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8626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何尊”内底铭文“宅兹中国”,该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中国”一词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中国( )A. 国家观的形成B. 民族观的发展C. 天下观的萌发D. 价值观的体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来看,当时已经出现了中心与边缘的主次分明的天下观。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都城的地理位置处于天下的中心,而不是国家观念的形成,A错误;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

2、法,材料未体现,B错误;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C。2. 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普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A. 禹实行独裁专制B.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 王权已出现雏形D. 禹对地方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禹已经对其他邦国或者部族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就是王权的雏形,故选C;材料不能体现禹实行专制独裁,A错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夏启开始的,B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禹没有实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错误。3.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

3、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以下对西周的两大政治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B. 导致了受封诸侯势力的迅速扩张C. 奠定了秦统一后政治制度的基础D. 实现了自古以来的“家国一体”【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相对与商代的内外服制度,在军事慑服的同时,增加了血缘纽带联系,凸显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故答案为A项;由于诸侯保留较大的自主权,随着血缘疏远,后来诸侯势力逐渐扩张,而非迅速扩张,排除B项;奠定了秦统一后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非宗

4、法分封制,排除C项;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实行了家国一体,但家国一体并非自古以来就有,排除D项。4.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对于西周有这样的描述,如“人无于水监(镜子),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述思想反映了( )A. 西周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B. 西周大力神化和宣传王权思想观C. 西周通过宣传民主思想巩固统治D. 西周官民矛盾突出导致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人无于水监(镜子),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知,材料认为应以民为镜,顺应民意,同时将遵循天意与顺应民意相结合,体现了

5、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故A项正确;题干信息未体现对王权的神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朴素民本思想,并非民主思想,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官民矛盾危及统治,排除D项。故选A。5. 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的确立,都经过了廷议(朝议)。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关于廷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廷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一种重要方式,避免了 “兼听独断”B. 廷议体现的是君权制下的“民主”,决策能否执行具有不确定性C. 廷议体现官僚与君主之间相互制衡,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D. 廷议制度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不断规范化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衰弱【答案】B【解析】【详

6、解】廷议(朝议)是指中央政府官员集体议事,为皇帝决策提供参考方案,是君权制下的“民主”,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是否采纳具有不确定性,故选择B;“兼听独断”是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基本形式,排除A;廷议无法体现官僚与君主之间的相互制衡,排除C;廷议制度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国古代君主决策减少失误,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发展,排除D。6.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 )A. 保障了选才公平公正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迎合了庶族地主势力D. 催生了曹魏门阀士族【答案】B【解析】

7、【详解】察举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作为朝廷选官授职依据,说明选拔官员权力由地方转移到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择B;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不能保障公平公正,排除A;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因此选官权的上移没有迎合庶族地主势力,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催生了”门阀士族,排除D。7.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 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

8、所学可知,刺史是西汉设立的负责监察的官员,“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说明刺史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故A正确;建立监察区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刺史职能的变化,由监察官变为地方行政长官,并非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8. 唐朝三省制是一种分层决策、行政的政治权力运行模式,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以“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从唐到宋中枢权力运行模式的变化主要说明( )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

9、明确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 中枢权力制衡机制遭弱化D. 皇权独大局面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三省分别执行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相互牵制与监督,实现了权力的分割与制约,但北宋以“事任(事权)”为中心,以“依事系任”为原则,实行多机构和多官职分担政务,以“二府制”中的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事权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原来的分权制衡变为现在的事权分割,破坏了原来的制衡体制,使中枢权力的制衡机制遭到弱化,故选择C;三省六部制下,中枢机构的职能也非常明确,因此没有发生“更加明确”的变化,

10、排除A;北宋时期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出现了冗官、冗费的局面,而这正是制衡机制遭到弱化的表现,排除B;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独大的局面就开始形成,排除D。9. 官帽是官吏的制帽,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下图为宋朝的官帽样式,制式上有两个超级细长坚挺的帽翘,被称为长翅帽。以下对宋朝官帽帽翘设计解释最合理的是( )A. 一种官僚体制的外化形态B. 皇帝对大臣议政的提防C. 便于官僚队伍的规范管理D. 反映了大臣们着装等级【答案】A【解析】【详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个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种官僚体制的外化形态,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官僚体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故

11、选择A;皇帝对大臣议政的提防只是直接目的,本质上是专制体制在服饰上的外化,排除B;有无“帽翘”与官僚队伍的规范管理无关,官帽样式的统一才属于规范化管理,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出官员的“着装等级”,排除D。10.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对表中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A. 从赴试人数看,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B. 从录取比例看,科举考试录取人数越来越少C. 从地区来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 从分配名额看,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答案】A【解析】【详解】苏州与福州

12、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表明科举考试在宋代已经是读书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重要途径,对士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故选择A;材料只反映了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省试者的比例,不能反映出整个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比例,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排除C;没有材料没有反映出“人口增长”的情况,排除D。11. 元朝的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据此可知( )A. 行省长官拥有双重身份,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 行省长官总揽地方大权,

13、极易变成割据势力C. 行省制是一种制度创新,职能沿用至今未变D.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便于发挥中央的主导性,同时行中书省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因此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择D;行省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A;行省长官总揽地方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排除C。12.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统治,分封诸子于各地,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朱元璋这一措施藩国所在区域封王数量藩王权力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

14、、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0拥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室卫兵;外敌入侵时可以负责大小一切事务河南、山东3湖北、湖南、四川4A. 解决了蒙古贵族的威胁B. 体现的是分封制的优势C. 埋下了政局动荡的隐患D. 拓展了明朝统治的区域【答案】C【解析】【详解】明初分封一定程度上防范了蒙古贵族的威胁,但分封导致地方藩王实力过强,最终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统治,酿成“靖难之役”,故B项错误,C项正确;“解决了”的说法明显有误,蒙古骑兵时常袭扰明朝,一直是明代的边患,A项错误;明朝分封并不能拓展统治区域,D错误。13. 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行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设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

15、恩报仇,朦胧举问”;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A. 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B.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 澄清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稳定D. 导致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来看,明朝时期实行的诉讼回避等司法制度可以减少徇私舞弊状况的出现,这有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B正确;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与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直接联系,A错误;“澄清了吏治”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司法制度的完善,这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无关,D错误。故选B。14. 票拟

16、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 票拟赋予内阁职权提升其政治地位B. 票拟有可能架空皇权弱化君主专制C. 票拟对皇权滥用有一定的约束力D. 票拟有可能激化君相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这一信息可得出,内阁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内阁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A项;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不会架空皇权,故排除B项;明代已经没有丞相,故

17、排除D项。故选C。15.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 )A. 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B.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 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这些信息可以得出,清代的司法实践带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调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其没有法律体系的支撑,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司法程序,故排除C项;根据“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以看出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故排除D

18、项。故选B。16.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发生“字贯案”。江西举人王锡侯编了一本字典,名曰字贯,删改了钦定的康熙字典,没有为清代皇帝名字避讳。王锡侯因此遭到严惩,江西巡抚海城、两江总督高晋等官员也以“失察”治罪。由此可知( )A. 清政府作为封建政权的专制本质B. 清政府出于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C. 清政府极力推行思想文化的统一D. 清政府实施打击汉族地主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因为删改了“钦定的康熙字典”,因为没有避讳“清代皇帝的名字”,所以王锡侯等人遭到严惩,这表明清政府皇权至上的地位不可僭越,显示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的本质,故选择A;中央集权以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排除B;“为

19、清代皇帝名字避讳”与思想文化的统一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强调其中人物是否是汉族地主,排除D。17. 养济院是中国古代由官方倡导实行的一种恤养机构。州县坐落位置创办/重建时间创办人通许县旧在城北凤形冈洪武年间县丞范世英杞县县治东北洪武六年知县张淮鄢陵县旧在德星台侧,徙于天甯寺前嘉靖十四年知县王时中仪封厅旧在县治西南隅,后移建重道门外顺治年间知县崔维雅新郑县在县治西北隅康熙三十二年知县朱廷献上表为明清时期开封地区养济院的设置及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 关注民生是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B. 清代官员更注重前代民生事业的传承C. 地方官员较之乡绅更热衷于慈善事业D. 慈善事业是地方政府维护稳定的手段【答

20、案】D【解析】【详解】养济院是官方倡导的慈善机构,起赈济作用,因此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D符合题意;地方官员关注民生,但材料未体现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故A项不符合题意;B和C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C不符合题意。18. 梭伦时代,富人在国家机关中仍占有一定优势。他曾说,“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损失”。这说明了梭伦( )A. 信奉温和适度的改革策略B. 消除了公民集体中的矛盾C. 尽量满足富人阶层的要求D. 使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

21、,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损失”可以反映出梭伦改革中遵循了折中的原则,既维护了贵族的利益,也照顾到了平民的利益,故反映出其信奉温和适度的改革策略,故A项正确;“消除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梭伦改革体现了折中性,并没有尽量满足富人的要求,故排除C项;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故排除D项。故选A。19. 有学者指出:雅典各个党派就都希望能通过放逐对方政治领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贝壳放逐法犹如一颗火中的栗子,你在取走之前必须考虑好它反过来会不会烧了自己的手,每一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轻易倡议实行贝壳放逐。材料意在说明当时雅典( )A. 贝壳放逐是党派斗争的主要手段B. 贝壳放逐法有

22、效的维护了民主制C. 直接民主制使城邦政治走向衰弱D. 对其民主制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各个党派就都希望能通过放逐对方的政治领袖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每一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轻易倡议实行贝壳放逐。”可知,雅典各个党派对捍卫民主政治的陶片放逐法的双重作用都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故答案为D项;贝壳放逐是党派斗争的手段之一,而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陶片放逐法与党派斗争的关系,而非其作用,排除B项;材料强调雅典党派斗争慎用陶片放逐法,没有涉及直接民主制与城邦政治的关系,排除C项。20. 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

23、里克利下台。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 )A. 雅典是由公民大会来集体决策B. 雅典公民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C. 雅典的民主制不断的发展完善D. 雅典公民的城邦意识非常强烈【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来看,雅典公民认识到伯里克利的行为是保护城邦的利益而做出决定,反映了雅典公民强烈的城邦意识和责

24、任感。D正确;材料信息未反映出公民大会进行集体决策,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对城邦的责任感,并不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强烈的城邦意识,未体现其民主制度的发展完善,C错误。故选D。21.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最高外事裁判官,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纷,其不囿于传统立法束缚,以公平、正义理念审理纠纷,成为罗马法的一部分。外事裁判官的设立( )A. 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要求B. 有利于弥补罗马公民法的不足C. 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D. 直接推动了罗马法体系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专门审理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纠

25、纷成为罗马法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外事裁判官专门处理异邦人的纠纷,这是传统法律没有涉及的社会问题,弥补了公民法的不足之处。B正确;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此时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A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罗马法律的不断完善,不能得出其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形成的结论,D错误。故选B。22. 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A. 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B. 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26、C. 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法律审判不代表执政官个人主观意见而是公平公开,故选项B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及法律注重形式,A选项排除;题干中未提交身份不同的人进行同等的法律审判,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审判的公平公开,主观随意性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23. 古代罗马的法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法入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以帮助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2)必须具有物质基础,社团要达到最低法定人数(三人以上

27、),财团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数额多少没有严格规定:(3)必须经过政府或皇帝的特许。罗马法对法人的规定A. 侧重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B. 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C. 强调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D. 是专制统治下的产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对法人成立条件的规定比较客观,充分体现了罗马法理性的一面,B正确;从材料可知,法人的成立条件更多体现出对自由民个人及团体公共财产的保护,而不是保障公民民主权利,排除A项;依据史实和材料信息可知,罗马法强调的平等是自由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广大奴隶被排除在外,C项错误;经过政府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许,是为了体现其权威性,与专制统治无关,D错误。24. 罗马法规定:“用人

28、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反映了罗马法( )A. 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 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 体现了公民的基本利益D. 使帝国的政权得到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当人为的变更自然水流,导致私人财产受到损害,法律保障受害人要求赔偿,这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B;题干中的他人财产并不一定是奴隶主贵族的,也不一定是公民的,也有可能是外邦人的,故A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C;题干中的罗马法条文并没有体现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故排除D。二、材料分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希

29、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文明化进程。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们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他们认为,商贾云集,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古希腊城邦史材料二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

30、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希腊为什么要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这种活动对希腊文明起到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表现。(3)根据以上材料和结合

31、有关史实,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答案】(1)原因: 山地多,土地贫瘠;人口增长,生存压力大;海岸线曲折,海岛众多;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影响:政治上促进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产生;经济上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文化上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吸收了东方先进文化成果,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文明。(2)变化: 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表现:政治上强化皇权,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等。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海禁

32、和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3)结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对外开放是历史趋势。(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希腊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城邦体制进行分析阐述;二问影响结合希腊城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阐述即可。(2)一问根据材料二可知 “第一帝国”为秦汉, “第二帝国”为隋唐宋,故政治结构上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由贵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经济格局上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选官制度由察举制转向科举

33、制;二问根据材料可知第三帝国为明清,明清时期政治皇权不断强化,如废宰相,设内阁及军机处,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上厉行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3)结合全球史观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可见古代中西文明差异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便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故得出对外开放是历史趋势的认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

34、“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说:“我们只需把它们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它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选取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汉森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两者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代民主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雅典民

35、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雅典民主容易造成集体暴政。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实行间接民主。 (也可用以下两个观点:雅典的民主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容易形成集体暴政,着眼于其局限性。观点:雅典的民主具有不可怀疑的优点。)【解析】【详解】首先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诸如“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或“希腊民主政治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它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等观点;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从中选取任意一种观点,明确表达出来;最后

36、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对应、支持所选观点的相关史实,(如以雅典民主为代表,用其原则、发展和作用等支持其赞赏雅典民主政治的观点等)对所选观点进行论证。27.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历程(节选)1871年成立文部省,领导教育改革工作,提出“文明开化”政策1872年颁布学制,提出普及国民教育,并规定开办农工、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兴办师范学校。1886年颁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的设立,必须与它所在地区学龄儿童数量增长相适应;确立两级师范体制,培养专业教师。1890年天皇下达教育敕语强调德育“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明确教有目的是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皇运”。18

37、94年通过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法规,从课程设置到资金来源全方位规范实业教育。摘编自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史作用等(1)根据材料,归纳日本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2)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教育敕语颁布的历史影响。【答案】(1)内容:成立领导教育改革机构,颁布相关教育法规;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完善师范教育体系。(2)历史影响:一方面传承了日本传统儒教文化,造就了具备忠勇等品质的社会公民;另一方面又极力鼓吹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思想,进而走向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成立文部省,领导教育改革工作”可知,明治维新中成立领导教育

38、改革机构;根据材料“颁布学制,提出普及国民教育,并规定开办农工、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可知,颁布相关教育法规,普及国民基础教育,发展实业教育;根据材料“颁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的设立,必须与它所在地区学龄儿童数量增长相适应;确立两级师范体制,培养专业教师。”可知,明治维新中完善师范教育体系。(2)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天皇下达教育敕语强调德育以儒教为根本,西洋哲学为参考,明确教有目的是造就义勇奉公的忠良臣民,以扶翼皇运”并结合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相关史实可知,教育改革一方面传承了日本传统儒教文化,造就了具备忠勇等品质的社会公民,另一方面又极力鼓吹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思想,进而走向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