误。故选C。27. 1971年12月与1973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反映出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 美元不再作为国际货币C.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 世界经济霸权转到东方【答案】A【解析】【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固定汇率

33、制,美元同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材料“美元贬值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故A符合题意;1973年,美国的经济依然领先,美元依然作为国际货币,故B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美元中心地位下降表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下降,但不表明世界经济霸权转到东方,故D项不符合题意。28. 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

34、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A. 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B. 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C. 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D. 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签订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贸易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D项正确;A项,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提高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不是关贸总协定的目的,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29. 如图为欧盟盟旗。欧盟委员会对其内涵的解读是:“12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雅各的12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12项业绩最后,圆形

35、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可见,欧盟制定此盟旗的出发点是A. 建立欧洲统一市场B. 消弭各国利益分歧C. 统一各国外交立场D. 促进欧洲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圣经中的12使徒、雅各的12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12项业绩”来看,欧盟的盟旗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融入到旗帜中,反映欧盟委员会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D正确;欧盟的目的是促使其成员国统一市场,而不是欧洲,A错误;消弭利益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标志之一,因此不可能统一,C错误。故选D。30. 1994年11月,APEC(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于印尼茂物发表共同决心宣

36、言,规定:发达成员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迟于2020年,进一步减少相互间的壁垒,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长远目标。“茂物目标”的提出,表明APECA. 能够制定约束性法规B. 灵活性与渐进性相结合C. 与世贸组织目标一致D. 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APEC致力于在成员国内部减少贸易壁垒,实现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提出的要求不同,由此体现了灵活性与渐进性的结合,故选B;APEC并没有制定约束性法规,与世贸组织的目标并不一致,排除AC;APEC没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D。故选B。31. 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

37、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A. 消除了世界各地区间民族差异B. 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C.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均衡发展D. 推动了世界性阶级斗争不断深入【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了”、“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知,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形成世界性的利益共同体,因此B选项正确。A选

38、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不是民族差异的消失;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获益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不是均衡发展的;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阶级斗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2. (美国)生物公司孟山都,几乎已经将世界各处的农家,都转变成为他们的订户。他们每年提出新的基因改造品种,可以抵御各种疾病,也可以提高产量。其结果便是使农家乐于使用。于是各地农家再不能自足地在春季播下自己选择的种子。这说明A. 基因作物推广危害人类生活B. 科技使全球化得以加强C. 农民无法摆脱孟山都的控制D. 生物科技消灭了病虫害【答案】B【解析】【

39、详解】从材料中“几乎已经将世界各处的农家,都转变成为他们的订户”明显可以看出这个跨国公司运用科学技术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基因作物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危害,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出跨国公司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能绝对的说农民无法摆脱孟山都得控制,排除C;D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排除。第卷(非选择题,33题15分,34题25分,35题12分,共52分)二、材料阅读题33.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

40、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答案】(1)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41、;农业人口比重大。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市场突破:打破坊市的界限;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宫府的直接监管。货币突破:出现纸币“交子”。 (2)原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副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税率较轻;商业观念转变。【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机构是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政府重视农耕经济,农业人口比重大;国家干预束缚方面具体体现为,中国古代历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市场突破,

42、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工商业的直接管控,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夜市进一步发展,打破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货币突破,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纸币。(2)根据材料“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等信息可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根据材料“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等信息可知,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得出这时期专业化和区域化程度提高;根据材料“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可得出商业税率较轻;根据材料“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可得出

43、商业观念转变。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

44、化的鲜明特征。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巾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材料二 二战后,伴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推陈出新,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政策的核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发挥乘数效应来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和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1962年,颁布加速工程法,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遭遇新的经济萧条期,企业面临国际竞争者的挑战,制造业萎缩,经济处于转型时期。里根政府在反思福利扩张产生福利陷阱的同时,在1982年,通过职业培训法,加大对劳动者培训,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摘编自李晶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

45、变迁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答案】(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2)措施: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

46、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解析】【详解】(1)特征:依据材料“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来看,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的政策;依据材料“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来看,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依据材料“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来看,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依据材料“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来看,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原因:依据各个时期的就业政策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可知,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实行统包分配;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就业中起

47、到的作用逐渐明显;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促使就业政策呈现市场化特征。(2)措施:依据材料“通过资助经济衰退地区建设公共设施,缓解严重的地区失业问题”来看,重视发展经济解决就业;依据材料“反思福利扩张”来看,美国建立和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依据材料“加大对劳动者培训”来看,美国重视对劳动人员的技术培训,注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评价:依据材料“一定程度缓解了就业问题”并结合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美国的就业政策,一定程度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但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问题并未解决。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发表于笨拙画报的两幅画作。左图发表于1

48、848年,当时谷物法刚刚被废除,画家看到了英国的未来前景,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右图发表于1852年,描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玩死老鼠的小孩、在粪堆中搜捡的女人、出租房中拥挤的人群。 摘编自约翰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注:谷物法是英国1815年制定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具有贸易保护色彩;左图英文THE EFFECTS OF FREE TRADE意为“自由贸易的影响”)根据材料,提炼出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说明:随着工业革命展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资本家日

49、益富裕的同时,工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上的不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其他观点: (1)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政治) (2)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的兴起和工业城市的形成(经济)【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体现了1848年对当时自由贸易极大信息的图片和1852年反映部分城市居民生活状况的图片,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角度,结合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极大增加而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角度,结合工业革命影响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