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187.59KB ,
资源ID:1084662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46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pdf

1、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摘要 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是产业融合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作为新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文化体育旅游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兼具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有着相似的产品特性、价值取向和受众对象。从西部超大城市成都探寻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城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要从规制创新、资源耦合、资产通用、市场共享入手,优化协同推进的制度安排,强化体育资源的文旅延伸,促进场馆设施的复合利用,注重重大活动的综合统筹,形成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体育赛事为助推、以旅游

2、市场为载体的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关键词文体旅产业融合机制模式城市路径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6623(2020)03-0093-08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统筹文化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进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体育、旅游具有强关联性和天然耦合性。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文体旅融合是产业融合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的深刻体现。推动文体旅产业融合既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3、的有效路径。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文化消费的新内涵。本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在探析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西部超大城市成都为样本,考察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城市实践,探讨现代城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一、当前文体旅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和机制模式文体旅产业融合是实践探索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其主要特征和机制模式值得重视。(一)文体旅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产业融合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高新技术推动下产生的产业经济现象,主要指数字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产业边界收缩或消失以及通过

4、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文体旅产业融合本质上是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共生、向高附加值演进的动态过程。从国内实践来看,当前文体旅产业融合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价值链重构活跃。其核心是产业链的交叉、渗透、重组,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育”两业融合和“文化+体育+旅游”三业融合的新型价值链,产生“1+12”和“1+1+13”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产业耦合联动加速。文体旅产业具有耦合关系,在三重维度上呈现耦合联动特征,即在时间上相伴而生,在空间上紧密相连,在速度上相互牵引。彼此相互协调的过程可以用耦合协调度来测度和评价,

5、耦合度越高,则文体旅资源相互利用效率越高,获得的溢出效应更多,较单一产业更具竞争优势;耦合度越低,则文体旅产业的离散性越明显,产业要素和结构缺乏密切关联,产业之间相互带动作用弱。融合困境亟待突破。文体旅产业还面临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协调性较差、管理能力薄弱、区域发展失衡、规制建设滞后困境,制约了产业融合的进程。(二)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机制模式1.融合机制:五大机制相互作用文化和旅游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有明确的边界,但又常常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没有文化内涵,体育和旅游无法获得高附加值和持续动力,没有体育、旅游的人气聚集,文化也很难融入实体经济。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发生,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文

6、体旅资源要素的时空耦合,二是融合后的业态能够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三是文体旅产业形成利益共同点和市场契合点,从各自独立发展走向协同发展。具体通过五大机制来实现:2.融合模式:四大模式各显其能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代表了技术和市场驱动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为追求复合经济效益而强化产业间的竞争协同。如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通过两个产业之间的互补和延伸,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产品形态文化旅游;体育和旅游业的融合是两个产业之间叠加重组,形成兼具体育和旅游特性的新型服务业。從融合内涵、核心资源和产品业态来看,文体旅产业融合主要有一体化发展、产业重组、产业延伸、产业渗透四种模式(表2)。城市

7、是经济活动与文化活动的中心,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城市居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文化消费进入数量扩张期、质量上升期和观念嬗变期。体育和旅游都具有精神文化属性,已然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内涵,迫切需要以文体旅产业融合扩大优质供给,满足大众消费的时代需求。二、文体旅产业融合现状(一)产业实力联动提升近年来,成都文化、体育、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实践创新活跃。形成了成都文旅集团、建川博物馆、武侯祠锦里等一批支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骨干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长,旅游市场持续旺盛,旅游演艺、电子竞技、山地运动、冰雪运动、体育休闲等融合性业态快

8、速发育,以特色街区、特色小镇、博物馆、产业聚集区等为支撑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体旅融合产品。文创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整体超过全市 GDP 平均增速,游戏、动漫、音乐等多个文创领域纳入国家布局,赛事体系基本形成、活力较强,旅游增长活力连续两年排名全球第二,文体旅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持续提升。(二)行业资源互动延伸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品质较高。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和赛事培育,文创、体育、旅游创新活跃,融合性 IP 资源逐渐丰富。从“文创+”IP 看,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特点的动漫游戏业在国内长期保持比较优势

9、,仅高新区网络游戏产业产值已突破百亿。以“王者荣耀”为首的现象级手游,吸引了顶级赛事和相关企业布局和落地成都,形成了从“玩游戏”到包括游戏研发、人才培训、赛事运营、转播直播以及与影视、综艺甚至旅游等泛文化共同融合的产业链条。从“体育+”IP 看,近年来成都聚集若干高级别品牌赛事,带动赛事旅游发展。这些赛事不仅有具备鲜明的“成都印记”的品牌赛事,也有独具成都城市特色的主题赛事,正在成为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如成都双遗马拉松,途经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产赛道,展示天府之国的厚重历史文脉,成为特色鲜明的体育旅游品牌。从“旅游+”IP 来看,成都通过培育场景性产品培育,带动农

10、商文体旅融合发展。按照“可阅读、可感知、可欣赏、可参与、可消费”的新理念,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培育了一批文体旅融合的场景性旅游产品。(三)产业布局相互衔接从产业布局来看,成都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空间上呈现交叉叠加的特征,为共享区域自然资源、遗产资源、文体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有形资源和区域品牌等无形资源创造了条件。成都通过规划建设的若干产业功能区,以产业生态圈为发展模式,以产业生态链为组织方式,有机整合文创产品、运动项目、文体设施、文创产业集聚区、景区景点等文体旅资源和产业要素,为文体旅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成都统筹布局了若干产业功能区,创造集生产、研发、

11、居住、消费、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从功能定位和要素匹配来看,其中以文体旅产业融合为发展方向的有 20 个产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达到 4187 平方公里,分布于 20 个区(市)县。其中,多个产业功能区地跨 2 个以上的区(市)县,有望突破金融资本、财政政策、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突破区划限制,有助于形成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精准匹配,增强文体旅融合的产业聚合力。(四)融合载体形态创新目前,成都已形成了文旅集团、建川博物馆、武侯祠锦里等一批支撑文体旅产业融合的骨干企业,旅游演艺、电子竞技、山地运动、冰雪运动、体育休闲等融合性业态快速发育。研究表明,文体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

12、资与文体旅产业融合度正相关。成都在城市核心区布局了成都博物馆新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美术馆、四川科技馆、四川大剧院、城市音乐厅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标志性文化空间,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以特色街区、特色镇村、博物馆、文创园区、文体场馆、田园综合体、景区景点、赛事活动、旅游线路等为支撑,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体旅融合载体,实现了产业融合载体的形态创新,文化、体育对旅游消费的带动作用突出,文体旅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文体旅产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文体旅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融合领域不宽广、合作机制不顺畅、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制约,核心资源的耦

13、合度和能级较低,产业融合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规制创新不足,协同治理有待深化1.顶层设计的机制路径有待深化。成都围绕“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专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文体旅产业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针对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机制和路径尚需深化。2.在操作层面缺乏规划协同引领。目前,尚未从“多规合一”的综合层面对文体旅产业融合统筹和引领,相关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的制定仍然局限在单一领域,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缺乏创新。相关方案和行动计划,分别从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业的角度,提出了文体

14、旅融合的要求,但资源如何耦合、要素如何聚集、市场如何培育、政策如何衔接等尚不明确。3.体制机制不适应融合需要。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既是市场驱动的结果,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引导作用的发挥需要治理体系的调适和均衡,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产业融合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行业间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行政区划的局限性,造成融合多在局部范围内发生,各部门产业融合的政策性文件存在方向上的差异,制度安排存在不一致。目前以协调机制为核心的耦合系统,还难以适应产业融合的市场需求。(二)资产通用性低,融合载体结构性短缺1.枢纽型文体场馆设施短缺。缺乏具有复合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枢纽型场馆设施,是制约成都文体旅产业

15、融合发展的突出短板。以体育场馆为例,全市现有体育场馆无论是数量还是功能,都无法满足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少能够举办大型综合性赛事、国际 A 级赛事以及功能复合、具有带动作用的高能级体育场馆,这也是成都至今无法承办综合性大型赛事的主要原因。2.场馆设施总量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全市现有文化体育场馆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足,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大中型场馆建设滞后。一方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馆资源使用率低下,维护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文化体育场馆设施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市民就近休闲健身的场馆设施需求,消费场景缺乏。从场馆设施的存量方面看,设施设备老化,功能不完善。3.文体旅设施缺乏统筹布局。文体场

16、馆设施布局分散,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不足,造成在城市空间和功能中出现“孤岛效应”,对文体旅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有限。特色街区、特色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中对文体旅产业融合的考虑不充分,场馆专业化功能与城市功能难以相互提升帶动。大型文体场馆的建设缺乏布局整合与功能复合,已经建成的一般文体场馆受场地结构和服务设施的限制,功能转型的弹性较小。(三)业态耦合不充分,产业融合效益不高1.文体旅业态“合”而不“融”。成都旅游景区景点数量较多,但文化、体育、旅游业态集聚属于浅层相加,消费潜力释放不足、水平偏低。从融合产品看,尤其是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街区业态,从“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向“商学养闲情奇”新要素转型还比

17、较缓慢,融合性业态发育不足,体育、旅游活动过程的文化体验性不强,游客文化参与性不够,特色街区、特色小镇等融合载体普遍存在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少、重游率低等问题,特别是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2.文体旅相互带动作用不均衡。总体上看,体育产业的规模偏小,对文化、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弱,旅游对文化、体育的带动作用不足。从产业贡献来看,20122016 年,文体旅产业增加值在全市 GDP 中的占比仅增长了 2.11 个百分点。从产业投资来看,文体旅融合明显拉动旅游产业投资,但旅游对体育、文化的拉动不足。3.文体旅产业融合水平不高。总体上看,成都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呈正耦合

18、,但融合协调度偏低,行业融合度参差不齐,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偏低,市场对体育资源的配置作用较弱,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中间投入率看,成都旅游业对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强,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对旅游业的依赖度较高,体育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影响不强。也就是说,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主动向旅游业融合较少,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弱,融合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呈上升态势,说明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步加强。从中间需求率看,成都旅游业对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需求率低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对旅游业的需求率,即旅游业对文化产业、体育

19、产业的依赖度较小。(四)综合性活动统筹不足,市场空间较为局限1.策划设计上缺乏统筹。大型文化活动,在策划设计上更多突出文化的主题、内容和项目,缺少对体育、旅游内容和产品的植入、整合、带动。成都双遗马拉松、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賽等赛事对旅游产生了一定带动作用,但由于大众赛事起步较晚,突出赛事体验、文化体验、旅游体验和情感体验,适合游客参与的产品设计较少,体育赛事对游客的吸聚作用较弱。2.组织实施上缺乏融合。文体旅活动在组织实施上缺乏联动协同机制,活动的开展仍主要依靠各部门单独推进,文化、体育、旅游的相互配合协同配合不够。政府主办的大型文体旅活动组织实施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对市场化运营机制的研究不

20、深,以文体旅融合促进重大活动可持续运营的模式创新不足。3.营销推广上缺乏整合。文化、体育、旅游部门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缺乏联合宣传推广的意识,宣传推广协同机制的创新不足。文化、体育、旅游的品牌宣传缺乏在核心定位上的融合,以内容融合为牵引对营销载体、营销渠道、营销手段的整合、策划不够,难以形成文体旅品牌营销合力。文体旅分别形成了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多元营销出口,缺乏整合营销的传播平台,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的辐射面较小、影响力较弱、综合效益不高。四、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文化、体育、旅游融合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演进的新模式、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因而推进其

21、融合既要在文体旅之间寻找共生要素、建立共生界面、形成共生关系,更要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多因素、多方面配合,最终实现产业融合目标。成都的实践表明,我国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如何实现从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可从规制创新、资源耦合、资产通用、市场共享四个方面入手,探寻促进我国文体旅产业融合的城市路径。(一)注重规制创新,优化融合制度安排政府规制指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或者通过某些具体的行动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调控。政府规制创新有利于形成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优势。产业融合涉及的不仅是单一产业

22、的发展问题,更需要文体旅行业壁垒的突破,要求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在管理上的协同。通过破除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构建适应产业融合需要的政策体系和规范标准,密切产业间技术、资本合作,增强产业准入的政策弹性,减少产业进入壁垒和利益竞争,降低市场交易的制度成本,在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上实现一体化。其一,优化顶层设计。尽快健全“多规合一”的工作机制,在规划层面明确文体旅产业融合的理念、目标、手段和效果。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同机制,重大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文体商旅的聚集效应,加强产业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互动协调。其二,优化融合机制。应树立全域旅游观念,建立文体旅融合管理机制,对文体旅融合规划、项目、政策进行统筹

23、,打破封闭的行业格局。加大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文体旅融合项目进行投资,鼓励企业研发文体旅融合产品,为文体旅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环境。其三,优化营商服务。当前,我国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正从起步期向加速期迈进,必须完善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有利于文体旅产业融合的营商环境。重点提升产业配套设施品质,完善文体场馆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个性化氛围,提升服务水平与行政效率,建立良好的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二)注重资源耦合,强化体育 IP 延伸在产业融合领域,资源耦合即两个及以上行业资源在属性和功能上相互关联,促进行业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24、从城市实践来看,体育资源的内聚性较高,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度较低,需要强化体育资源的多场域耦合,形成文体旅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共生模式,获得资源重新配置效率。一是以赛事培育为核心,发展体育旅游。把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作为推动文体旅融合的突破口,建设符合综合性体育赛事、单项高等级赛事需要的大型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设施,完善旅游接待设施,以体育赛事快速吸聚大量游客。同时,考虑到顶级赛事培育周期长、资源耗费较大、可替代性较低、短期内难有大规模增量的特点,构建以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赛事和地方特色赛事为支撑的赛事品牌体系,以竞赛表演为牵引,实现文体旅在客源市场的融合。二是提升体育场馆旅游功能。

25、体育场馆包括供游客观赏体育赛事的室内、室外体育场所,以及室外天然体育场地。将体育场馆运营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完善博物馆、剧场等文化服务功能,发展体育场馆遗产游览,打造体育主题的旅游演艺剧目,使之成为集运动健身、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休闲旅游中心,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的旅游价值。三是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以大众赛事为核心,依托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适合旅游者参与、带有节庆娱乐性质的多层次产品,如马拉松、趣味跑、定向越野、登山、铁三等,突出赛事体验、文化体验、旅游体验和情感体验,让体育与文化、旅游在特色内容上深度融合,提升体育赛事对游客的吸聚作用。(三)注重资产通用,复合场馆设施功能对于文体旅产

26、业融合,资产通用强调打破城市文体场馆资产的行业专用局限,使文体场馆从单一行业的特定用途向文体旅多功能配置升级,成为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载体。一是加快场馆设施优化升级,实现场馆设施功能的复合。在大型文体场馆的规划建设中,应充分预留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和停车转换空间,推动文化和体育场馆从单一的服务场所向文商旅体综合体转变,充分考虑功能复合,实现体育赛事、文化演艺、全民健身、教育培训、专业训练和旅游购物等功能集成,满足不同层次目标群体的需求。二是创新公共文体场馆运营模式。在确保场馆公益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文体场馆的社会化、市场化共享运营,营造新经济应用场景。推广“建设+运营”的模式,

27、采取政府与场馆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提升场馆设施利用效率和服务能力。三是创新场馆设施的统筹利用。对城市文体场馆设施进行摸底调查,推动具备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存量文体场馆设施升级改造、面向公众错时有条件开放。规范学校文体场馆设施的新建和开放,推动其地下空间实现综合利用,提升学校场馆设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注重市场共享,强化重大活动统筹市场共享是基于文体旅消费的关联性和资源产品的差异性、互补性,通过重大活动事件的统筹,形成市场的快速扩展,使文体旅产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收益。第一,突出活动整體性和协同性。建立多方协同配合的重大活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重大活动的人气聚集作用,在大型体育赛事、文化节会

28、、旅游活动策划时要有文体旅配套活动,丰富文化展示和体育旅游活动,延长游客在城市的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在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实现重大活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统筹文体旅重大活动策划。突出整体性和协同性,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文体旅整体市场调查,找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拓展叠加性的文体旅客源市场。深入挖掘城市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系统开展品牌传播策略与传播系统设计,加强文化、体育、旅游品牌的整合、策划、培育和宣传,提升城市文体旅品牌的综合影响力。第三,统筹文体旅重大活动推广。加强营销策划创新,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构建强大的媒体营销矩阵平台,宣传报道各类体育赛事、全民健身以

29、及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机构,加强与境外媒体合作,借助其平台开展海外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密切与周边区域文体旅合作,着力拓展国内文体旅产业的消费市场。参考文献1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8(2):99-103.2 侯兵,周晓倩.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11):211-217.3 臧彤,王海坤.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12):82-85.4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5 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187-192.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