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刘娅摘 要: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开始全面重视英语教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处于英语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英语教学,可以实现整体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更好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综合认知程度。笔者在本文中,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分析入手,结合愉快学习环境的构建,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学的针对性方法,通过这些针对性方法的应用,实现初中英语综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分析研究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任何学生来说,学习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兴趣。因此在进行日常英语教学的时候,通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真实学习动力入手,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满足学生的自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结合学生自身的爱好,做出课堂教学的合理调整,引发与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另外还需要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学习。通过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获得学习的快乐,保障学生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其本身较为枯燥,而且整体上并没有任何的愉悦感。作为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
3、通过知识的记忆和愉快的学习环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有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渐获得良好的兴趣,因此自身的学习成绩逐步提升。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逐步丧失学习兴趣,自身的学习动力不断下降,这使得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前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开始前有一个缓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三、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策略1.分组训练。分组训练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缓解课堂的紧绷气氛,让以往繁重的学习任务逐步减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进行分组训练开始的时候,需要两人一组,学生可以按照自我的想法进行自主的选择,但是每周需要更换一次分组对象。这主要为了减少学生在分组中出现相
4、互排斥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每周进行一次分组对象的更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减少冷落学生的出现,让学生通过不同学习对象的更换,提升对不同英语口音的认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2.紧抓语法教学。对于初中英语课程来说,其本身的语法知识较为分散,很多学生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在日常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语法课程的全面开展,结合实际的学习情况,做出语法学习的全面调整。从根本上来说,语法是对英语学习的针对性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语法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所学句子各方面的组成特点,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3.加强口语训练。口语训练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
5、力的关键,在进行日常口语训练开展的时候,更多的是让学生每天进行诵读。但是这样的口语训练模式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口语训练。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羞于启齿,因此口语能力更加不理想。通过口语强化训练,可以实现学生自我发声能力的提升,积极的纠正发声中的错误,更多的进行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情感,让自身可以更加主动的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4.组织英语能力竞赛。对于不同的学校来说,日常需要合理的开展英语能力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问题的发现,实现自我学习动力的激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身的思维开放度比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多种英语能力竞赛的开展
6、,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全面参与度。能力竞赛的方式需要多种多样,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四、结束语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从分组训练教学方法入手,提升学生英语知识学习的针对性,逐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结合语法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法水平,做好后续口语的训练,保障学生有良好的口语能力。最近几年,通过合理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好奇心,保障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综合性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在不断的英语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参考文献:1柯寒梅.基于分层理念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0(01)2程秀芝.刍议新时期“以学生为本”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3陈粉玲.中职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03)4李文俊.基于师生协同发展的英语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2020(03)5崔卉.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07)6赵聪娥.探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