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324KB ,
资源ID:1087251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725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 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罗源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三 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试题考点一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设立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重要特征。清政府顺应了国际外交发展的趋势,C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只是形式上设立领事机构,并没有出现制度性的变化,B项错误;A、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2.(201

2、3年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印证材料观点的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并未获得军费赔偿,英法联军各获取了800万两白银的军费赔偿,A项排除;B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是在马关条约中获取的权益,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参与签订了天津条约,获取了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权益。3.(2013年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

3、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由题干信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体现了“利益均沾”原则,由此判断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司法问题、居住及租地权和“门户开放”政策,故排除A、C、D三项。4.(2012年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

4、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解析:B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南京条约的签订,外国商品经五处通商口岸流入中国市场,但商品并没有列强想象的那样畅销,列强将原因归结于开放通商口岸过少,故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企图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所以B项符合题意,C、D两项不符合史实,A项与所给材料意思不符。5.(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

5、.辛丑条约解析:A本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海关进口税则的规定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能够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税率,这实际上废止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一条款。故本题选A。【名师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属于基本识记的内容。这道题目提示我们,历史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内容必须要识记。例如本题中的几个不平等条约,在复习中就应该通过列表等方式,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比较其异同。6.(2011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

6、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把握本质问题的能力。据所学知识,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宣战,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关键信息清政府“宣战”而地方却与列强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两不相扰”,反映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并没有达到分庭抗礼的程度,故D项错误。7.(2011年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

7、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解析:D本题考查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的危害,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关键词“藉寇资盗”,指出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的严重后果,A、B两项没有抓住材料的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D项准确地反映了题干材料强调的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8.(2011年全国新课标

8、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洪秀全吸收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起初“反孔”是为服务于推翻清政府统治,后期太平天国建立政权,为维护“天朝”统治,又倡导儒家思想,反映了拜上帝教不能承担起为“天朝

9、统治”构建理论支柱的责任,故A项与材料主旨表述一致。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不能揭示出材料问题的关键。9.(2011年北京文综,17)如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 (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 (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解析:B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漫画大多带有讽喻、讽刺效果,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为被视为“野蛮”而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被称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抨击西方殖民侵略,故B项符合

10、题意。10.(2010年山东文综,11)如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中的“两个限制”作为判断四个选项的尺度。挑选出正、反两方面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的因素(资政新篇),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江苏),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绝对平均主义等),因此A项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B项不正确;辛亥革命没有“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北伐战争不符合“历史的倒退”等论

11、断,C、D两项不合题意。11.(2013年重庆文综,1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材料二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

12、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文本信息】(

13、1)表层信息:俄国对新疆的侵略。(2)深层信息: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回答“战略价值”,依据材料从新疆的地理位置对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方面分析作答;“变化”依据材料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可以得出答案;“原因”结合19世纪60年代俄国废除农奴制,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思考;第(2)问,依据材料“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得出西北边患严重,依据“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得出新疆的战略地位重要;第(3)问,意义从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抵御外来侵略以及加强对新疆管辖等角度思考。答案:(1)战略价值:在

14、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变化: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伊犁和乌鲁木齐。原因: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切。(2)理由: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3)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2.(2011年海南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

15、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

16、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2)深层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解析:本题以英德协定为切入点,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1)问“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实质应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原因可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

17、经济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答案:(1)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考点二 辛亥革命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B本题主

18、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理解能力。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近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近现代化方向,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突出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近现代化起到了阻碍作用;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其目的是维护自身封建统治;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由此排除A、C、D三项。2.(2012年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D注意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19、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篡夺,成为“空壳”。故符合题意的是D项。3.(2011年江苏历史,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A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政治体制。解题关键“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中

20、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原则是内阁制和三权分立,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不是联邦共和国,B项错误;当时中国没有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C项表述错误;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恢复帝制,与西方民主观念相悖,D项表述错误。4.(2011年广东文综,16)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A本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从日记仍采用阴历纪年及“变乱”“竞袭洋夷之皮毛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等用语体现出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A项

21、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习俗已经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记日记者本人的态度就不能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B项材料中无体现。【名师点评】 本题易错选D项,错选的原因是材料中第一段内容中有太多“洋”字,“外洋之政治”“洋式”等,学生会误认为当时民众已接受西洋之物,故而误选D项。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比如本题中“自变乱以来”一个“乱”字就点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5.(2010年安徽文综,15)如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A本题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

22、能力。注意提取关键信息,漫画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瓢上有一个“鄂”字是指湖北,“葫芦”是指四川。“葫芦尚未捺下”说明四川保路运动还未被镇压,“瓢儿又起来了”即武昌起义爆发,由此说明了清朝统治面临崩溃。模拟试题考点一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1.(2012吉林模拟)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晓谕英夷示中这样写道:“为尔等抗拒天兵,强进内河目下尔等私行诈术於香港则冀取租粮,於定海则奸淫妇女,种种不法,罪恶贯盈,我等兆民,岂肯坐视。”材料中“广东省垣并各乡居民”“岂肯坐视”的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等条约签订B.英军烧杀淫掠的罪行C.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 D.国家主权的大量丧失解析:B本题考

23、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晓谕英夷示”,说明当时斗争的矛头对准的是英国;从材料信息“抗拒天兵”说明材料反映的时间应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民族觉悟的空前高涨是在五四运动时期,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2013福州调研)史学界认为: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而言,是部分领土和主权的丧失;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这是一种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上的严重不对等。据此解读,马关条约中日本取得“超国民待遇”最典型的表现是()A.与清政府协商关税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C.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解析:D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24、排除;B、C、D三项都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B、C两项不符合题意,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严格限制本国公民投资设厂,所以,D项是“超国民待遇”。3.(2013合肥期末)对近代某位历史人物,有诗评曰:“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其评论的是() A.李鸿章B.曾国藩C.张之洞D.袁世凯解析:A从诗评中“出曾门”可知此人是曾国藩的徒弟,从“马关喋血卖国契”可知此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叠恨终呕命”可知此人死于1901年,由此判断此人是李鸿章。故选A。4.(2013潍坊一模)“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

25、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D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丧失了抵抗意识,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辛丑条约。5.(2011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

26、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材料二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

27、,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头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请回答:(1)材料一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如何理解?(2)材

28、料二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2)深层信息:运用新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解析:第(1)问关键是审清题意,第一小问观点应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提炼出作者的主要意思;第二小问要求学生解读作者的观点,联系鸦片战争的影响即可。第(2)问要注意限定词“材料二”,注意材料中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从间接的影响来讲”等提示语。第(3)问需要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注意整合前两问的答案。答案:(1)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向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理解:鸦片战争使中

29、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观点: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考点二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6.(2011长沙期末)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

30、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解析:B这首歌谣体现了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和金田起义事件,可作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的史料。该歌谣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辉煌历史,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7.(2012汕头期末)某事件被称作以反清的汉民族主义为主要号召的“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该事件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戊戌变法解析:B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反清”“传统民变”“中西碰撞”,说明这一事件以“反清”为旗号,带有旧式农民起义的特点,同时,也带

31、有新的时代特点,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最符合。C项主要是扶清灭洋,可排除。A、D两项都不以“反清”为旗号。8.(2012潍坊模拟)孙中山评论某历史事件:“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一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说明这次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国家,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气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符合这一特点。考点三 辛亥革命9.(2012成都期末)蒋廷黻中

32、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解析:B材料突出了武昌起义后在没有“发生激烈的战争”的情况下,清朝迅速走向瓦解,其原因在于“清朝自己”,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因此 C项错误;D项材料无体现。10.(2011临沂质检)某老师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是中美历史上的里程碑

33、,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选项,你会选择()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B.都给予封建制度沉重打击C.都规定实行总统制共和制D.都使本国实现了独立自主解析:A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共同点。根据所学,B项“都给予封建制度沉重打击”说法不符合美国,美国与封建制度无关;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为了制约袁世凯而实行责任内阁制,都规定实行总统制共和制说法不正确;D项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未实现独立自主,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中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11.(2013长沙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

34、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立政权更重要B.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解析:B材料中徐中约认为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使国家出现和平与秩序,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A项说法完全错误;C、D两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后社会有较大进步,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也取得了较大成就。本题选B项,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12.(2013洛阳期末)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

35、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C中国封建制度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后,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共和立宪政体而非君主立宪政体,B项错误。中华民国已经在1912年1月1日建立,D项错误。13.(2011福州调研)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B.颁布中华

36、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政党政治C.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成为潮流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A2132年前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材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折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并不符合题干“分界线”的含义。14.(2011淄博模拟)1921年,梁启超在演讲中说:“任凭什么人,尧舜呢,桀纣呢,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呢,王莽、朱温、袁世凯呢,若再要想做中国的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也不会有的事了。”下如此断语,是因为他()A.认识到帝制的危害B.经历了帝制的腐朽C.正确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

37、历史作用D.片面地夸大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时间“192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袁世凯复辟帝制已失败,这充分说明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综合演练(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1济南期末)南京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不必再按旧例由公行承办,“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事实上宣告了清朝政府()A.废除了公行贸易制度B.开始与西方平等外交C.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D.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A“旧例”指在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贸易,中外贸易由“广州十三行”

38、管理。依据材料可知,原来的公行贸易制度被废除了。2.(2013北京西城期末)近代某条约规定,“1 200万为军费赔偿,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300万为偿还行商拖欠英商之债款”。批准该条约的皇帝是() A.康熙帝B.道光帝C.咸丰帝D.光绪帝解析:B由材料可知条约规定赔款2 100万银元,其中“600万为所销鸦片之赔款”由此可知是南京条约,从时间上看,B项正确。3.(2013徐州模拟)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力量弱

39、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解析:B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李鸿章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救国救民意识尚未充分觉醒。4.(2011威海模拟)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成两大对立的军事侵略集团,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支持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其主要目的是()A.压制中国人民革命B.扩大各自的在华利益C.缓和一战前夕在远东地区的形势D.共同支配中国解析:B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形势为切入点考查分析能力。本题易错选D。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局面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此阶段的历史特点是列强瓜分中国,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扩大各自在华利

40、益。5.(2013杭州模拟)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服得住。”孙中山这一认识基于()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C材料中帝国主义认识到:强硬不济事,要用柔和方法压服中国人,这是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重大变化,从瓜分中国变成了“以华制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6.(2011北京西城期末)如图为清朝大臣绍英当时所记的“光绪庚子年避难日记”片断,内有“日本洋兵攻破东直门”等内容。以下事件,可能被记录其中的是()A

41、.清廷被迫推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下令军队镇压义和团C.甲午战争中日军犯下侵华罪行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解析:B“光绪庚子年”,即1900年,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慈禧携光绪帝出逃,并在途中下令镇压义和团,故B项正确。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是在1906年,A项排除;戊戌政变是在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1895年,C、D两项排除。7.(2012威海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

42、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信息“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说明这次“入侵”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有此作用,故答案为C。8.(2012温州十校联考)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解放战争解析:B辛亥革命推

43、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赶跑皇帝,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和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没有皇帝,C、D两项错误。9.(2013北京西城期末)“这是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思想,与基督教的平均主义和中国本土的乌托邦思想都是相一致的。”能体现上述特点的历史文献是()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 C.孔子改制考D.国民党一大宣言解析:B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等相关内容的著作,A项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与题干的“平均主义”“乌托邦思想”的特点是一致的,B项正确;孔

44、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一部理论著作,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国民党一大宣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D项排除。10.(2012苏北四市模拟)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为目的,湖北军政府与太平天国无继承关系,故A、B、C三项错误。但两者都“讨胡”,说明两者都反对外来侵略,利用民族

45、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11.(2013大连练习)“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解析:C从字形看,A项“国”中有王,B项“国”中有土,D项“国”中有八方,三者都反映了王权或皇权专制体制下,人们对国家的理解,C项中“国”有民,反映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故选C项。12.(2012皖南联考)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46、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解析:D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西方列强在武昌起义后先是支持清政府,转而支持袁世凯,B项错误;荷兰一国公使不能代表清驻外大臣,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30分,14题22分,共52分)13.(2012徐州模拟)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

47、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等材料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材料三“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清史稿(1)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10分)(2)分析材料二,吴元炳的这一奏议是否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6分)(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材料三,甲午一役,中国

48、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哪些进一步的破坏?(10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4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中国近代海防的发展。(2)深层信息:政治与军事的关系。解析:本题以中国的海防建设为主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揭示的问题从材料一中概括得出,后果联系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来回答。第(2)问联系洋务运动的内容加以概括。第(3)问从制度的差异来回答原因,联系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说明海疆主权的破坏。第(4)问可综合三则材料,从海防的发展与清政府的关系方面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问题:军队腐败,武器落后;海防废弛

49、。(4分)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侵香港岛,迫上海等五口开埠;附件中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6分)(2)正确。(2分)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等海军基地。(4分)(3)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4分)进一步的破坏:威海卫军港遭日毁,旅顺、大连被日占,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6分)(4)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保卫海疆)。(4分)14.(2013连云港检测)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

50、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材料三 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以下几个因素可解释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几十年中所产生的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传统的文官候选人一直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注于儒家

51、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艺术。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国外移来”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4分)(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最坏的时期”是由谁统治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由于哪些因素造成了“民国初期若干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时期”?(8分)【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2)深层信息:学习西方应与本

52、国国情相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第(1)问根据所学,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制度在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原因可从自身(资产阶级)、外因(帝国主义)、历史(专制主义)等角度分析;第(2)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这个制度的意义是为了限制专制;第(3)问“最坏的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原因”注意“依据材料”的限制,不可罗列教材的观点。答案:(1)制度: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4分)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等。(6分)(2)制度:责任内阁制。(2分)意义:制约专制。(2分)(3)袁世凯(或:北洋军阀)。(2分)因素: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内地未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官员和知识分子专注儒家著作,强调道德伦理;对西方事务不注重,中国缺少学习外国的传统。(6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