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能训练(三十四)探究世界的本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加固训练】(2013滨州模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
2、点正确的是()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选B。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A、C、D三项都是对“物质”的错误理解,世界上不仅存在物质,同时也存在意识现象,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的是各物质形态的共性,不是指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人脑本身也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2.(2014徐州模拟)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再获发现:中外科学家探测到了迄今人类所知最重的反物质反氦-4。我们周边环境中的物质是正物质,它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电子以及中性的中子组
3、成;而反物质是由带负电的质子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的。对反物质的认识正确的是()A.反物质属于意识范畴B.反物质独立于物质之外C.反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D.反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物质的正确认识。反物质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具有客观实在性,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观点错误。【知识拓展】反物质反物质概念是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最早提出的。他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个与之相对的反粒子,例如反电子,其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而携带的电荷正好相反,且电子的自旋量子数是-1/2而不是1/2。欧洲航天局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证实了宇宙间反物质的存在。他们对宇宙中
4、央的一个区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分析。发现这个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反物质。此外,伽马射线天文观测台还证明,这些反物质来源很多,它不是聚集在某个确定的点周围,而是广布于宇宙空间。3.(2014福州模拟)回顾2013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呈现出明显的频发多发、密集登陆、威力强大等特点。气象专家指出,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
5、旧事物【解析】选B。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材料从台风的形成说明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应选。A、C不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4.(2014芜湖模拟)2013年8月,S市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工降雨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之所以要抓住有利天气条件,是因为()A.物质与人的意识无关B.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天气条件是因为人们能否抓住而存在的【解析】选C。之所以要抓住有利条件,是因为天气条件是客观的,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天气条件出发,故选C项。A、D两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6、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解析】选A。“树欲静而风不止”形象地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A项符合题意。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还有精神现象,B项不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项错误;“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材料未体现,D项不选。【知识拓展】“树欲静而风不止”出处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
7、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加固训练】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是()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运动的精神万能论观点【解析】选B。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6.(2013豫南九校模拟)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
8、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远的是()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解析】选B。“舟行洲不行”与“鸽飞阁不飞”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C、D均强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故B符合题意。7.(2013西安模拟)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
9、的一面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明显错误,与“飞矢不动”理论相反,排除含的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知识拓展】飞矢不动悖论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中的一个。人们通常把这些悖论称为芝诺悖论。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确实是这样,在每个人的眼里它都是动的。可是,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
10、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2014黄冈模拟)在我国灿若星河的文学宝库中,有众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据此回答8、9题: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选D。本题考查事物运动的规律性。材料中的“法”即法则、规律,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正确,B缩小了规律的存在范
11、围,A、C不符合题意。【加固训练】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句蕴涵的哲理是()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意识影响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A.B.C.D.【解析】选B。暮春一诗,揭示了自然界有着客观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并不是不受人的意识影响,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故排除。B是正确答案。9.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
12、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解析】选B。本题考查规律是客观的,但可以被认识和利用。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要遵循规律,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来为人们服务。故选B。A不符合题意。C错在“改造客观规律”。D错在“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知识拓展】荀子天论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
13、表作。其主旨是揭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其主要思想是,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乱不堪,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10.根据一项国际性协议,为使官方原子钟与不规律、且逐步变慢的地球自转保持同步,世界各地的计时机构宣布,在关键年份过渡时插入闰秒。关键年份额外增加了一秒钟蕴涵的哲理是()意识是运动的承担者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人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A.B.C.D.【解析】选B。材料强调人们认识到原子钟与地球自转的问题,设法
14、加以解决,因而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表述错误;与题意无关。11.(2014东营模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这启示我们()A.只要坚持创新,就能促进事物发展B.要做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C.规律是不可抗拒的D.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析】选B。A观点错误;既要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又要做到科学发展,体现了B;材料没有涉及抗拒规律而导致不良后果的信息,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和机制,D与此不符。12.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一个个农业新名词走进百姓生活。某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
15、个,农艺师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解析】选C。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能力挑战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材料二人不能两次踏进
16、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材料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运动、静止之间关系的理解。回答时不仅要判断观点,更重要的是要说明不同观点的实质,从而加深对关系的理解。答案:(1)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2)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
17、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14.(26分)(能力挑战题)“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提高了农田肥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解析】本题结合内蒙古草原地
18、区生态建设的经验考查规律的知识。一方面是根据规律的客观性而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另一方面是根据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必须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把按规律办事与建设生态文明统一起来。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肥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