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281.50KB ,
资源ID:108338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33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历史人教通史导练大一轮复习精练: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解析:B根据材料“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得出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故选B项;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关系削弱,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现象助推了土地的私有,而非遏制土地兼并,排

2、除D项。2.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解析:C由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尹铎“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等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项。3.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

3、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解析:A据材料可知,阻碍光武帝度田的主要是“近臣”“近亲”等地方豪强势力,这说明该举措触犯了其利益,故A项正确。光武帝“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目的在于加强中央经济力量,故B项错误。均田制自北魏开始实行,光武帝生活在东汉时期,在此之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意在削弱田庄势力,故D项错误。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年收入

4、年支出粮食副业纺织生活生产租税其他120石无统计10匹布口粮80石食盐1.8石衣着5匹留种6石饲料10石农具7石田租4石赋敛11石祭祀、交往等6石7 200钱4 000钱7 700钱1 380钱946钱360钱总收入:11 200钱总支出:10 386钱A.自耕农生产技术较为落后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解析:B由材料中总收入与总支出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仅维持在自足的水平线上,积累有限,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5.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

5、见下图。据下图可知,当时()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政治中心发生转移解析:A观察图片可知,新开的6个漕渠中只有2个位于黄河流域,其余4个均位于长江下游,漕渠是用于漕运的河道,说明该区域对于漕运的需求较大,结合所学可以判断该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比较大,所以正确答案为A。新开凿的漕渠并不能代表交通设施这个大系统的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与经济区域化相关的信息,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并未发生转移,故排除D项。6.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B.地区间

6、经济差距拉大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解析:A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可知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竞争,排除D项。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庄园手工业逐渐能

7、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解析:B据题干可知,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等方式的存在与发展,其作用首先是满足家庭和庄园自身的需要,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其次,古代家庭手工业和庄园手工业的存在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手

8、工业的新发展,其剩余产品,会走向市场,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如图为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解析:A由材料“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中可以分析出,该文物是长沙生产的,出口西亚地区的手工业产品,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交通路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的发展状况,B项排除;从材料“张氏家族作坊”中可以看出,材料

9、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瓷器业的进步,没有体现出书法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项排除。9.元朝实行匠籍制度(匠户沦为国家奴隶),明政府规定“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表明当时工匠()A.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B.摆脱了官府对其人身控制C.封建义务由力役变银差D.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解析:C材料说明明朝工匠若不愿服役的可纳银代役,但“不愿者,仍旧当班”,说明当时工匠并没有从封建徭役中得以解放,故A、B项错误;元朝实行匠籍制度,明政府可纳银代役,说明工匠服役由力役向银差转化,故C项正确;明政府纳银

10、代役的措施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潮流,但材料是问出银代役政策下工匠的变化,答非所问,故D项错误。10.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至道光七年(1827)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B题干中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九十多年没有什么变化,其根源在于处于农耕时代的中国生产方式未有质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滞,故选B项。11.唐宋时期的庄园具有

11、“藏富于民”“为国守财”“为国养民”的特点,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这说明当时的庄园()A.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一定程度上代行乡村治理职能C.实行类似西周的宗法制度D.推动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B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干中“与乡村社会的宗族组织融合,庄园经济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相符,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商品经济发展从材料中得不出。12.汉代长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21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在西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出土了大量的陶俑

12、。这说明汉代长安城()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解析:C题干反映了汉代长安西市有大量陶窑、冶铁铸币遗址,说明其手工业生产有相当规模,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西市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西市是长安城的交易场所,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排除B项;题干发现的遗址只能说明西市有大量手工业作坊,无法反映西汉政府对西市的时间管理,排除D项。13.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

13、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解析:C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在轮台、渠犁一带有屯田兵卒数百人,设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反映了汉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故C项正确。A、B、D三项中“张骞”“严格限制”“交流频繁”均与材料不符。14.隋唐以前,政府规定,“兄弟均分”和“子承父分”是标准的财产继承原则,唐中期以后,在室女、出嫁女、归宗女对户绝财产已有一定的继承权,且在无宗室继承人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这种变化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的根深蒂固B.商品经济冲击家庭伦理C.

14、国家对财产私有权的保护D.均田制度已经难以为继解析:C“遗嘱继承人已具有高于其他继承人的资格”,说明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支配的权力,没有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唐中期以后关于财产继承权的变化,反映了财产所有者对自己私有财产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即国家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故C项正确;均田制度难以为继是由于唐中后期人口的增加及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故D项错误。15.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

15、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B据材料可知,茶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唐代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需求加大,种植规模扩大,并成为国家税收的一部分,这说明茶叶作为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消费观念”“农民主要财源”“南北经济交流”,故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16.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解析:C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政策的关系。宋代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

16、的限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冲击了传统宗法社会,故C项正确。宋代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客观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对人口迁移管控是维护统治的需要,“逐步放开”不是鼓励,B项说法错误。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是不利的,故D项错误。17.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两宋造纸业的

17、发达,材料“凤翔府(今属陕西)温州府(今属浙江)”,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A项错误;“直接纳纸代赋”说明实物税仍存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工商业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造纸业的发达,甚至出现了“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等现象,这体现了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故D项正确。18.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其中图中一角所绘展现了当时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解析:C据材料清明上河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

18、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北宋城市军事职能在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选C项。19.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解析:D材料中“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说明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故D项正确;在宋代,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影响到了社会生活,但理学在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

19、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的婚姻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是举例说明,并非说明这种社会现象是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所致,故C项错误。20.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其内容多劝诫乡绅“不搀搭低银”、商贾“当银钱足其等色”及大众“不行使低假银”等。这些善书的流行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生产不受重视B.白银大量外流C.传统义利观受到冲击D.市民阶层兴起解析:C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在江南地区流行的善书主要是劝诫人们诚信、不弄虚作假,即倡导重义轻利,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存在违背重义轻利传统义利观的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市民”的内容,故A、B、D三项与材料不符。21.宋代

20、时“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到明代,仅盐商子弟考取进士者就有180余人,成为举人者有340余人。这一现象说明()A.四民等级观念在宋代以后趋于消失B.抑商政策在宋明时期出现一定松动C.“贱商令”抑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古代在科举领域不存在抑商的现象解析:B等级观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趋于消失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工商业阶层在宋代、明代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这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B项正确;题中提到的是对商人地位贬低的松动,实际上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存在抑商现象,故D项错误。22.明

21、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租佃关系日渐发展,故选D项;据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仍然采用封建土地生产方式进行租佃式经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清时期的租佃关系,不能体现城镇化进程及城乡差别,排除B、C两项。23.清初,朝廷禁止对商人额外征税,取消了机户织机“不得逾百张”的规定,允许民众自由开采井盐,准许商民自行开采云南铜、铅、

22、锡、银、铁矿,对于上税多的矿商还赏以顶带。这些举措()A.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B.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D.刺激了近代工业产生解析:A材料信息表明,清初实行的是比较宽松的工商业政策,这些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其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近代工业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4.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

23、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解析:C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选C项;“秋成之后”即农作完成之后,不能说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且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之后,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排除A项;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排除D项。25.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

24、易。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C明初海禁对民间出洋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严加禁阻,而此次政策调整,允许商民出洋贸易和外商入华经营,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正是这一时期,世界贸易活跃,新航路开辟,中国的这一政策客观上顺应了这一趋势,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的两种贸易模式只是短暂地开放,A项不符合史实;对外贸易并没有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也没有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B、D两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13分,29题12分,共50分)26.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

25、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地节三年假田与贫民,贷种、食汉书宣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初元元年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汉书元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石,并备仓米4万石

26、粮米康熙三十七年江南寿州凤阳等十二州县水灾免额赋,发常平仓谷谷康熙四十二年山东济南等水灾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钱、粮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整理材料二对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

27、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只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见得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4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并说明国家农贷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状态的原因。(6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2分)解析:“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本题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困境和地位。第(1)问,从西汉国家农贷的类别可知“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从清朝赈贷物可知“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从清朝赈贷的“事由”可

28、知“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第(2)问,“目的”既有经济目的,也有政治目的,需要多角度分析;“原因”实际上是要说明小农贫困的原因,答案的方向是对小农不利的因素。第(3)问,可以从豪强、国家、农民角度归纳。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 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4分)(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原因: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6分)(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

29、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2分)新知生成 古代的社会救助我国古代社会救助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的积极介入。对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实行普遍的社会救助,是我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实施的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称雄争霸,各国为了安定人心,也部分实施了社会救助;到秦汉时期,政府的救助行为逐渐制度化。汉代专门为穷人设立了收容机构,并且制定了法律制度。唐宋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更加完善,这一时期慈善机构更加多样化,救助内容更加广泛,唐玄宗在位时设置了收容和救助贫病孤疾者的专门机构。元明清时期,政府设立养济院,以救助特殊的社

30、会人群。另外还设有安乐堂、栖留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清朝时期这些救助机构的设置更加普遍化、规范化。27.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

31、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

3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7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6分)答案:(1)特征:出海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3分)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出海贸易;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4分)(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6分)28.中国古代是以农为本的国家,然而自宋代开始,农业中出现了“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的现象。阅

33、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宋王柏鲁斋集材料三一般说来,兼业的农户能比纯农业户向市场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商品,也能比纯农业户更多地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大量兼业的农民还成为工商业经营的主体队伍中的成员。但任何

34、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农民兼业从一开始就是与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小农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减少了对纺织品、农具等一般手工业品的市场需求,而且生产出大量同类手工业品,对专业化生产构成了顽强的抵制。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据材料一,归纳晁错认为农民“勤苦如此”的原因是什么。政府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的对策是什么?(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出现了何种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负贩佣工”可以谋“朝夕之赢”的有利条件是什么?(5分)(3)材料三中的“两面性”含义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农民兼业的现象?(4分)答案:(1)原因:生产艰辛,赋

35、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债务盘剥。(2分)对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农抑商)。(2分)(2)现象:农民兼业(农民利用农闲经营农业之外的产业)。(2分)有利条件: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理;农民经营观念的转变。(3分)(3)含义:一方面,可以增加商品流通,扩大消费,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不利于专业化生产。(2分)看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旧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不能促进社会变革与转型。(2分)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

36、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

37、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弗兰克白银资本(1

38、)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从传统礼制、社会阶层变化、消费观方面归纳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二中政府对外政策变化及影响、“重本抑末”政策带来的问题、财政税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4分)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4分)(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4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