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解析13 小题:答案:D、B、C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察了:太阳系的模式、行星的分类、天体系统的内容。1 题是关于各大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记下八大行星的排列就可解答;2 题考察天体系统的识别,记住并理解图的意义就可得出答案;3 题考察行星的不同的分类分类方法以及怎样分类,记住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结构特征分类,二是按相对地球的位置分类。45 题:答案:B、A 解析:这组题主要考察太阳的外部结构的分层以及各层的太阳活动;还考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 题考察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5 题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影响主要分两类,一是太阳能量即太阳辐射的影响,二是太阳活动的影响
2、。68 题:答案:A、C、D 本组题主要考察了地球运动的特征和地球运动对地球的意义 5 题主要考察地球运动中的自转对地球的影响及意义。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的更替,只要地球是不透明的天体就可产生昼夜现象,故 A 答案是错的。6 题考察了地球上水平运动发生的偏向及怎样偏向,北半球向南运动的物体是向西(右)偏,南半球向北运动的物体是向西(左)偏,故选 C。7 题主要考察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记忆和区分。910 题:答案是:B、D 9 题考察了影子与太阳高度的关系、影子与方向的关系以及时间的规定,是一个综合难度较大的题。由“2019 年某日 11 时 44分(北京时间)”是“一年中最短正午影长”推出某日
3、是 6 月 22 日该地的正午,通过计算可知该地的经度是 124E 即沈阳。10 题考察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运动的规律:6 月 22 日这天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后几天是向南运动。1113 题:答案是:D、A、B 11 题主要考察了四季的划分和四季的物候。北半球的夏季是指 6、7、8 月份所以 D 答案是错的。12 题考察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对比方法。13 题考察了黄赤交角及其变化对地球的影响。该题是黄赤交角变小,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就变小,所以一年中,50N 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变小。故A 错;产生极昼和极夜的纬度范围是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 B 对。产生极昼和极夜的
4、纬度范围变小所以寒带变小,热带扩大,故 C 错。22N 上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最大是 90,所以最大太阳高度不变。1416 题答案是:D、A、C 该组题主要考察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结构及组成物质。14 题考察了地壳的组成化学元素,15 题考察了常见岩石的组成矿物以及常见的造岩矿物,属记忆型的题目,不难得出答案:14 题是 D,15 题是 A。16 题考察了地壳的结构特征和物质组成以及典型的代表性岩石,C 正确。1719 题答案是:B、C、A 本组题主要考察了地壳物质的循环和三大岩石的相互转换以及实现循环和转换的条件。17 题考察三大岩石转换的外力作用,沉积岩是由外力形成的,所以指向沉积岩的箭
5、头就是外力作用;故 B正确;18 题考察了内力作用及其表现,岩浆凝结形成岩浆岩,所以由岩浆指向岩浆岩的将头就是冷却凝固,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所以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就是变质作用,故 C 正确;19 题考察了同一地理规律用不同图示的表达,要求学生要具有图形的变化能力。抓住图中:岩浆是三种岩石都可形成而岩浆只能变成一种岩石;岩浆岩可以变成三种物质而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变成岩浆岩。所以箭头是三进一出的岩浆,箭头是一进三出的岩浆岩。故A 正确。2022 题答案是:A、D、C 这组题考察的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题 A 是断层组合成地垒形成的,而 B、C、D 都是褶皱形成的,故 A 正确;2
6、1 题中 A、B、C 都是地堑形成的,只有 D 答案流水侵蚀形成的,故 D 正确;22 题处是背斜谷是侵蚀作用形成,故C 正确 2324 题答案是:C、D 这组题考察的是地球内部结构、岩浆的发源地以及火山爆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3 题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被认为是软流层。故 C 对;24 题火山爆发会产生大量的水汽和尘埃散发到空中,从而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减少而造成地表温度下降。故 D 正确。2526 题答案是:A、B 这组题考察了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5 题背斜是最好的储油构造,所以找到背斜,背斜对应的地面就是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甲的下面就是背斜,所以 A 正确;
7、26 题乙处下面的岩层是向下凹陷,所以乙处是向斜,故 B 正确。2729 题答案是:C、A、D 这组题主要考察了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特征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7 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气温的变化就是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故 C 答案正确;28 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主要是靠云层,云层主要是在对流层中即A 层,故 A 正确。29 题人造卫星在发射升空的过程是从地面到太空的过程,从图中温度曲线可以看出从地面到太空,气温的变化是减增减增,故 D 正确。3033 题答案是:C、C、C、A 这组题考察了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0 题温室气体大量增加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
8、的吸收,导致大气辐射的增强,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也增强,故 C 正确。31 题“大地暖大气”是地面把能量传给大气的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 C 正确。32题我国华北地区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白天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所以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就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晚上气温就低,所以温差就大,故 C 正确;33 题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高大是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故A 对。3435 题答案是:B、D 这组题主要考察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的形成。34 题只强调了北半球,所以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运动,同时向右偏向,在低空就是,在高
9、空就是。故 B.或 正确;35 题只强调了近地面,所以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运动,同时向右或向左偏向,在北半球就是,在南半球就是。故 D.或正确。3638 题答案是:D、B、C 这组题考察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的影响。36 题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 D 正确;37 题 B 风带是信风带,它有这样几种情况: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气流温度上升导致降水的可能性减少;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空气湿润降水的可能性增大;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湿度小,导致降水的可能性少;风在运动过程中被地形阻挡而抬升,有可能产生地形雨;风在运动过程中在背风坡下沉,
10、下沉气流降水的可能性减小。上述几种情况可能导致降水的是。故 B 正确;38 题 C 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 风带是西风带,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热带沙漠气候,A 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 错;在 C、D 交替控制下只能形成地中海气候,故 C 正确。3940 题答案是:B、D 这组题考察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征的影响。39 题丙气压带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受丙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故 B 正确。40 题乙气压带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作用形成的,盛行的是下沉气流,故 D 正确。41.(10 分)【解析】该题考查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和地方时
11、、区时的相关计算。该图为夏季某天某时刻光照图,由题意可知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 30,EF 为赤道,AEBF 为晨昏圈,此图所示半球为昼半球。第(1)问,由图可 B(116E,20S)所在经线为正午 12 时,故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16E,A点为B的对跖点,其纬度应为70N,且其所在纬线与晨昏圈相切,出现极昼现象,即 70N 以北出现极昼,故直射点的纬度=90-70N=20N,故直射点的坐标为(20N,116E)。第(2)问,此光照图所示半球为昼半球,AEBF 为晨昏圈,图中的极点为北极点,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顺着自转方向,AEB为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分界线,故晨线为 AEB。此
12、时,F 点位于晨昏圈的昏线上,正值日落,故其太阳高度为 0。第(3)问,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 30,由图可知 D 点所在纬线的昼弧所跨为 240,故其昼长=24015/时=16 时。D 点日出时间=12-昼长/2=12-16/2=4 时。第(4)B 点所在经线的经度为 116E,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 30,故 C 点的经度为 56E,其所在时区=(56E+7.5)15=4(取整数),即 C 点所在时区为东 4 区。东四区的中央经线=4X15=60 即 60E,故 东 4 区 的 经 度 范 围=60E7.5,即52.5E67.5E。C 点在东四区,C 的区时即东四区的区时,即为东四
13、区中央经线 60E 的地方时,由图中 B(116E,20S)点地方时为正午 12 时,由地方时计算方法,可求出 60E 的地方时为8:16,即 C 点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8:16。第(5)由第(1)可知,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 20N,故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由 20N 向南北两侧降低。第(6)问,新的一天的范围为 0 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向东至180经线(人为日界线)的范围,由图 B(116E,20S)为正午12 时,根据经度计算方法可求出 0 时经线(自然日界线)的经度为 64W,即 64W-0-180为新的一天的范围,所占的经度为 244,故其范围占全球面积大于三分之二
14、,答案选 C。【答案】20N,116E(1 分)AEB 0(2 分)16 小时 4:00(2 分)东 4 区 52.5E67.5E 8:16(3 分)由 20N 向南北两侧降低(1 分)C42.(10 分)【解析】该题结合板块构造示意图考查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及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第(1)问,甲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和在震。阿尔卑斯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第(2)问,由板块的分布可知乙位于南美洲属于美洲板块,丙位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第(3)问,由图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的生长边界,故其面积不断扩大。第(4
15、)问,由图可知丁地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戊位于非洲的西南端,根据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丁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戊地为地中海气候。表中图表示的气候夏季(1 月)火热干燥,冬季(7 月)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图表示的气候夏季(7月)高温多雨,冬季(1 月)低温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 a填,b 填,c 填 1 月,d 填夏季【答案】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薄弱且较活跃 非洲板块(2 分)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2 分)扩大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2 分)a b c1 月 d 夏季(4 分)43.(8 分)【解析】该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常见的热力环流。第(1)问,由热力环流的形成
16、原理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由此可以看垂直运动才是热力环流形成的真正动力。第(2)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的气压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图中 A、B 两点位于近地面,海拔低,E、D 两点位于高空海拔高,所以 AB 两点的气压肯定高于 CD 两点的气压。由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近地面 B 形成高压,A 形成低压,故 A 地气压大于 B 地气压,高空 D 形成低压,E 形成高压,故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ED。第()问,海陆之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气
17、温高,气压低,海洋增温慢,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故白天海边吹海风,B 地为陆地。第()问,山谷地区白天山坡增温快,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谷风),谷底增温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热力环流,山坡上吹谷风,夜晚山坡降温快,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山风),谷底降温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力环流,山坡上吹山风。图中 B 处气流上升,应为夜晚,夜晚山坡上吹山风。【答案】热力 水平气压梯力(气压差)垂直运动(3 分)ABED(1 分)海风B(2 分)夜晚山风(2 分)44.(12 分)【解析】该题考查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气压
18、带和风带的影响。第(1)问,图 a、b、c 环流分别是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第(2)问,图中 ACEG 分别是:A 赤道低气压带;C 副热带高压带;E 副极地低气压带;G 极地高气压带。第(3)问,D 风带位于中纬度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盛行西南风,为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第(4)问,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素主要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其次是地转偏向力。第(5)问,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南移,位置偏南。第(6)问,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夏季,北半球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印度)低压和北美低压,将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冬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北美低压,将副极地低压带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和冰岛低压。【答案】低纬环流 高纬度环流(2 分)副热带高气压带(1 分)中纬西风带(1 分)热力因素(1 分)太阳直射点 北移(2 分)亚洲(印度)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威夷高压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