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为了凸现文中蕴藏的超脱境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课题的题眼“让”为切入点,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理解。通过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悟”,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2、。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组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走向更深层次的读与悟。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3、 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教学重点: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
3、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感受花的美,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而在孩子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
4、,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质疑读题1、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
5、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老师也喜欢花,所以我种了很多的花,(出示课件)有雍容华贵的牡丹花、有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还有清新淡雅的兰花。看着这些自己种的鲜花竞相开放,心里特高兴。但我们都是在家里种花给自己欣赏的,有一个国家,他们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就是德国人民。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季羡林先生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四五十年后再度去了德国,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 板书课题,师质疑指导读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训练学生根据问题读出重音)3、品读课题中的关键字“让”,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创设情境,采用多课件让学生欣赏
6、各种花,自然的引出课题。由课题的不同读法,让学生力求通过朗读,体会到不同的重音,强调表达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意的准确,以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二、初读感知,直奔中心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在学生读书时结合正音,读后评价。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游德国后发出怎样的感叹?(学生回答后指导读中心句:“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三、紧扣双奇,研读文本1、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的语句,并说说奇在哪里?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重点句段。(课件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7、,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个景色”奇“在哪里?家家户户是什么意思?”脊梁“是什么意思?你读了这句话感受到什么?(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读句子,找出描写花的词,训练三个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的运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花的词语?”应接不暇“什么意思?(2)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3)老师范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4)师小结:是啊,不管走到哪一条街
8、都会看花的海洋花的世界。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闻到了花的清香。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德国,走过东街(引读)(生:“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我们走过西街生读:抬头向上看我们走过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 我们走过北街生读:抬头向上看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 生读:抬头向上看四、读中感悟,升华情感1、师:是的,通过想象引读,大家已经充分感受了这奇丽的景色。可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自渎课文,做批注。2、课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
9、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1)学生练读,指名读,评价:读得要有感情,声音有低有高,表达了作者惊奇、赞美的语气,最后两句适当拖长,给人一种“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味道。(2)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引导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班感情朗读。)3、这样爱花的真切,爱花的境界,多次令先生感到吃惊。于是课件出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理解“莞尔一笑”学生说说形容笑的词有哪些)(“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紧扣“花美心灵更美”这一灵魂所在,把学
10、生领进了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声音富于情感,再用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境和感受引读出来了。课堂中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带动得有“声”有“色”。)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六、总结全文,课后练习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