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疫袁勇2020 年的春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而成为一个史无前例、最没有节日喜庆气氛的春节。除了奋战在疫区的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保障疫区物资供应的物流、快递工作者等,全体中国人都不得不居家隔离,以避免病毒的扩散传播。一时间,万城空巷,工厂停工,商场罢市,学校无法开学,仿佛一切都被停滞了。就在这死寂般的宁静中,一场空前的、艰苦卓绝的、悲壮而又一往无前的全民抗疫战争打响了。人人心系疫区,每天都在关心着疫情的变化,“疫”成为一个最能体现当下社会生活境况的字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疫,民皆疾也。”意思是说:疫,指人们都染上了疾病。疫,也就是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许慎认为,疫是疒(
2、音 n,甲骨文像病人躺在床上的样子)为形旁,役省去了彳后充当声旁的形声字。古代,疫又写作。不少学者认为,疫的声旁“役”也有表义的作用。说文解字:“役,戍边也。从殳,从彳。”役的本义指戍守边疆,也就是服兵役。甲骨文役字,写作,像手持顶端膨大的棍棒,在驱使人劳作的样子。古代的奴隶和平民,除了向奴隶主或政府交税(财物),还要服兵役、劳役。役,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通常伴随着身体的劳苦和作息的不规律。疫,是更容易在群居人口中传播流行的疾病。而东汉刘熙认为,疫病流行,是由于鬼的驱使。释名释天中说:“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役,在这里作役使、驱使讲。古代中国人对疫病的认识是较早的。有学者研究,早在三千年前
3、的殷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对传染病有了记录。甲骨文中,有一段卜辞:“甲子卜,?贞:疒役不延。”其中的“役”,被解读为“疫”。这段卜辞的意思或许是说:在甲子这天占卜,名为的占卜者占卜的结果是,疾疫不会得到传播。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确指出了疫病的传染性。我国古代又常以疠、瘟、伤寒、时行等名称,来指代疫病。东汉王充论衡:“温(瘟)气疫疠,万门灭户。”揭示了传染病的巨大危害。我国古代对疫病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认识:1.鬼神作祟。认为是鬼神这样的不可知力量作怪、捣乱、害人的结果。2.瘴气、厉气。认为与季节和气候的错乱有关。3.胎毒。认为与遗传有
4、关。由于认为疫病与鬼神有关,便有了民间的驱傩活动。古代的新年等节日,常要举行许多仪式,来驱除疫鬼。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一书中,就记录了许多奇怪的驱除瘟疫的方法。比如:用五彩丝绳系在胳膊上,名字叫做辟兵,可以让人不得瘟疫。正月初一的早上,吞下一个鸡蛋和七枚红小豆,可以躲避瘟疫的传染。可贵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曾写过一篇说疫气,指出了用懸挂符咒驱除瘟疫的荒唐可笑。中国古代,曾遭受过无数次瘟疫的大流行。仅后汉书五行志中,就记录多次。东汉末年,死亡人数极多,尤为惨痛。这从曹操父子留下的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出。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曹丕与王朗书:“疫疠多起,士人凋落。”这场瘟疫,流行肆虐,几乎破坏到了每个家庭。而同时,古人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据说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通过种痘来预防天花的。种痘的方法,是从其他患者的身上,取下浓疮中的病毒,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起到预防的作用。1713 年,朱纯嘏痘疹定论中记载,宋真宗时,有一位来自峨眉山的神医,为丞相王旦的儿子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明清时期,通过种痘预防天花的做法,已较普遍。(编辑高倩/图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