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晋江养正中学高一上第二阶段测试历史试卷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20课;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2题,每题1.5分)1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已经有很多典型的农耕聚落,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材料反映( )A.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B. 我国是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C. 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 D. 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是真实的2. “君王自命天子,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2、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4.东汉光武帝任命一些宦官担任中常侍、黄门侍郎等官职,传达皇帝的诏旨,批阅尚书进呈的公文。汉和帝为感谢宦官郑众帮助他剪除外戚窦氏势力而封他为侯,让他参与朝政。由此可见,汉代出现宦官专政的深层原因在于( )A.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B. 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C. 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D. 避免外戚垄断尚书
3、台5.战国中后期,秦国都城规划以宫殿为中心,一改春秋以来其遵循周礼中以宗庙为中心的都城布局,从而与东方六国都城壁垒森严的格局形成了对比。这表明( )A.宗法制在战国的延续发展 B.井田制瓦解导致分封制崩溃C.秦国君权独尊的局面形成 D.东方六国仍遵行西周的礼制6.784年,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宣布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这主要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制度弊端突显 B. 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C. 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 D. 唐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7.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
4、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士族小姓寒族人数总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进士58971.010913.113215.9830明经8163.31814.02922.7128制举8865.7107.43626.9134A. 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 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 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 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8. 2020年初,在一批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包装上写着两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引发中日两国网民围观。这两句偈语体现了( )A.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传统文化 B. 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C.
5、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影响深远 D. 灾难改变中日外交走向9.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公卷通榜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这一做法(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反映了社会舆论决定考官选择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10.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其中皇帝的专用文种有由皇帝亲自处理的,如册封之制书;有奏请皇帝批准后由宰相处理的,如敕旨;也有由宰相独立处理的,如堂帖;还有由翰林院处理的,如批答。这体现了唐代( )A. 中枢决策机构行政效率较高 B. 国家政务分工明确
6、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缓和 D. 文官集团权力上升11.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B.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 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12.中国古代王朝中,有位地方最高长官曾经提到:“本地官员由我自行任免,本地税收不上交中央,本地武装不受中央节制,我的职位可以传子或部将。”下列哪一史实发生在此位官员所处的王朝( )A. 吴王刘濞参与七国之乱 B. 首现皇帝亲自主持考试C. 沈括被任命为延州知州
7、D.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13.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14.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8、15.北宋宋刑统规定,除极少特殊情况外,凡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南宋时期,因南方气候与北方不同,对起诉时间又做了相应调整,缩短了受理时间。这些规定( )A. 有效地防止了案件积压 B. 体现了儒学息讼贱讼理念C. 意在维护农业生产稳定 D.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16.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 践行知行合一主张 B. 坚持个人独特的求理方式C. 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求理 D. 对儒学认识存在
9、僵化趋向17.宋代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相扑运动的专业组织,并有了专门的表演班子和演出场地,女子表演相扑是瓦舍中很常见的娱乐项目。这一现象反映了( )A.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 社会经济的发展C. 宋人健康意识提高 D. 女子地位的提高18.当蒙古贵族提出南人不可用时,忽必烈大怒道:“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这说明( )A. 忽必烈大力任用汉人推行汉法 B. 汉人可以平等参与蒙古政权C. 元朝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 D. “汉法”、“旧俗”之争实质为利益之争19.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位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
10、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2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21.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 B宦官专政 C中央集权 D君主专制22.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1、”这样说是因为军机处( )A是清朝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B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C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D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23.国家邮政局曾发行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三枚: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其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 )A历史悠久 B和平交往 C航海创举 D技术先进24.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25.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
12、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26.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A民族矛盾尖锐 B皇权高度膨胀 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27.南京
13、条约中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一规定( )A反映了英国打开市场的需要 B导致中国失去了海关的控制权C便利了列强对华的鸦片贸易 D表现了英国努力争取平等权益28.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 )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 D民族工业走出困境29.1894年7月21日,申报报道,“日本最尔岛国乃敢屯兵朝鲜,藐视中国,中国若再隐忍
14、偷安东方大局将有不堪”,因此“今倭寇之犯,恰似天之大声疾呼,实乃中国绝大转移之机”。这种观点( )A体现了积极务实应对战争的心态 B分析了赢得战争胜利的策略C希望以战争为契机实现民族崛起 D揭示了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30.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绝对不能回避“当事人”康有为的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可以说,这些史料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遗憾的是,经学者研究发现,康、梁人均在以上史料中有作伪的痕迹,和史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材料”是事发时留下的材料 B“原始材料”不能接近历史的真实C历史研究只能借用“原始材料” D“非原始材料”更有利用价值
15、31.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做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32.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是因为这次革命A建立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B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3题,共52分)3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加强,中央机构有所变化。阅读
16、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明代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时间及其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14分)(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2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17、,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
18、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并简述宋明理学的影响。(8分)(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文化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文化主张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刊印发行,书名中的“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
19、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四洲志。在百卷本的海国图志中,作者由原来对西方“坚船利炮”等奇技的惊叹,发展到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介绍。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 摘编自罗炳良主编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以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中关于海国图志的相关内容和评述,撰写一个简要书评。(要求
20、:标题自拟,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高一上第二阶段测试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材料“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体现的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较早,距2020年到前3500年有5000多年的历史,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A选项排除;世袭制的确立是在夏朝,C选项排除;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有待考古证实,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2【答案】B3【答案】A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材料“汉和帝为感谢宦官郑众帮助他剪除外戚窦氏势力而封他为侯,让他参与朝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主
21、专制的强化,君主权力缺乏制约导致的,A选项符合题意;宦官专政不一定会提高行政效率,B选项排除;宦官的权力来源皇帝的信任,与弥补君主才干不足无关,C选项排除;东汉时期政治一大特色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5【答案】C6【答案】D【解析】据材料 “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等可知,材料是体现“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削藩”加强中央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没有反映君主专制弊端, A错误;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安史之乱的发生已经说明中央集
22、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C说法错误。7【答案】B【解析】表格中无论是进士科、明经科还是制举考试,小姓、寒族人员都可以参加,这说明当时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故B项正确;尽管表格中士族阶层中举的人数最多,但不能说明拥有科举特权,故A项错误;C项错在“决定”,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素养,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偈语是佛经中的唱词,是佛法之本,中日两国网民围观此偈语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故选B;A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此偈语不是鉴真大师所做,和鉴真大师无关,排除C;中日外交走向没有因为灾难而发生波动变化,排除D。故选B。9【答案】D【解析】材料内容可知公卷通榜制具有较强的主观
23、性,给一些人提供作弊机会,可能使科举制公平性受到质疑,故选D;唐朝实行科举制,A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B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无法体现,排除。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答案】A【解析】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对各种正式公文有了明确分类和处理规范,可知唐代中央决策机构处理公文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A选项正确。材料无关国家“政务”分工,也没有相关“皇权”和“相权”争夺矛盾的信息,更不是“文官权利地位”的上升,BCD三个选项错误。11【答案】A【解析】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内迁过程中,
24、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融合,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才会在后世被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也体现出了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上的认同,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开发,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几个民族,不能说是各民族,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从题目材料“自行任免”、“不上交中央”、“不受中央节制”、“传子或部将”可知,这种情况发生在唐朝,即唐朝的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故B正确;A是汉代;C是宋代;D是元代。13【答案】A【解析】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
25、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正确;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错误;理学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错误;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错误。故选A。14【答案】D【解析】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去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题意中的中国古代扶贫工作并没有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排除B;题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排除C;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D正确。15【答案】C【解析】两宋时期对有可能影响
26、农业生产的诉讼进行受理,但进行了较严格的时间限制,且尽可能选择冬季,以避开农忙时间,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伯仁从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到以梅花联想儒家教化体现了程朱理学求理做人的方法“格物致知”,C项正确;材料无关宋伯仁的做人和所知的一致,不是其独创的方式,也不是儒学教条化和对知识分子的束缚,ABD三项错误。17【答案】B【解析】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相扑运动因此快速盛行,B项符合题意;宋代相扑运动不是中外交流的结果,A项不符合题意;相扑运动的盛行是由经济的发展带动健康意识的提高,而非因健康意识提高产生相扑
27、运动,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并不能反映宋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8【答案】D19【答案】D20【答案】B【解析】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的发展,故明朝时期,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答案选B。21【答案】D【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身兼宰相之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于政事,皇帝的“披红”由司礼监代理,司礼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因此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皇权缺少制约,使得相权转
28、移到皇帝手中,后来又转移到太监手中,D项正确;政治腐败是表现,不是根源,A项错误;宦官专政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皇权专制导致,B项错误;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C项错误。22【答案】B【解析】军机处不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故A项排除;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及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上传下达,在皇帝面前,军机处实际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一个机构而已,既不能大权独揽,也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明代以前丞相那样的大权,故B项正确,D项排除;“始终”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23【答案】C【解析】从材料“郑和像、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中可以分析出,发行邮票意在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创举,故C项正确
29、;三枚邮票中没有体现出历史悠久、和平交往和技术先进,故A、B、D三项排除。24【答案】B【解析】“一条鞭法”把徭役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均表明当时的政府放松了对民众的人身控制,有利于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故答案为B项。这种赋税改革对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影响,也没有加重农民负担,排除A、C两项;这种改革没有推动经济政策的改变,排除D项。25【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对外贸易中,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优势,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状况,故A
30、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官方贸易占据主导地位,排除。26【答案】C【解析】选C。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为了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起来。所以答案选C。27【答案】A【解析】据材料所述,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无论与什么商人贸易,都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相关费用方面的则例,英国商人根据则例交纳相关费用。以上内容都是以英国商人为主体,可以得出南京条约这一规定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主张,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的需要,故A项正确;“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按例交纳”反映了中国针
31、对英国而制定了关税税则,不能说明失去关税自主权和控制权,B项错误;英国并不是主要为了鸦片贸易,而是为了销售工业品,故C项错误;该条约的内容规定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故D项错误。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江南机器制造局的经营体制。江南船坞实行商务化经营后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说明洋务企业并非缺乏竞争实力,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反映洋务运动收效的问题,故排除B项;由江南机器制造局长期面临经费困难到江南船坞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体制的问题,故选C项;江南制造局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排除D项。2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屯兵朝鲜挑战中国传统朝贡体制,
32、加之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战争连连战败,时人认为这是打败弱小日本重拾民族自信的契机,故主张出兵朝鲜,彰显国威,故C项正确。A项,甲午战前清政府并未认真备战,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战争策略的制定,故排除;D项,甲午战败根源在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及落后的封建制度,故排除。30【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戊戌奏稿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戊戌政变记是研究戊戌变法的“原始材料”,是变法“当事人”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事发时留下的手稿资料。故答案为A项。B项,题干表明“原始材料”在使用时需考订内容真伪,该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题干强调历史研究不能回避“原始材料”,并非只能使用,该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史料价值在
33、于其真实性、有效性,并非在于“原始”与“非原始”区别,排除。31.【答案】C【解析】材料中“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体现了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义和团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并没有起到促进历史转折作用,排除B项;材料不是从义和团运动性质角度阐述,故D项错误。32. 【答案】B33(20分)【答案】(1)时间:明太祖时期。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2)时间:清朝雍正时。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
34、巩固。不同意,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3)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解析】第(1)题的第一问要仔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图一中皇帝下面有丞相,而图二中则无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所致;第二问要从废丞相的目的入手来回答。第(2)题中“时间”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关于评价,要理解题中观点,此观点认为军机处实际就是政府,此观点错误,“原因”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分析。第(3)题由废丞相到设军机处,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加强。34(20分)【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
35、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影响: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8分)(3)文化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6分)35.(12分) 【答案】标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海国图志(开辟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时代新风气的巨著海国图志
36、(2分) 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一些清朝爱国官员“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6分)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2分) 评价: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2分)【解析】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由材料“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得出海国图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其次,结合鸦片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得出海国图
37、志创作的背景,如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等;由材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态状况和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得出海国图志的内容为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由材料“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日本,迅速畅销,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得出海国图志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日本明治维新产生深远影响。最后,结合所学阐述分析,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从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