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45.50KB ,
资源ID:1087774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77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1、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1某学者所写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据此判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的产生B世袭制的确立C王的出现D早期国家的诞生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专制王权强大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个人观念淡漠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2、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4周公东征后,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央集权B加强西周统治C促进民族交融D维护同姓诸侯5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

3、的基础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tura和co/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字根, 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7孟子万章中说:“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由此可得出西周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巩固统治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8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西周时

4、期“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这一材料说明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等级关系明确而严格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D血缘与政治关系结合9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10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宋国B商朝时期的首都

5、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11先秦统治者不仅建立了国家政务机关,还建立了宫廷事务官属。宫廷事务官属多由国君的亲信贵族担任,位列君侧,权倾内外,如商朝的冢宰、西周的内宰、东周的太宰、郎中令等,对政务决策具有很大影响。这种体制A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B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区域C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D受到儒家治国思想影响12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学派主张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A重建政治秩序

6、 B变革政治制度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13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14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15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7、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16先秦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左传襄公十四年载曰,蛮夷戎狄“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后来的史记秦本纪也指出,华夏“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而“戎夷无此”。据此推知,当时华夏与蛮夷的区分标准本质上是A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B衣食风尚与礼乐法度C民族心理与风土民情D文化选择与文明进步17韩非子曾经对秦国实行的“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的商鞅之法提出批评:现在如果推行这样的法令,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据此可知,韩非子主张A维护世卿世禄制度B量才而用的任官理念C建立君主专制

8、制度D民生问题是执政之本18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争夺霸权提出“尊王攘夷”;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这说明A现实需要影响政策制定B社会变革推动文化统一C民族交融改变主流思想D诸侯争霸缓和民族矛盾19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20“商鞅变法

9、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与之对应的措施依次是A焚毁诗书什伍连坐重农抑商B什伍连坐焚毁诗书重农抑商C奖励军功一什伍连坐土地私有D取信于民移风易俗土地私有21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如齐、魏、韩等。其初衷是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中的有利地位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2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

10、义中央集权制2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24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C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25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11、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26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27.秦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秦国能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A.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B.秦国是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兼并战争 D.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2

12、8.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C.统一中原,由中央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29.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3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殿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13、以后他又在多处题辞,提倡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C.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3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2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

14、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3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儒家学说35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

15、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监察三公九卿36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武帝“数奏其过恶”,要求对他们“稍侵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立即批准。据此可知,汉武帝意在A巩固郡国并行制 B调整中央行政体制C巩固皇族之间的关系 D削弱诸侯王的势力3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16、 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38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39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诸子思想不再是统治思想B四书五经成为规定教材C适应了大一统集权的需要D儒家学说变成官方哲学40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中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蔡伦的“恩惠”主要体现在A发明了最早的书写用纸 B完成了其毕生的心愿C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D完成了造纸术

17、的西传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 (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16分)材料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请回答:(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8分)(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

19、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分析为什么秦始皇采纳这一主张?(8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

20、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 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的趋势?原因何在?(6分)(2) 从材料可知,为顺应这一趋势,统治者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些措施?(8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芒芒禹迹

21、,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体现的是国家疆域、国家机器和城市的出现,这些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故D正确;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材料和王位世袭没有关系,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王的出现,故C错误。2C【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3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不是向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22、,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帝”是商王心中的最高神,祖先地位并未高于神;B、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血缘宗法观念,不是占卜决策国家大事,也不是王权的神秘色彩。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东征,平定了“三监”及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分封,这次分封与武王的分封不一样,这次分封被称作封藩建卫,以藩屏周,就是在武王分封的基础上,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它们广泛分布在中原地区内,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周统治,故B项正确;强化中央集权必须削弱

23、地方势力,而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大的自治权力,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周公再次分封异姓亲戚之国,所以周公分封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5B【详解】根据材料“废封建,立郡县”“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但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因为分封王族子弟体现皇权的独尊,即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和独立性较大,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而不是血缘分封,C项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

24、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而不是受到历代政权推崇,D项错误。6A【详解】中国最早出现耕作栽培养育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文化的源头应始于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B、C、D三项都在A项时间之后,故排除。7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贵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以及各自所控制土地的规模来看,西周时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血缘关系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未能建立起集权体制,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A【解析】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将王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在封地内在进行分封,称之为卿;卿在封地内在分封,称之为士;士以下不在分封。

25、这样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分明的体系。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故应选A。9C【详解】“宗”代表着祖先,它的数量增多表明对祖先更为重视,“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说明对人的重视程度更大,因此本题选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祭祀仪式的问题;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嫡庶尊卑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天人合一医德内容。10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属于西周时期的封国,A选项重建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商朝的首都在河南安阳,B选项排除;宋国属于先代贵族的封地,C选项排除;分封制下的对象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D选项排除。11A【详解】本题考查先秦政治。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统治者在建立国家政务

26、机关的同时,还建立了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属,而宫廷事务主要是王族事务,这体现出家国一体化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宫廷事务,故排除B项;C项中的“君主专制”是在秦朝建立,故排除C项;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不符,可排除。12A【详解】春秋战国时期,构建何种政治秩序是当时各学派探讨的主题。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都是为了“治”,即治理好天下,构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选A;儒家不提倡变革,B错误;法家不强调民本,C错误;官僚政治重要的特征是官员的任命和选拔不再依据血缘,与题干无关,D错误。13B【详解】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

27、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14.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涉及选拔人才、国家治理的各方各面,特别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反映了建立单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因此从材料无法得出“重视农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排除C项;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是材料的部分相关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

28、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肯定土地私有制。因此材料直接反映的是生产关系领域中土地所有制人国家所有向私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题干“废井田,开阡陌”说的是土地制度,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归国家所有的井田制,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度,直接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且这一时期是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过渡,不能体现封建王权的强化,排除B项;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

29、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题目说的是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先秦、秦汉时期关于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涉及血缘宗族、饮食衣服、诗书礼乐法度等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文化选择与文明进步,边地的蛮夷戎狄对华夏的认同也主要是在学习与接受华夏先进文化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融入的,D项正确;ABC三项皆是华夏认同的表现之一,排除ABC项。故选D。17.B【详解】材料中“让杀敌斩首有功的军士做医师和匠人,那么疾病一定不能解除,屋舍一定不能建成”说明不同职业应该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选官应该量才而用,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度即按照血缘关系世世代代世袭官吏,材料信息

30、无法体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皇帝独揽全国大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执政之本,而是反映的任用官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齐桓公出于争霸需要,提出“尊王攘夷”;赵武灵王出于军事需要,推行“胡服骑射”,据此可知,材料说明了现实需要影响政策制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推动文化统一,排除B项;民族交融改变主流思想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诸侯争霸缓和民族矛盾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9.C【详解】从材料可得出,墨家主张节约,孟子主张不误农时,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他们思想主张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与农业生产与小农经济有关,

31、都有利于小农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D项;墨家维护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家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B项。20.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焚毁诗书是思想文化专制,属于愚民政策;什伍连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属于辱民政策;重农抑商限制商业发展,属于穷民政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21.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践行法家思想,有助于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B项正确;法家思想突出以法治国,严刑峻法,可见缓和社会矛盾不属于“初衷”,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

32、据混战,实现富国强兵等政治、军事的目标是各国尊奉法家的“初衷”,而不在于统一思想和顺应历史潮流等,排除CD项。2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因此“虽死犹存”,D正确;ABC均属于D的组成部分,排除。23D【详解】根据材料“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先秦时期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下官吏世袭,属于贵族政治,而材料“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下的官吏由皇帝任命,属于官僚政治,所以D正确;分封制下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会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所以A错误;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所以B错误;“

33、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所以C错误。24B【详解】从“世官”到“布衣为卿相”,反映出贵族政治逐步瓦解,官僚政治的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排除A;材料与法治无关,排除C;材料与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25.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推行了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文字等。因此,我国形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益于秦朝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26.B【解析】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A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B项符合题目要求。

34、27.B【解析】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故选B项。28.C【解析】黄河流域涉及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各国分裂割据不利于防洪,建立统一的国家由中央统一治理才是根本之道,减少战争、协调治黄都不是根本之道,故C项正确29.A【解析】“朕”由原先民间男子的称呼,变为秦始皇专用的称呼,不许百姓使用,体现了皇帝的权威性,其地位不可逾越,故选A项。30.B【解析】秦朝的治国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体现了秦始皇用儒家伦理思想治国,说明他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

35、“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体现了秦始皇推崇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儒家尊卑等级观念,维护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体现了秦始皇推崇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理想追求,故D项错误31.A【解析】B项是经济角度,排除;材料中“不考虑世系”体现了此制度改变的是血缘政治,故选A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的要求。32A【详解】根据材料“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

36、形成中朝外朝制度,中朝多决策,丞相代表的外朝日益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其权力受到削弱,丞相受制于皇帝的程度大大加强,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材料旨在强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33B【详解】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B正确。34.C【解析】“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主要是说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此时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故C项正确。3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公九卿“觐见皇帝

37、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于是汉武帝设置中朝,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制约丞相权力,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中朝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中朝不属于监察机构,与监察三公九卿无关,排除D项。36.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可知,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中央行政体制无关,B项排除;根据材料“要求对他们稍侵夺”可知,主要是为了调整皇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地方诸侯王的关系,而不是巩固,C项排除。37.D【解

38、析】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治国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38.C【解析】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从汉武帝开始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经学之士积极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39.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

39、目的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本质是适应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四书五经正式成为封建科考的教科书是在南宋,排除B项;儒学在南宋经朱熹改造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C项。40.C【解析】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1. (10分)(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 “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2分)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

40、(2分)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2分)42. (16分)(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2分)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2分)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2分)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分)(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2分)原因:在分封制下,血缘关系随着时间流逝疏远,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且世袭特权,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直接听命于中央,这就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6分)43. (14分)(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原因:国家有分裂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4分)(2)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积极: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消极:二者都属于文化专制主义,从长远看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文化创新。(3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