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6史 学理论研究2 01 5 年第1 期联合起来,共 同“打倒 国 内军 阀、买办阶级、土豪劣 绅,使一切 被压迫 的 中 国 民众都解放 出 来”。?在新 的 历史条件下,如 何坚持唯 物史观 的 理论 指导,首先就是要 学 习 李大钊 等 先驱 者对马克 思主 义 的坚定 信仰。只要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我们 的 马克思主义 理论素养 就一定会迅 速提高。2 0 世纪 中 国 史学 中 的 唯 物史观史 学张越(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教授)唯物 史观史学 是2 0 世纪 中 国 史学 的重 要组成部分。这一 客 观存在 的 事实 至少 表 明,在2 0 世 纪中 国
2、史学 发 展过程 中,唯物 史观史 学具有其产生、发 展 的 社会与学术土 壤,亦有其对现实 与史 学 的 贡献与担 当。在 当前 中 国 史学 呈多元发展 的 学术趋 向 下,更需要认 真分析唯 物史 观史学 产 生 的原 因、梳理唯物史 观史 学在2 0 世纪 的走 向、研究 唯物 史观史学 对 2 0 世纪 中 国史学 的 各种 影 响。2 0 世纪初,梁启 超倡 导 的“新史 学”开启 了 中 国 近 代史学 的 发 展历程。“新 史 学”在批判 旧史 学的 同 时,提 出 了建立 中 国新史学 的规划:尊奉进 化史观,视 史 学 为“国 民 之 明 镜,爱 国 心之源 泉”的 经世
3、目 的,研究 内容 要有“中 国 史与世界史”视野和“伸 民 权”、“写 民 史”、“去 君史”的 改 变。兴起于2 0世纪二 三 十年代的唯 物史观史学,尊奉 唯 物史观,具有强 烈 的 实践性和革命性 强 调 世界 历史 的统一性和 规律性,重视人 民 大众 的历 史作用。因 此,“新 史 学 实 为 中 国 马克思 主义 史 学 的 孕 育 阶段,是学术传 承过 程 中 不可 或缺 的一 环,为 马克 思主义 史学 的诞生 清扫 了 道 路,做 了 逻 辑 的、思 想 的 以及学术资 料上 的准备”。然而,“新史 学”思 潮并未走 得很远,而唯物 史观史学 却 在 十 分艰难 的 条件
4、下 成长起 来。从学 术层面 而言,至少有 两个原 因。第一,进化史观来 源于 达尔 文对生物 进化 的总结,斯宾 塞 的社会达尔 文主 义 片面强 调优胜劣 汰 的 自 然 法则,将其用 于解 释人 类社会,有 其不 可克服 的 局 限性。唯 物 史观是马克 思研究 西欧 历史 发展过程 总结的五种 生产方式 的 历 史发 展模式,从生 产 力与 生 产关 系 相 互关 系的 角 度建立 的社会经 济形态 理论。二者虽 均属 线性历史 观(进 步、发展,从一 个历史 阶段 发展 到下一个历史 阶段),但是后 者对人类历史发展 过程 的认识显然更具有科学性和理 论上 的 系 统性 与完整 性。
5、当 新 的 社会变局 到来 之时新史学”逐渐与 巨 变 中 的 时代大潮相脱离,落后 于 中 国社会 变化 的 步履,而唯 物史 观则充 当 了 解读“中 国 向何处 去”这样 的 时代课题 的 理论依据,唯物 史观 史学则 成为 解 释 中国 历史不 同 阶段 社会性质 的生 力军。第二,“新 史 学”运 用 进 化史观 阐 述 中 国 历 史 的 时候,很 难做 出更具体、更符合逻辑 的 解释成果,学术建树相对较弱。较为 突 出 的夏 曾佑 的 中 国 古代 史,能 做到 的只是对 中 国 历史 作 上古、中 古、近古的基本划分,再进一步分析则显 得 力 不从心。唯 物史 观史 学 则 出
6、现 了 郭沫 若、吕 振羽、范文澜、翦 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 思 主义史学 家,出 现 了一 系 列 唯物史 观史 学研究著述。郭 沫若 的 中 国 古代 社会研究 等重 要成果,成 为开 启 唯物 史 观 史学 发 展 的 导 向性著 作,也为 中 国 史学 开辟 了一个新 的研究 方 向。没 有政 治背 景、中 西 学养兼备并擅长 学 术批 评 的 张 荫 麟,评价 中 国 古代社会研究“例示研究古代 的一条 大道”。他具体指 出这 条“大道”的独 到 之处在 于:恽代英文 集,第9 0 3 页。李红 岩:论 中 国马 克 思主 义 史学 的 建立 与形成,中 国近代史 学史论,中 国社
7、会科 学 出版社 2 011 年版,第4 页。如何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 发展唯物 史观第一,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才是历史 中 的主 要部分之一,比那 些特定 的 历史人物 和事 件要更具意义;第 二,古代记 录的 可靠性 难 以考订,而这些传说的社会背景则 不能凭 空捏造,可 以 反 映 出 传说时的 真实 的 社 会情形;第三,社会制 度 的 变迁多少具备有“理性”和“历史 的 逻辑”。因 此,从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社会 背景、社会制度 这些 因 素 去 考察历 史发展 过程,无疑是“值得后来史 家遵循”的“研究 路径”。?仔细 推 敲张荫麟所揭 示 的这三点 意见,其实是准确 地概括 了
8、唯物史观史学 的 学术路 向。唯物史观史学在2 0 世纪三 四 十年 代能 够发展成为 中 国 史坛独树一 帜 的史学流 派,有 着各 种 各样的 复杂 因 素,其 中,至少有两件事起到 了 至关重 要 的 作用 一件事是 中 国 社会史论 战,另一件 事 是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运 动。1 9 2 7 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 败。中 国 向何处去、中 国 革命的前途何在、中 国 社会性质 是 什么等 问 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 要 问题,受到 了 前所未有 的关 注,中 国社会性质论战 就此 开始。有着不 同政 治背景 的各 种观点 在 中 国 社会性 质 问 题上激 烈交锋、各抒 己
9、见。论 战 的 问 题主 要包括:第一,奴隶制 社会是不是人类必经的社会阶段,中 国历 史上有 没有奴隶社会?第 二,中 国 封建社会 始 于何 时?终于 何时?有 什么 主要特征?第三,什 么是亚细亚生产 方式?中 国 历 史上是 否 出 现过亚细 亚生产 方式?这些 问题既具有 历史 意 义也 具有 现实 意义,具有历史意 义的 成分 以 学术为 主,具有 现实意义 的成分 以政治为主。辨 明 这些 问 题,才能认清 中 国 社会性 质,才能 明 确 中 国 革 命的对象、目 的 和任务。由 于 这是 唯物 史观首 次较大规模地被用 于解 释中 国 历史和 中 国社会,许多混 乱和 不足相
10、 伴其间,如翦 伯赞认为论战存 在的 问题是“都只 以 引 经据典 为 能事,不 以 事实 去 说明 历 史,而 以 公式 去 推论历史,从而,这一为 了 解决 现实 的 革 命 问 题而 引 起 的 历史研讨,反 而 脱离 现实,变成经 院 派 的 空谈”。参加论战 的人 员 非 常 复杂、他们 的学 术观点 也受制 于不 同 的 政 治 观点。有 学 者 据 此认 为:“对于社会 史论战,其政治作 用 和史学 影响 都 不宜评价过 高。”也有 学者 强调,论战“作 为一个 马克思 主义 史学事件,极大地 推动 了 马克思 主义史学 的 发展”,“它释放 出 的辐射力 和形 成的冲击 波,影
11、响了 整个现代 中 国 史学 的 格局和 走 向”。笔者 以 为,社会史 论 战 之于 唯物 史 观史 学 产 生 的学术 效果尚 有 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在 论战 的过 程 中,唯 物史 观成为绝 大多 数论 战观点 的理论依据,马 克思 主义理论对于认识 中 国社会和 中 国 历史 的 积极 作用获得绝大 多数人 的认 同,唯物 史观在 整 个社会 和思想 理论界取得 了 重要地位,就这些方面 而言,社会史论战是唯 物史 观史学 形 成的重要 原 因,也成为唯物史 观史 学总结经验教训、明确 发展方 向 的契机。1 9 38 年毛泽东 在 中共六 届六 中 全会 上提 出:“马 克思 主
12、义必须 和 我 国 的 具体特点 相结 合并通过一定 的 民族形 式才能 实现。”“对于 中 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 学会把 马 克思 列 宁 主义 的 理论 应用 于 中国 的 具体的环 境”。马克思 主义“学术 中 国 化问 题在延 安进行 了热 烈 的讨论。“中 国 的 马 列 主 义者若不把马列 主义具体地应用 到 中 国 具体环 境 中 去,若不把马 列 主义 中 国 化,就不 能 使马 列 主义 更加深人 中 国,就不 能更加充实 和发展 马列 主 义今后 研究 中 国 历史 的方 向 何在 呢?那便 在 于历史 唯物论的 中 国化”“今后 的 历史研究 者,要越 过那 种 以 社会
13、发展史 的 公式 随便配 合上一点 历史材素痴(张荫麟):评郭沫若 中 国古代社会研究,大公报 1 9 3 2 年1 月4日。翦伯 赞:历史 哲学 教程,北京 大学出 版社1 9 9 0 年版,第13 8 页。乔 治 忠:2 0 世纪3 0 年代 中 国社会史论 战 问 题探 实,天津社会科学 2 01 4 年第5 期。陈峰:民 国史 学 的 转折中 国社会史论战 研究(丨 9 2 719 3 7),山 东 大学 出 版社2 01 0 年版,第1 7 7 页。毛 泽东 选集 第2 卷,人民 出 版社19 91 年版,第5 3 4 页。杨松:关于 马 列 主义 中 国化 的 问题,中 国 文化
14、第1 卷第5 期,1 9 4 0 年7 月。18史学 理论研究2 01 5 年第1 期料便算解决 了 中 国历史 问题 的低级 阶段,他们 要从具体 材料 出 发 在 具体材料 中 寻 找 中 国 历史 发展到一般性与特殊性”。?重庆地区 的 读 书 月 报 在第1 卷第3 期 设“学 术 中 国 化”栏 目。理论 与现实 杂 志 以“学术 中 国 化”和“理论现实 化”为办刊 宗 旨,开展 了“学 术 中 国 化”讨论,吕 振羽、侯 外庐、嵇文甫、胡绳 纷纷撰文 参与。胡 绳说:自1 9 4 0 年提 出“学术 中 国 化”的 口 号之后,史 学界起 而 响 应,中国史 的研究 尤取得了 可
15、观的 业绩。郭 沫若、吕 振羽、翦伯 赞、范 文澜、吴 泽等 人 的古代 史 研 究,侯外庐、杨荣 国 等人的思想史 研究,华 岗、严 中平、李平 心等人 的近 百年史 研究,都是 其 中 的 代 表。“不仅表现着 历史研究这一个部 门 内 的进步,而且可说是 学术研究风气转 移 的一个重 要 的契机。学术 研究以认识 中 国 的 历史 和 实际的基础,那才能做到 理论和实 践的一致,才 能 做到 学术 中 国 化,才能使洋 八股和洋教条 完全 休息 下来”。与 社会史论 战相 比,唯物史观史 学 的研究者在政治派 别 与政治立场上 已 经趋 于一致,而且 已 经形成 了一支较为稳定 的研究群
16、体。更 重要 的 是,“学 术 中 国 化”讨论 的适时展开,在 很大程度上 能够有意识地去克服社会史论战“只 以 引 经据典为 能事,不 以 事 实去说 明 历史,而 以公式去推论历史”的弊端。有学者指 出:“在 学术 中 国化 的 语境 之下,左派 学 界不仅 很 少再译介苏、日 左派 的 中 国研 究,而且原先 那些译著亦 由 争先恐后 的 引 征、赞誉,转而 逐渐失 去借鉴、参照 的正 面价值,显得过 时、落伍,乃至被视为 负 面作 用 的 著作,成 为 中 国 左派 史 家建构物 观 中 国 史学术链条上 的一个 环节 而 已,至 少 在宣 称 上 加 以 批判,消 除 影 响,以
17、凸 显 中 国 左 派 史 家 的 主 体 地位。”唯物史观史 学正在转化 为“中 国 马 克思 主义史学”。现实 和学术的 要求,使 通史撰述 已 经成为唯物 史观史学研 究 的 当务之急,只有拿 出 以 唯 物史 观为指导 的 中 国 通史研究著作,唯 物史观史 学体系 才意 味着建 立健全,在政治 斗争领 域,才能 系统 阐 明中 国 共产党对 中 国历史 的基本 观点 与 解 释。抗战 时 期 延安 和重庆 两地 唯 物史 观史 家十 分重视通 史撰述,相继完 成 了 范 文澜 中 国 通 史 简编(19 41 年)、许立群 中 国史 话(19 4 2 年)、吕 振 羽 简 明 中国通
18、史(1 9 41 年)、翦伯赞 中 国 史纲(1 9 4 4 年)、邓初 民 中 国 社会 史教 程(1 9 4 0 年)、吴泽 中 国历史简编(1 9 4 5 年)等。其 中 以 范文澜 中 国通史 简 编 影 响最 为广泛。毛泽 东看到该书后评价说:“我 们共产党人对于 自 己 国家几 千年的历史,不仅 有我 们 的看法,而且写 出 了一部系统 的 完整的 中 国通史。这表 明 我们 中 国共产党对于 自 己 国 家几千 年 的 历史有 了 发 言权,也拿 出 了 科学 的 著作 了。”齐思和说:“中 国社会史之唯物 辩证法 的研究,到 了 范 文 澜 先生 所编 著的 中 国 通史 简
19、编,才 由 初 期的创造而开始走进 了 成熟的 时期。”)这两个评价非 常 明 确 地 表明,以 中 国 通 史简 编 为 标志,中 国共产党对历史 有 了 发言权,唯物史 观史学对历史 的 解释体 系 已 经成型并 凸 显 出 其政治 的 和 学术 的 双重 影 响 力。唯 物史 观史学发展,在 以史料考证为 主 流 的 民 国 史 学 中成 为不 可忽 视 的现 象。1 9 4 4 年,陈寅恪写信给 即将 以 国 民参政会代 表身份访问 延安 的傅斯年:“闻 彼处有新刊 中 国 史数种,希为弟 致之,或竟 向 林、范诸人索取可乎?顾额刚 说:“范 文澜、翦伯 赞们编 的 书 各处 畅 销,
20、为 什 么 我 们 不能金灿 然:中 国历史学 的 简单 回顾 和展 望,解放 日 报 1 9 41 年11月2 2日。胡绳:近 五年 间 中 国历 史研究 的成绩,新 文化 第2 卷第5 期,1 9 4 6 年。李孝迁:域外汉学 与 中 国现代 史学,上海古籍 出版 社 2 014 年版,第】9 4 页。佟 冬:我 的历史,中 国 当代社会科学家 第 四辑,书 目 文献 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8 4 页,。齐思 和:近百年来 中 国 史学 的发展,燕京 社会科学 第2 卷 第1 2 期,1 9 4 9 年。见 陈寅恪集?书 信集,三 联书 店 20 01 年版,第3 63 7 页。该
21、书 编者注称此信写成时 间为“约一九二 九年”,误,当 为1 9 4 4 年,见朱新华:谈陈 寅恪致 傅斯年 第 十六 函,中华读 书 报 2 0 01 年11月21日。如何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 发展唯物史观1 9与之争 锋呢?”?中 华人 民 共和 国 成立后,郭 沫若在 中 国 史学会成立大会上 的致辞 中说,中 国史 学“在 历史研究 的方法、作风、目 的 和对象各方面,都有 了很 大 的转变,中 国 的历 史学 已 创 造 了一个新纪 元”,具体表现为从唯 心史 观转 向唯 物史观、从个人研究 转 向注 重集体研究、从名 山 事 业转 向 为 人民 服务、从 贵古贱今转 向 注重
22、近代史研究、从大 民 族主义 转 向 注 重少 数 民族史 研究、从欧 美 中 心 主义 转 向注 重 亚洲及其他地 区历史 的研究。这六 个“转 向”,成为 新 中 国 成 立后 唯 物 史 观史学 区别 以 往史学 的 主 要特征,也宣告 了 中 国 马克 思 主义史学主导 地位 的确立。新 中 国 成立后 的1 7 年 间,中 国 马克 思 主义史 学的 学科 建设获得 了长 足进展:对一 系 列 重 大历史 理论 问 题展 开 了 大 规 模的 讨论,中 国 通 史、世界通史、各 断代史、专 史 以 及 各个专 题的研究 也渐次展开,考古学研究成就突 出,史料的搜 集 和 整理工作获得
23、重 大成果。随着 马克思 主义史学 主 导地 位 的确 立,认 真梳理和 探讨那些 以 往 积 累下来 的、因 唯物 史观 与 中 国历 史相结合而 出 现 的 许多 重 大历史 理论 问 题,具备 了 较为成熟的客 观 条件。中 国 古代史 分期 问 题、中 国 资本 主 义 萌芽 问 题、中 国 封建社会农 民 战 争问 题、中 国 封建 土地所有 制形式问 题、汉 民族形 成 问 题、中 国封建社会长期 延续 问题、历 史主义 与 阶 级观点 问 题、中 国 近代 史分期 问 题、历史人物 评价 问 题等历 史理论 问 题得到大范 围地、热烈 地、深入地讨论,其 中 前五个问 题 因 受
24、 到 更多 的关注 而被称为“五朵 金花”。尽 管对重 大历史理论 问题 的 讨论具有很强 的 意识形态属性,在 理论运 用与方法 上存在 着教条化与“左”的倾 向,但是从总体上看,中 国 马克思 主义历史理论在 此讨论 的 基础上收 获甚 丰是 不争 的事实。随着一系 列政治 运动 的 开展,史学界也受 到 了许多消 极影 响。“文革”的爆发 而使史学陷人 了更为混乱 的局 面 中。新时期史 学界经过拨 乱反正,出 现 了 前所未有 的 思 想解放 的局 面,开始步 人正 常的学 术环境 中,历史 学积极拓宽研究领域,更新 研究理念和深化课题意识,表 现出 了 新 的 气象。到 了2 0 世
25、纪 末期,唯物 史观在中 国史学 中 的地 位和 作用,中 国 马克思 主义史学 如何继续 发展,成为 不 可 回避 的 重要 问 题。一个基本 的认识是:“2 0 世纪 中 国 史学 的 主流经 历 了 从近代实 证史学 向 马 克 思 主义史学 的 转 变,但后者的地位 目 前正 受到 新 的 考验和 挑 战。这 种考验 和挑战并 不是坏事,它 可 以 使 马克思 主义 史学 得到进一步 的 锻炼。唯物 史 观从根本上说来是一 种 开 放 的、发 展 的 学说,未 来 的 马 克思 主义史 学在 吸取 以 往失误教训 的 基础上 只要 不断丰 富和发展 自 己 的 理论体系,更新 已 经过
26、 时 的 观点,一定能够更加发 扬光 大,保持 自 己 在史 学界 的 主导地位。”总体上看,唯物 史观 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历 史研究 中 的 运 用有 着 广 阔 的发 展前景,但 是在 新 的形势下 也受 到不 同程度 的质 疑和挑战。如片 面 理解唯物史 观基本原理,把唯 物史观看 成一 个封 闭 的 理论体 系,推 翻与颠覆马克 思 主义史学 对 中 国 历史 发展 阶段和 社会性质 的基本 判 断,对 中 国 马克 思 主义史 学成就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推崇 和接受 除 马 克思 主 义理论 之外 的 其他西方 历史理论 和史学 观点,无 限拔高 除马 克思 主 义史学家之外 的其他
27、史 学家 的 学术地 位。在 具体 的 研究 层 面,不再更多 地去重 视那 些重 大历史现象 和大规模社会变动 的 研究,回避 以往对那些 重大 历史理论问 题讨论的观 念和模式,热衷 于对历史 事 件提 出“多 元”的、新 的解 释。被刻 意 渲染 的“思想淡 出,学 术 凸 显”的 氛 围,将史学剥离 于现 实政治,片面 突 出 学 术“独 立”和史学“求 真”,将“学 术”、“学 问”置 于 象牙塔 中 膜顾额刚:致白 寿 彝?四(1 9 4 7 年9 月2 3日),顾颉 刚 全集?顾颉 刚 书 信集?卷三,中华书 局2 011 年 版,第16 4 页。郭 沫若:中 国 历 史学上 的
28、新 纪 元,进步 日 报 19 51 年9 月2 9日。林甘泉:二 十 世 纪 的 中 国历史 学,历史研究 19 9 8 年第6 期。2 0史学理论研究2 01 5 年第1 期拜。因 主 张文 化复兴或 弘扬传统文化致使掀起 了“国学热”,新儒学、国粹主义、文 化保 守 主义的 评价获得提升,试图 以 此摆脱被认 为是基于西方理论构 建的 中 国 历史解释体系,以 复 兴国 学来 追求 认识中 国历史的途 径。在这种情 况下,怎样认唯物 史 观在 中 国 史学 中 的位置、怎 样看待 中 国 马克思主 义史学 的 历史地位,怎样从思 想 上和 理论上探索其继 续发展 的 道路,都成为 必须要
29、 面对和 回答 的关 键 问 题。纵观中 国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中 国史 学在 2 0 世纪之所 以选择 了 唯物史观作 为历史学 的理论指导、中国 马克 思 主义史学之所 以在 十分艰难的 情况下 仍然 发展 壮大起来,是 历史 的 选择,是 历史学发 展 的结 果,必然有其合理性 和科学性。中 国 马克思主 义史 学在其发展 过程 中,出 现 过这样 那样 的错误,存在过这样那样 的不足,需要 不断改进 与及 时总 结。唯物史观 及其指导 下 的历 史研 究,在 遇 到挑 战 的同 时也意 味着 历史机遇 的来 临。马克思 主义史 学居 主 流地位,并不 意 味 着 不允许其他学 派
30、和 理论 的存在 与 发 展。坚 持、发展 唯物史观必须有 开放 的 学术气 度。面 对各种新 的历史 理论、观点 和方法,唯 物史 观应 当积极 吸收其合理 成分和 优秀成果,在兼 容并 蓄 中 体现 自 身的优势;同 时,还要善于 分析鉴别 他人之 长,而不是全盘照搬。“马 克思 主 义本身就 是一个 开放 的 学派,在它 产生 时期,曾 吸 收 了 德 国 古典 哲学、英 国 古典政治 经济学、法 国 空想 社会主义 的 合理 内核。有容乃大,我 们 只 有批判地吸收全人类文化 中 的 营 养,才 能发 展 马卑思 主义,而 马克思主 义又必须在发展 中 才能 很好地坚持。”?坚持 以
31、唯 物史 观为 指导 的中 国马 克思 主义史学应该在这种 史学 多元发展 的格局 中体现 出 主 流史学 的作用,引 领 中 国 史学进一步 走 向 繁荣。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史学 的影 响 日 益扩 大,中 国史 学不可 能置身 事外。用 新 的 思 想、新的 观念、新 的方法研究 历史,使中 国 史 学不 断有所 收获、有所 创新,中 国 史坛实 际上 巳 经 出 现 了 史学多 元发展 的格局,陆 续形成 了一些有 特点 的史 学思 潮 与 流 派,唯 物史观指 导 下 的 多 元化 的 中 国 史学正 在呈 现 出 新 的生 机。重 新解 读 唯物 史 观 的 紧 迫性 与 可 能 性吴
32、英(中 国 社会 科 学 院 世界 历 史 研 究 所 研 究 员)唯物 史 观对历史研究指导 地位在 近年来有所 削 弱乃 是一个不争 的事 实。回 到 马克 思,准 确 解读原著,对 唯物 史观重新 做出 解释,并运用 新的解释体系对重 大的 历史和 现 实 问 题做 出 解析,已成 为一项非 常 紧迫 的 任务,也 是恢复唯物 史观活力 及影 响力 的关键所在。当我 们 回 顾唯物史 观在 中 国史学研究领域地位 的变化时,大体可 以 观察到三 个不 同 的 阶段。第一 个阶段是唯物史观在 中 国 史 学研究领域 的 地 位逐步提高、影 响 力 逐渐 扩 大 的 阶段,它 从李戴逸:世纪之交 中 国历史学 的 回顾与展 望,历史研究 19 9 8 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