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为“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地区建有大型水库。关于水库建成后对水循环的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库区下渗加强,周边地下水位上升B库区水汽蒸发量增加,周边空气湿度增加C库区受热力环流影响,冬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D库区下游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2在F处建有一个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看,其作用类似于()A海陆间大循环 B跨流域调水C水库 D地下水补给湖水(2019黑龙江鹤岗质检)读“某城市透水性人行道示意图”,完成34题。3城市建设采用“透水性人行道”后()A水汽蒸发减少 B地表水下渗增加C地表径流增加 D大气降水减少4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
2、影响主要有()A缓解城市热岛效应B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C根治城市内涝问题D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问题下图为“北京市为利用雨水而设计的生态房屋示意图”,收集到的雨水可用作非饮用水。读图回答56题。5图中所示的雨水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A地下径流 B地表径流C蒸发 D水汽输送6该类房屋的雨水处理方式,最突出的效益是()A补充城市地下水 B减缓城市内涝C缓解城市缺水 D提升居住环境质量(2019湖北省仙桃阶段测试)环太平洋军演是美海军倡议发起的多国海上联合军演。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于6月15日起航赴夏威夷参加“环太平洋2018”军演。下图为“太平洋沿30纬线的表层水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
3、成下题。7对于水循环来说,水汽贡献率最大的海域是()Aa Bb Cc Dd8(2019咸阳中学月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材料二咸海在1960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万平方千米,总水量约1 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时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2014年9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材料三棉花生长期需水量以450 mm620 mm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长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
4、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1)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2)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3)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答案精析1C2.A第1题,由于水陆的热力差异,在较大的库区也会形成类似于海陆风的“湖陆风”。白天风从水库吹向岸边,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水面。在水库的下风方向,由于水面吹来的丰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不会使冬季降水减少。第2题,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相当于海水蒸发经过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降水(淡水),与海陆间大循环相当,A对;B、C、
5、D都是将淡水从一个地区调到另一地区,与海水淡化不同,B、C、D错。3B4.A第3题,可增加下渗,由于土壤水分增多,蒸发也增加,降水也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第4题,可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小城市气温日较差,不会根治城市内涝和地下水水位下降问题。5B6.C第5题,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将雨水汇集到蓄水池,直接影响了地表径流。第6题,通过收集雨水作为非饮用水,在蓄水池中储存,可以增加城市可利用水量,缓解城市缺水问题。7B水汽贡献率最大即蒸发量最大。b位于副热带太平洋西侧,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蒸发量大;a距离陆地较近,受陆地影响大,水汽蒸发量较小;c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汽蒸发量小;
6、d处位于副热带太平洋东侧,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蒸发量小,故选B。8(1)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2)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小,入湖水量少。(3)赞同。地下水(较河流水)丰富;地下水开采技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答出3点即可)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答出3点即可)解析第(1)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河上游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有地下水补给。第(2)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