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微课化思维在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音乐教学的方式在发生極大的转变。依托新媒体,短小而精悍的微课视频成为了教学模式的新宠。它萃取自音乐课堂,以其碎片化、生动而简洁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被大家所认可。基于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顺应新形势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改潮流,利用微课的优势特征反哺传统音乐课堂,打破传统课堂常规教学方式,尝试以课内外音乐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课堂 微课化 教学实践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同时也留下些许思考:由于时间篇幅的限
2、制,要将教学目标在短时间内阐述明确而不枯燥乏味,就要求课程的设计主题明确、精炼,让人浅显易懂。这着实是个挑战,尤其是内容深,容量大的知识点更是如此。这种短小精悍又精美有趣的教学传播方式特别符合现今短平快的时代理念。我们何不妨利用微课优势反哺课堂之不足呢?教师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微课与课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胡铁生先生就曾准确的概括微课的特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1。而干波老师则更进一步地指出微课对课堂教学的前瞻性影响,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思维理念:“精简、生动、有效”2。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跳脱常规的
3、束缚。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呢?一、明确目标,敢于做减法现如今音乐课上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观摩一些音乐课会发现,有的老师会将四十分钟上的很满。这里的“满”是指老师想要在一堂课中囊括时下流行的所有教学方法或者设计环节,涉及一首歌呈现的所有知识点。课堂设计看上去丰富多彩,但从听课老师的角度来说,听得很累,就更不用说注意力有限的孩子了。有些教学环节甚至因为过于程式化,成了学生心目中无需思考便知晓的“套路”。尝试某些合适的课型中改变思路,敢于做减法,使课堂的重心更加有的放矢。(一)合理选取教学点一个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是由很多音乐要素交织构成的。在教学中若是面面俱到,大树看似枝繁叶茂,实则多余
4、而无效。课堂设计之初,无论是内隐还是外显的知识,选取一个突破口作为靶心,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环节都要围绕其中。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明确“教什么”。例如四年级荡秋千一课,这是一首仡佬族少数民族儿歌。我的教学突破口是“荡”,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荡”的感觉。梦幻曲则是通过旋律线的上行和下行不同特性感受音乐的张和弛。事实上,许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常常在选取音乐作品的突破口时犯难,姜莱老师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材中许多知识外显化程度不够3。我想,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对教材深入了解,多揣摩,多体会,积累更加扎实的音乐知识才能有所收获。(二)教学设计取舍有当明确了“教什么”就等于确立了山头。接下来就是“怎么教
5、”。要成功登顶,不仅要明确哪些是必经之路,更要知晓哪些环节绕了远路。一股脑儿将所有东西都倒给学生,反而剥夺了他们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以五年级上册欣赏课晨景第一部分为例。我选取的重点是体会用音乐比拟太阳的升起,并以此做了一个微课视频。在理清思路的阶段,一定会被很多枝蔓所迷惑,比如乐曲中出现了许多乐器,是否要一一说明?主旋律的变化该如何讲解?主和弦明亮的色彩与阳光的呼应似乎也可以介绍一番。但是诚如我说,坚持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太阳升起”这个点依次展开,坚决删掉无关紧要的枝丫,最后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干净、简洁而有效。将它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毫无违和感。它的设计思路如下:1.以情境引入,聆听音乐,感受片
6、段前后的情绪变化(太阳上升前后氛围不同);2.熟悉主旋律(太阳主题),聆听并体会主题旋律的音色对比(阳光的明暗);3.再聆听音乐,感受主题旋律的变化,思考太阳的上升如何通过音乐要素实现;4.聆听过渡句,感受音乐要素(包括旋律、力度、速度)的变化,思考其作用;5.情境的创设辅以聆听高潮(太阳积蓄能量过后的一跃而起)以此感受音乐的热烈辉煌。二、跳脱常规,伸缩有度单一知识点是微课教学的一大特色。我们只要在短时间内将它讲解清楚得当足矣,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教学思路。知识点可以是内隐的,例如晨景中的旭日东升就是由多种音乐要素糅合而成;可以是外显的,例如课本中明确罗列的知识与技能,它可能只是音乐作品中众多要素
7、中的一种。明确了该点,我们便可以选取此类具有单一知识内容的课作为新教学设计的对象。传统课堂上,习惯在一课时内完成以课本中一首歌或一部作品为主体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知识与技能,则顺带提点,或在导入的部分先行铺垫,加以练习,以便后续教学。这样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枯燥,学生不爱听;或者干脆去知识化,以音乐体验的方式一笔带过,如此一来学生看似掌握,实则换一个作品又有些摸不着头脑。事实上,微课化思维可以为课堂的教学设计另立一片新的天地。叶圣陶先生早已看得透彻,他认为教材是“例子”。4无论是课本中的音乐还是课外的作品,追本溯源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素养,提高他们对音乐要素的认知
8、。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灵活处理,将多个教材中的例子纵向或者课堂内外的例子横向对比聆听,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四年级下册红蜻蜓为例。该课的知识与技能是渐强渐弱。我们不妨利用微课化思维,对其进行如下拓展式教学:1.导入:创设情境,介绍并聆听穆索尔斯基牛车,思考牛车的方位发生什么变化;2.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牛车的方位是通过音乐的哪种变化实现的;3.引入知识点:渐强渐弱,并再次聆听回味;4.回到课本中,学生聆听老师演唱红蜻蜓主旋律,试着说说旋律中的力度起伏是如何变化(学生可以自行以线条的方式表现老师演唱的强弱变化);5.老师边唱边画音乐强弱图示谱,学生通过描摹感知音乐中的强弱变化;6.学生们
9、照着图示谱唱出渐强减弱;7.联系学过的作品狮王进行曲,复习此曲中渐强渐弱的作用。8.老师总结在该课中,选用牛车作为拓展案例,但并没有把它当做知识点教学之后的举一反三,而仅是教学引入。因为它对于学生而言较陌生,虽篇幅不长,但足以令很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大打折扣。若把它放在课堂的中后段,不利于学生的专注聆听;但若将它作为教学引入,以情境导入(想象乡间路上一辆牛车驶过,或许驮满了货物,步伐坚定而缓慢)。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找找牛车在哪?如此,学生的好奇心就充分调动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该环节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乍听之下,学生在遍地音符中找不着牛车在哪。这是正常的,因为当多个音乐要素同时呈现,对很多人而言
10、是有聆听困难的,也是教师在选取课外延伸的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故,我会在不影响主线思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寻找牛车的脚踪,让他们有一个较快的适应过程。学生一旦进入状态,一切就顺利成章。方位的变化与音乐力度之间的关联对于他们来说不算挑战。如此便很容易从聆听感受中引入到知识点的提炼上来。即便仍有学生一时反应不过来,仍可以利用作品回放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巩固。选取“渐强渐弱”这一核心要素进行音乐的横向拓展与迁移。它的聚焦点依然是以课本为依托,并没有偏离航行。只是改变了过去教唱-知识点-演唱的教学模式。颇有提炼综合的意味。同时选取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易于亲近,如此举一反三,学生既不会感到枯燥也便于掌
11、握。在红蜻蜓渐强渐弱的教学中,方位远近与声音的关系早在科学课本中已有涉猎,但我完全不需要在课堂上将其点破,学生能自行联系。如此学科综合既强调了音乐的主体地位,不喧宾夺主,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满足了 2011 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打破学科本位,关注学科综合的要求。三、小结这是课堂优于微课的地方,即多了与学生的互动,音乐体验更加精细,富于成效。寻求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有成就感的音乐体验。那么面对更多拓展开来的音乐范畴中的聆听实践,他们也能从容应对。这不仅符合国考、省考等各级各类新型考试的抽测中,涉猎更加宽泛,掌握更加灵活的要求,也是培养核心素养人才的一种值得研究的方式。参考文献1干波.运用“微课”思维改进小学音乐课堂设计.中国音乐教育,2017(5).2同注 1。3姜萊.评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几种非理性倾向.中国音乐教育,2017(6).4曾丹奇.“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对小学音乐课堂拓展教学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17(5).作者简介:黄鸿(1987),女,福建厦门人,本科,翔安区后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