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 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837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都维也纳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联系上文理解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3.情感与态度:享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激发学生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学难点:学习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搜集维也纳的相关资料,尤其这个城市与音乐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维也纳。2.教师搜集整理维也纳具有音乐特色的城市风貌图片、欧洲古典音乐大师图片及其代表作品。设计制作课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课文,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3.享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浓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激发学生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学难点:学习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咱们初读了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学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回顾,师板书)维也纳著名音乐之都维也纳真的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吗?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说明理由的?(生回顾师板书)古典音乐的摇篮音乐装饰的城市每天离不开音乐歌剧院、音乐厅多本文作者

3、采用什么写作方法?板书:先总后分二、读2-7自然段,具体了解维也纳为何被称为“音乐之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一)认真读具体介绍维也纳的四个方面,看看哪个方面最能说明维也纳是著名音乐之都。自读要求:1每个方面各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个方面?2哪些词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学生读书(二)交流汇报作者哪一个方面的介绍最能说明维也纳是著名音乐之都。请你把这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介绍。抓住第一个学生的介绍,指导学生精读某一段,通过读、议、课件辅助来赏析句段内容,领悟各自然段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其他几个方面由学生自由汇报。老师点拨难点。(三)小结:今天我们见识了音乐之都维也纳,

4、感受到维也纳是( )的音乐之都。我们还了解了作者( )的写作方法。三、拓展训练(一)用先总后分的方法说一段话: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

5、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二)选择一个总起句写一段话:我们的教室真干净!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我们的学校真美丽。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四、课外作业:同步练习册 第16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