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材料,回答12题。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解析】第1题,甲地纬度位置较高
2、,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第2题,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答案】1.B2.D读图,回答34题。3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丙;降水:甲乙丙B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C一般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有的存在凌汛现象D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4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期长是作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B热量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限制因素C平原面积广大,但粮食商品率低D次生盐碱化是土壤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解析
3、:第3题,从经纬度位置可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其中甲为大兴安岭,乙为松嫩平原,丙为长白山地区,东北地形表现出明显的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征。东北河流春季积雪融水使河流水位较高,夏季78月份由于降水多而使河流处于高水位,即河流一般有两次汛期,以夏汛水量最大,即河流径流量主要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还存在凌汛现象。从等温线判断甲气温最低,从降水量线看丙降水最多、甲最少。第4题,东北平原面积广大,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地区,土壤肥沃,粮食生产商品率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该区域由于纬度位置较高,热量相对不足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答案:3
4、.C4.B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56题。5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C热量不足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6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C全球气候变暖D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解析】第5题,依据材料中“黑河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一信息可知,限制水稻种植的主要原因与
5、纬度高低有关,而纬度高低又直接与热量有关,故原来制约黑河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第6题,现在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气温升高以及适应这一纬度的新水稻品种的开发有关,而能够持续高产、稳产等强调水稻品种的优良,故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入。【答案】5.C6.B二、 综合题7.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乡地处我国自然环境敏感地带,年均气温8.9,年均降水量306.87 mm。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材料一下图为马儿庄乡示意图。材料二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19552005年马儿庄乡人口与耕地的关系,草地植被指数与羊只数量的关系资料(草地植被指数是指草地植被覆盖率与草层高度的乘积)。(
6、1)马儿庄乡的地势地形特征是_。(2)19551995年,马儿庄乡草地植被与羊只数量的关系是_,反映了草原生态存在_的环境问题。(3)马儿庄乡地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是_,判断理由是_。(4)在20世纪50年代,马儿庄乡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_;经过50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经历了从_向_的转变,引起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_。(5)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马儿庄乡应如何进行国土综合治理?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和距离可知马儿庄乡地势平坦,以高原为主。第(2)题,从图中可知19551995年马儿庄乡草地植被指数下降,羊只数量增加,说明存在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等问题。第(3
7、)题,从图中可知该乡少河流湖泊,在干旱地区饮水应为地下水。第(4)题,从图中可知1955年草地植被指数大,说明当时以草地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增多,成为混合农业区。第(5)题,从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牧等方面对国土进行综合治理。答案:(1)地势平坦、地处高原(2)草地植被指数越低,羊只数量越大过度放牧、草地质量不断降低、草场退化、草地承载力下降(3)地下水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类型,无河流流经(4)草地畜牧业农业、畜牧业兼有(混合农业)人口增长过快(5)控制人口数量;退耕还林、还牧;合理规划草地载畜量、合理轮牧;合理排灌,减轻盐碱化;发展滴灌等农业技术,节约用水;调整农业结构;植树种草,减轻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