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教学问题2016 年第 2 期基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浙江省义乌中学张胜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历史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梳理和强化记忆,而要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丰富思维、涵养品质,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重建“时空架构”,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进程的展现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纵横坐标的,历史的发
2、展、变化、延续等状况均可以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体现出来,历史认识也是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时空观念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下进行审视,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不仅要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时间轴、空间轴建立一个个“时空架构”来说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还要能够培养学生“时空思考”的意识,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
3、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例如,在外交关系的突破复习课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打破教材原有叙述顺序,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时间轴上呈现出来(见图 1)。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依据该时间轴思考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联,并产生以下疑问: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有何特点?1971 年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双方发表公告,宣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后,中美关系缓和迹象的出现,这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有何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
4、美关系走向缓和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中美关系从开始缓和到最终建交,历经 7 年多时间,说明了什么?中日建交的速度远快于中美,这又说明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离不开教师提供恰当的史料予以佐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空特征去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从而对认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提升了一个新层次,也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品质和复习效果。二、挖掘教材资源,重视史料实证“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依据相关史料,从中汲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对历史的理解、解释,提高历史认识能力的素养。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知
5、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 1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大事时间轴教学天地129历史教学问题2016 年第 2 期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事求是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出处、可靠性、分类方法;第二,引导学生汲取史料有效信息,并判断信息的科学性;第三,围绕史料有效设问,促进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四,依据史
6、料促进学生历史理解、解释与认识的深入。在高三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运用教材现有的史料资源,着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例如,在百家争鸣复习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插图圣迹图(见图 2),并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设问 1:该图试图反映孔子哪些方面的成就?学生在观察图片后,可从图片中获取有关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部分信息,如开创私学、因材施教等,学生还能从中获取有关孔子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比如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等。设问 2: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都可信吗?学生运用“造纸术的改进与发明”相关知识,会关注到图中孔子及其弟子在使用“纸张”、“线装书”等细节,进而产生疑问:“孔子生活的时代会有纸
7、张和线装书吗?”并得出结论: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完全可靠。设问 3: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出现“纸张”、“线装书”、“桌椅”、“凳子”等物品,那么,这些物品为何能“穿越”到圣迹图中呢?这涉及到史料来源问题。经查阅史料,彩绘绢本圣迹图产生于明朝,严格意义上的考古学(直到20 世纪 20 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才由西方传入中国)还未出现,画师只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约 2000 年前孔子时代的生活场景。因此各种版本的圣迹图中的“穿越”现象也较为普遍,这是由历史时代的局限造成的。设问4:这些“穿越”朝代的物件出现在圣迹图里,是否会降低圣迹图的史料价值?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考察圣迹
8、图出现的时间角度入手。至于圣迹图中出现一些春秋时期并不存在的物件,这并不是画师故意为之,而恰恰是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真实反映,并不会降低圣迹图的价值。在这一教学设计中,笔者围绕圣迹图这一教材史料,基于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设置四个问题开展史料教学,培养了学生史料搜集与整理、信息提取与判断、历史问题之探究、历史解释与论证等能力。三、把握历史逻辑,凸显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具体要求包括: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
9、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依据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教师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再进一步把握其内在历史逻辑,通过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理逻辑关系来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例如,在讲授复习课罗斯福新政时,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误区之中,并没有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0、主要特点、罗斯福新政相关举措的原因及其与经济危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复习低效甚至无效,事倍功半。笔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之后,首先引导学生从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出发,真正理解“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家为最大限度的追逐利润而盲目扩大生产的现实,进而体会到经济危机的最大特点是供求不平衡、供过于求,并理解经济危机期间物价下跌等现象。在此基础上,理解美国政府为渡过这场危机需重点围绕“减少供给”和“刺激需求”两方面下功夫,故可从这两个角度去剖析罗斯福新政的相关举措。为“减少供给”,从国内来看要控制生产,如“农民减耕减产”、“控制工业产量与规模”、“监督工业生产图 2圣迹图130历
11、史教学问题2016 年第 2 期各个环节”、“规定工人最高工时”等;从国际来看,政府既要刺激出口,又要控制进口,具体措施有“抬高关税”、“货币贬值刺激出口”等,以此可进一步理解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因为关税战、货币战、市场战而导致各国矛盾激化的现象。为刺激消费,重点是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大规模救济”、“兴办公共工程”、“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等举措。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历史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供过于求”这一核心特征,重视经济危机及新政期间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剖析,将罗斯福新政理解到位,这样的复习才真正接地气,落实
12、处。四、巧用“印象叙说”,关注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解释”能力包括: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一言蔽之,“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
13、高三复习课教学过程中,为改变复习课重复、单调的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通过撰写“印象叙说”(见图 3)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历史解释与历史评判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评估不同历史解释的价值和意义的能力。第一步,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 8 组,每组 5-6 人,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兼顾学习能力与座位位置等做适当微调,并选出小组长;第二步,交流: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当天历史课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撰写“印象叙说”报告提交教师;第三步,反馈:历史教师认真品读各小组“印象叙说”,并在下一节课课前进行点评,同时将优秀作品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分享
14、。比如,在复习完开辟文明交往的新航线一课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几乎是所有小组“印象叙说”中必写的内容。甲组写到:“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价格革命引起通货膨胀,金银贬值,社会分化加剧,封建地主因征收定额货币地租导致财力和社会地位大不如前;而新兴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后来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乙组写到:“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不同角度认识,以不同的语言来组织,深入思考、多角度认识有助于加深理解。对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从世界、西欧、亚非美不同地域来探讨其影响;也可从文明联系、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不同领域来归纳分析。”丙组则写到:
15、“任何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前后时间总是环环相扣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掀起商业革命,而商业革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学生所提交的“印象叙说”文字比较稚嫩,有些观点也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学生在完成“印象叙说”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在和同伴广泛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悟。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也提升了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图 3某小组的“印象叙说”131历史教学问题2016 年第 2 期(上接第 126 页)时,到底是怎样的纠结心态和复杂情感,我们不得而知。或许,
16、由于司马迁与刘彻间爱恨情仇的微妙关系,不便过多评论当朝帝王?而一千年后的司马光则一针见血却耐人寻味地留下了这样评价:“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晚而改过,故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历史老师是应该有点文学素养的。要将不可复制的陈年往事和生僻艰涩的历史概念直观、形象、生动地在短短的 40 分钟时间内呈现出来,不仅需要丰厚的历史积累和社会阅历,也需要具备精练含蓄、隽永传神的呈现历史的哲思和文彩。几十年前,曾经领略过已故著名特级教师时宗本先生教学录像,也听过北京历史特级教师朱尔澄的公开课。他们在课堂上逻辑严谨的表达,细致入微的描述,文采飞扬的语境,入木三分的刻画,鞭辟入里的辨析,抑
17、扬顿挫的语势和对历史的精警见地,常常使人陶醉与陷入深思之中。他们的构思和文字散发着馥郁芳香的思想之光,夹杂着含蓄幽深的智慧之花,至今令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生的合作、交流、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五、运用历史比较,形成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历史价值观核心素养具体要求包括: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
18、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经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重大历史事实,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纵横比较,从比较中分析古今、中外历史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笔者在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课教学时,曾引导学生比较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与帕特农神庙、万神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比较三座建筑的外观,不难发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继承了古希腊建筑中的希腊柱式、三角形山墙等特色,也吸收了古罗马建筑中的拱门、穹顶等风格;同时,还可发现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对以上建筑风格又不是完全照搬,如穹顶的造型,其在继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
19、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所以,通过对西方不同时期建筑的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文艺复兴实质的认识,即欧洲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在明清故宫复习课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雅典卫城与北京故宫,将它们从整体布局、主体建筑风格、建筑材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建筑建造的历史背景,由此分析二者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文化内涵,雅典卫城彰显了古典时期人文主义色彩,而北京故宫则凸显了皇权至尊的特点。在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复习课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异同点,既能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又能体会到各地文化的独特价值,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既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又增强了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受到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同时提升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责任意识;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