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8 ,大小:1.95MB ,
资源ID:1082681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2681-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A. 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B. 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C. 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D. 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

2、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2.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3、,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点睛: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内外服的权力,借神权以巩固王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缘关系,中央权力进一步加强。商周时期都是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的特点。3.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私有土地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 私田的出现B. 小农经济的产生C. 生产力的发展D. 新兴地主的强烈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主要体现为生产工具

4、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C符合题意;ABD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排除。故选C。4.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A项;根据“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知题意并未

5、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B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C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5. 史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A. 重农抑商B. 与民休息C. 独尊儒术D. 承袭秦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措施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B;重农抑商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统治者一直在实行的一项经济措施,但其不是恢复经济的措施,排除A;独尊儒术属于思想政策,承袭秦制属于政治措施,都与经济的恢复没有关系,排除CD。故选B。6.

6、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A. 表明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盐铁官营属于官营手工业,即政府垄断了盐铁的生产、销售,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C;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百姓的赋税的信息,排除B;D不是盐铁官营的主要目的,排除。【点睛】7.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

7、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 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

8、扩大,故C错误。【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8.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

9、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答案】C【解析】【详解】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故答案为C项;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排除A、B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9.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 纸是

10、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可以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纸,故B选项正确;“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说明西汉时期已经有纸,但不能否定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可信度,且蔡伦改进造纸术在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故A选项错误;根据题干无法证明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故C选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问题,故D选项错误。10.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 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B. 汉高祖吸取

11、秦亡的教训C.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D.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完善,适应当时汉武帝巩固政权的需要,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时期是重法,而非重视儒家,故排除A;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而采取的是道家学说,休养生息,而不是儒家,故排除B;汉武帝开疆拓土与儒家地位改变没有关系,故排除D。11.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A. 北方

12、经济逐渐恢复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 经济完成重心南移D. 南朝政权重视农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则数郡忘饥”体现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地位开始上升,得到开发,B正确,A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12.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5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

13、物殷阜”,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D项正确;隋朝建立于581年,时间不符,A项错误;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B项错误;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C项错误。13. 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 经济重心南移B. 农业生产恢复C. 社会分工扩大D. 民族交融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进行农耕,而汉族放牧,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故D项正确;ABC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排除。14.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

14、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A. 由北向南迁徙B. 迁徒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C. 加速南方开发D. 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答案】A【解析】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就是由北向南迁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涉及的阶层与规模,故B项排除;材料只强调的是人口的流动,而没有体现出人口流动的影响,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对材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5. 有学者指出:“

15、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

16、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16.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郡县制的推行B.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 科举制的设置D.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讲述的主要是选官制度,与郡县制的推行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从时间上“东晋”到“南齐”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正是九品中正制,同时九品中正制是依据出身和门第将人划分九品,将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并不考察才干,因而会出现“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与题意相符,

17、故B正确。从“东晋”到“南齐”可以看出此现象出现的时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科举制的设置是在隋朝,时间上不符;同时题干中“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并不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标准,而科举制选拔官员是通过考试,选取有才干的人,与科举制不符,故C错误。本题中的现象是由于选官制所导致的,与加强中央集权并无关系,故D错误。17. 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A. 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 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C. 开创了三教

18、合一的局面D. 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可知玄学是儒道相结合的产物,故选择D选项;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并不能说明它成为了主流思想,故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魏晋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并没有体现突破了儒学的局限,故排除B选项;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于隋朝,并且是为儒、道、佛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18. 唐朝时期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如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

19、厚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以下选项最准确的是A. 唐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 贞观年间社会矛盾得到彻底解决D.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贞观政要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取给于路”,说明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D项正确;根据材料“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状况,A项错误;材料不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错误;“彻底解决”表述绝对,C项错误。19. 唐贞观初年,长安城汇聚了许多民族,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50000

20、人)”,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A. 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B. 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C. 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 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唐朝贞观年间,许多少数民族来到长安居住和经商、做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是唐朝政府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只说很多少数民族来到了长安,没有提及民族间交往的盛况,没有说明其中突厥人最多,这一民族现象也与对外贸易无关,A BD三项错误。20.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

21、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 发展科举制度D. 重用有才能的人【答案】B【解析】【详解】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B选项正确;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发展科举制度,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条件,故排除ACD选项。21.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

22、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废丞相,设三司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制约,故C符合题意;A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故A不符合题意;B是明朝朱元璋采取的措施,B不符合题意;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D不符合题意。22.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A. 替皇

23、帝起草诏令B. 审核诏令内容C. 负责诏令的执行D. 负责监察百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职能。依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知,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故B符合题意;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诏令的执行,三省属于行政机构,故ACD不符合题意。23. (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A. 安史之乱B. 甘露之变C. 玄武门之变D. 开

24、元盛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地方的节度使权力较大,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形成地方的割据势力,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A选项符合题意;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和一些朝臣联合同宦官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B选项排除;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皇室内部政权的斗争,C选项排除;开元盛世属于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24. 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 放松

25、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 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 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两税法不按人丁为收税的标准,使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放松,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与藩镇割据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两税法更简洁,排除C;根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可得出这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25. 在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强有力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

26、反映了唐朝时A.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 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C. 东北地区充分开发D.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东北边疆地区的粟末靺鞨在唐朝的影响下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进步,这说明唐王朝的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张,故选B;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粟末靺鞨社会出现进步不能说明东北地区得到充分开发和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排除CD。故选B。26. 唐代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

27、流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天人感应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答案】D【解析】【详解】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发展,严重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韩愈对儒学道统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儒学道统和佛道无关,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宋代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B项错误;理学吸取了佛道精髓,故C项错误。2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

28、.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答案】C【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28.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隋唐时期的是A.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出现B.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C.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D. 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不是隋唐时期,故选D;而雕

29、版印刷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孙思邈及千金方都属于隋唐时期,故排除ABC。29. 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一举措A. 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制度,而且属于中央官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制度,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

30、料涉及的是地方制度,与中央的行政效率无关,故C错误;路一级的派出机构的设立并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0.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 考试程序更加严谨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

31、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错误。31.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

32、政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A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B项错误。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2. 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北宋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 设枢密院和三司B. 增设参知政事C. 派文官出任知州D. 杯酒释兵权

33、【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北宋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措施,派遣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从而减少了地方割据的概率,故选C;AB是中央制度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解除部将兵权的措施,并不是一个制度,排除D。故选C。33.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 转运使B. 兵部员外郎C. 知府D. 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枢密副使为枢密院副长官,其权力与宰相相当,故选D;转运使是主管

34、运输事务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兵部员外郎掌管兵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34. 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 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 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符合题意;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募

35、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35. 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排除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B;“社

36、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36. 宋金对峙期间,岳家军战功卓著,岳飞威望大增。宋高宗忧内之心甚于忧外,士大夫也难以容忍武人力量的崛起,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A. 南宋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B. 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C. 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D. 岳飞反对政府与金媾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岳飞因为战功卓著、威望大增,而使宋高宗和士大夫难以容忍,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据此可知,岳飞被害主要是由于军功太大、威望大增,这不符合重文抑武政策,故A正确;士大夫对武将打压诋毁属于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故B错误;岳飞抗金不利于民族交融和材料

37、无关,故C错误;岳飞反对政府与金媾和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D错误。37.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A. 建立元朝B. 设置行省C. 统一蒙古D. 开凿运河【答案】C【解析】【详解】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C符合题意;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设置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疏浚了大运河,故ABD不符合题意。38.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宣政院D. 枢密院【答案】

38、B【解析】【详解】据图片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统治大都的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执行机构,长官是丞相,A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C错误;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D错误。39. 元朝时,科举制经历了先废除后重建的过程,实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按程朱理学的观点答题。这反映元朝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B. 重视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C. 削弱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功能D. 致力于提高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答案】B【解析】四书

39、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来为政治统治服务,故B项正确;A中完全融合说法绝对;C中与材料选拔考试内容没有关系;D提高地位显然不符合题意。40. 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 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B. 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 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 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政治方面,也没有将杭州经济水平与其它城市比较,不能说明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故A错误;材料“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巷

40、陌街坊”反映了当时杭州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理学思想方面的内容,故D错误。故选B。【详解】41.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 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 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 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体现出海外贸易的发展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沿海瓷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出内陆制瓷业的状况

41、,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财政收入的来源,故B项排除;瓷器是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故D项排除。42.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A. 宋代商业繁荣B. 民族政权并立C. 宋元民族交融D. 宋代经济文化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清明上河图和交子可用于研究宋代商品经济,指南针与活字印刷术可用于研究宋代科技文化,故D项正确。A项,商业繁荣只体现了清明上河图和交子,排除。B、C,题干图片无法体现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43.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

42、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结合B. 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 颠覆了汉代以来的儒学观点D. 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得出,朱熹认为“理”贯通天地,在自然界表现为理是世界构成的本原,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三纲五常,在人身上表现为人性,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论体系内容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朱熹理学批判继承发展了汉代儒学,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崇俭黜奢,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44. 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

43、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 都是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货币的外观与文字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与中原地区的圆形方孔货币基本没有差别,由此可见,契丹、西夏与中原联系密切,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故选C;契丹与西夏不在同一区域,也不是同一民族,故排除AB;材料反映的少数民族受汉民族影响,且契丹与西夏均是少数民族,故排除D。45. 两宋时期,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关于宋代农业描述正确的是A. 农业上开始使用曲辕犁B. 宋代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C. 宋代一年两熟

44、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D. 宋代发明了筒车用于灌溉【答案】C【解析】【详解】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C项正确;农业上开始使用曲辕犁是唐朝,A项错误;明朝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时间不符,B项错误;唐朝出现筒车,宋代出现的是高转筒车,D项错误。46.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

45、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47.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 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B.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C. 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D.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答案】B【

46、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东南为寒士之新土”即可选出B项;题目中未涉及南北印刷技术的比较,故排除A项;C项中“耻于”、D项中“退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48.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李清照作诗乌江,内容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A. 对南宋覆亡的遗憾B. 恰遇婚姻变故时的无限伤感C. 对政治腐败的不满D. 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是两宋交接时代,所以国仇家恨集中体

47、现在她的作品之中。这首乌江中“不肯过江东”就体现出她对南宋政府的不满,表达出她身处民族危亡时的忧国之情,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时期不对,当时南宋刚刚建立;B选项看不出来;C选项错在此与政治腐败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李清照【名师点睛】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

48、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49.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答案】C【解析】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选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内阁的来源,排除D。50. 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

49、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A. 盟旗制度的建立B. 明成祖迁都北京C. 岭北行省的设立D. 金瓶掣签制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其原因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对蒙古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元代的行省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对西藏的制度,与长城无关,排除。51. 洪武三年,沈秩受命前往浡泥国(今文莱),浡泥王称:“地瘠民贫,愧无奇珍以献。”沈秩竟然回答:“皇帝富有四海,岂有所求?但欲王之称藩,一示无外尔。”永乐三年(1405年)冬,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14

50、02年即位)遣使贡献土产,明成祖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对这种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A.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B. 明清时期唯一的对外贸易方式C. 加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D. 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称藩”“封其为国王并赐印诰”说明明朝实行朝贡体系主要是封藩体系的延伸,政治目的为主,故项正确;朝贡贸易并不是唯一的贸易体系,民间贸易也是一部分,故项错误;朝贡贸易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显然不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故项错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败,故D项错误。52.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

51、”。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 交通通讯工具落后D. 政府禁绝海外贸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影响。题干材料中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闭性与保守性,这正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源;D项错误,政府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故应选B。53. 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A. 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B. 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C. 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D. 维护了朝廷的尊严【答案】C【解析】【详解】

52、倭寇之患曾使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所以平定倭寇之患的最伟大的意义是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故选C项;ABD是抗倭的意义,但是表述不全面,排除。【点睛】戚继光的抗倭成就很大,但是要注意最伟大的意义是安定人民生活的作用。54. 在清朝,有一个由非正式的中央军事领导小组发展到“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并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而且是“威名所寄”的权力核心。它是指A. 枢密院B. 宣政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枢密院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构,有实权,排除;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内阁是明代设立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C;根据“大臣兼职”“临时咨询机构”“权力

53、核心”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时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能够参与机要事务,但最终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D。55.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

54、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56. 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行列,只有达官贵族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 等级观念日益淡化B. 人口增长粮食短缺C.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D.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仅从马铃薯由宫廷美食变为百姓常见美食

55、不能推断出等级观念日益淡化,而且此项说法错误,等级观念在明清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原来的稻麦等粮食作物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此时,便于种植且美味的马铃薯就从宫廷走入寻常百姓家做起了主食,故B项正确。从马铃薯的大众化看不出中外贸易的扩大,马铃薯种子和种植技术一旦传入中国,就不用通过贸易,中国人也能自己种植出马铃薯;而且此时中国尚在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没有扩大,故C项错误。仅从食用马铃薯不能看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57.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

56、,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漕运线路的变化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和经济重心南移有关,反映的是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故选C项;漕运线路的变化不仅与经济重心南迁有关,也与政治中心变迁有关,A项不全面,排除;国家疆域的扩大不是漕运线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关中自然环境恶化是唐代以前影响漕运线路的原因,唐宋以后经济政治中心都迁移出关中,故排除D项。故选C。58. 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57、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 维护封建礼教B. 提倡经世致用C. 抨击君主专制D. 主张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59. “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百个经典人物,这些人物分属不同阶层,有皇亲国戚、贵族官吏、商人和丫鬟等。它对18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堪称经典巨著。”这部小说

58、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分属不同阶层18 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雪芹是清代人,其著作红楼梦符合材料所述,C项正确;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不是18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A项错误;西游记的内容涉及的是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的所见所闻,不是18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B项错误;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长篇小说,时间不符,D项错误。60.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 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 中国

59、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 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 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分别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农学和手工业的总结性著作,故B符合题意;科举制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进步,故A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轻视理论,所以科学理论难以获得重大突破,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在世界地位的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61. 比较学习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主题一:汉唐丝绸之路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

60、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

61、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主题二:宋元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三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

62、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主题三:中国古代疆域材料四 材料五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以及清朝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答案】(1)变化:从地

63、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

64、)成就: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可知,从地域(范围)上看,“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根据材料“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65、从内容上看,根据材料“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根据材料“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原因:唐朝丝绸之路的发展,时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客观上是由于海陆交通

66、条件的不断改善。(2)特点:元朝行省制的管辖区域大,根据材料“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根据材料“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根据材料“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体现了民族控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的影响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措施有,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

67、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62.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

68、,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答案】示例:不真实。理由: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且时间上比史记更早,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从史料内容角度说,战国竹简未记载此事,而是记幽王为主动进攻,应不需要召集诸侯来救;史记中诸侯远近不同却几乎同时赶到等记载不符合常理。从史事所处时代角度说,分封制下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有限,且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已遭到破坏。从史书作者角度说,可能由于历史久远缺少相关史料,以及当时君权强大和举烽传警等现实对司马迁产生了一定影响。【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立即可。我认为材料中烽火戏诸侯的事件并不真实,关于论点阐释可从史料的价值、史料的内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编写史实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