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相和教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
2、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
3、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4.整
4、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教学难点: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家司马迁,他写了一部伟大作品史记,今天就学习这不著作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2.解题“将”指_“相”指_“和”的意思是_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3了 解 背 景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
5、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二、走进课文 1、这个故事发生在 _ 时候,主要讲 _、_、_三个故事. 2、我会读赵国 召集 允诺 胆怯 廉颇 拒绝 鼓瑟 击缶 诸位 蔺相如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理直气壮(学生开火车读,男女生读,齐读)3、合作探究(学生交流,解读,老师点拨)蔺相如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下来,联系上下文,你感受到了蔺相如怎样的精神品质?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说说蔺相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秦国的?他是怎样一步步与秦王展开斗争的,结果怎样?
6、第六自然段: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王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第八自然段: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学生齐读,老师点拨第九自然段: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
7、讲信用的!”小结: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读课文11-15自然段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说说从前面两个小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读课文16-18自然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8、!A、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B、蔺相如真的仅仅靠一张嘴吗? 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C、他们见面各自说了什么,想象一下,进行表演。廉颇忽然醒悟了, 来到相府门前4回归全文,总结提高5思考:“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6总结“将相和”的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四、拓展,感悟写法: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五、练习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六、课后作业(1)、复述三个故事。 (2)联系生活,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