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教材分析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
2、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
3、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元的文章。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能初步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引领孩子走进这个故事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好,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难点是引导学生
4、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我主要采用心理补白的方式,想象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心理活动,进而感受语言的精妙。二、教学目标组元训练点: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学目标:1、能初步感知文言文。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3、能借助注释、插图,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4、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读
5、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课前热身: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一个游戏,叫“名句对对碰”,我说上句,你们来接下句:师:言必信非淡泊非宁静书犹药也老吾老幼吾幼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简介文言文。1导入揭题,解题。师: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语言都叫文言,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叫文言文,这节课,老师合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齐读课题杨氏之子2、理解题目: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姓杨人家的儿子。)师:这个“子”在文章中可以当“儿子”讲,在古代,“子“指儿女,不仅可以当儿子,还可以当女儿。老师是
6、姓徐人家的女儿,你们称呼我徐氏之子,也可以说是徐氏之女,你能不能介绍自己啊?指名说。二、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师:嗯,孺子可教也。课前布置了预习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 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师:你发现有个字和咱们平时用的不一样了吗?(“惠”和“慧”, 古时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都当聪明讲,而现在的意思多了,像仁爱、智慧、善良都可以。但在听写本课生字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还要尊重原文)还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咱们现在的意思表达也不一样了,本文中的“家禽”不是指现在的鸡鸭鹅,而是家里的鸟。)2、朗读课文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课文读的怎样了。(课件出示课文)谁先来试试?(1)指名读。师评
7、价时强调多音字“为 应”的读音。(2)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听老师读一遍,大家注意下老师的停顿。(师配音范读)(3)(出示画了停顿的课文)看着停顿,大家一起读读。三、精读课文,品味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的这么流利了,相信课文的意思也能理解的差不多了,下面对照注释,先自己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交流一下。(出示自学要求)1、学生按要求自学。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句子意思。重点体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2)演一演:为了便与同学们体会,咱们找两组同学演一演,好不好?4、评议小组的表演。四、
8、体会巧妙理解杨氏子的回答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哪一句更好?)(同桌练读这两个句子) (理解:未闻,夫子)(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读看: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想一想:杨氏
9、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师:杨氏之子既机智的回答了孔君平的话,有不失对长辈的敬重。谁来出这种语气?指名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姓梅,姓柳呢?你会说一句吗?四、说话练习: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10、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五、熟读成诵1、古文在以前是没有标点的,排版和现在还不太一样,从哪边读?(课件出示与现在排版不同的古文),谁来尝试一下?2、让我们穿越到古代,打开最原版的世说新语,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一起来配乐朗读杨氏之子。3、背诵课文:看来我们也都是聪明的孩子,那让我们比比谁更聪明,给你2分钟的时间,看谁能把课文背过。3、学生试背。六、拓展阅读过渡: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除了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了另一个的孩子的聪明机智。大家自由读读看。1、出示课件:徐孺子 ,读一读,填一填。(如果有时间可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七:作业:好书推荐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出示推荐阅读。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