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72KB ,
资源ID:108186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186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三代”姓氏分而为二。“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A.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B.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据材料“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

2、大多转化为姓男子反而不称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氏”由贵族的分封的标志变为女子娘家姓说明贵族的分封制的瓦解,故B选项正确;“三代”就是男权社会,故A选项错误;姓氏的变化没有反映民族大融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姓氏走向规范,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分封制与姓氏的关系,再据材料: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结合秦汉时期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传统的分封制的瓦解的答案。2. 秦汉以后,皇帝被称为“君父”,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A. 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

3、政准则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 家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D. 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君父”、“子民”、“父母官”等称呼带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对政治的影响,故选B;“从政准则”和“执政基础”的内容无从体现,排除AC;皇帝被称为“君父”体现不出对君权的神化,排除D。故选B。3.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4、.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4. 清初将长城以内的汉地划分为十八行省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在东北、外

5、蒙古和新疆则设置了五个将军辖区由中央委派重臣兼管军政民政,在西藏青海则设置办事大臣监管当地事务,在蒙古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度并定期会盟,西南则广设土司,这些做法A. 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 表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C. 大大加强了当时中央集权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权是否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民族地位的高低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歧视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南地区广设土司可知在西南地区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实际控制

6、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5. 1876李鸿章针对领事裁判权问题提出:“中西律例迥殊,本难合一,若如所议另立通商章程详细规条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由此可知,李鸿章目的在于A. 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B. 促进外交体制近代化C. 变革中国传统的律法D. 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李鸿章认为“凡通商各口交涉讼案,皆按西律判断”,既可以使列强失去侵害中国的借口,又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即领事裁判权的存在可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故答案为D项。从“华民可免吃亏,西人亦无借口”来看,李鸿章的目的不是学习西方的法律法规,排除A项;法律制度和外交体

7、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李鸿章没有变革中国传统律法的目的,排除C项。【点睛】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根据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非法特权,侵害了中国司法主权。李鸿章对领事裁判权的认识是错误的。6.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B. 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8、C.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D. 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答案】D【解析】【详解】从议院决议必须经过皇帝批准到皇帝的权力受宪法限制,可知体现了对皇权专制的约束,说明民主共和的趋势不可避免,故选D;题意中的变化体现的是民主共和潮流的发展,而非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AC;维新变法在此之前早已失败,排除B。故选D。7. 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 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 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

9、. 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弊端D.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选项符合题意。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存在多种认识,A选项说法错误。反思个人主义弊端不符合当时的总体氛围,C选项排除。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D选项排除。8. 在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的活动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俄国十月革命和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他意在A. 指引中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 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C. 将马克思主

10、义作为革命指导思想D. 为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援助【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纪念巴黎公社55周年”可知,此时为1926年。根据材料“只有国内阶级战争才能解放人类工人阶级以自己的力量,来求人类真正的平等自由”,结合所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毛泽东通过纪念巴黎公社发动民众支持国民大革命,故B符合题意;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援助的关系不大,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9.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时间工人农民其他1927年4月

11、51%19%30%1928年10%76%14%A.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格反映出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构成主要以农民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同年,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获得农民的支持,故在1928年,大量农民加入共产党,A项符合题意。人民军队创建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此时已经失败

12、,C项错误。D项是在1937年9月,时间不符合。10. 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日军侵华的形势制作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要求将地图画于学校、学习俱乐部等公共场所,并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这一做法A. 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基础B. 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了条件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答案】D【解析】1931年中共尚未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故A错误;红军战略转移在1934年,材料内容与红军战略转移无关,故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故C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地图”向群众宣传,这促进了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31年后,中国共产党吸引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向群众解释地图所包含的意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范围和民族意识等方面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A. 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B. 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C. 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D. 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

14、】【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党对于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以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以及要团结海内外全民族抗战都有准确判断和认识,故C正确;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当时正面战场并没有完全失败,并非为失利寻找借口,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一些战略思想,并不是具体的作战方略,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的一些战略思想,无法体现国民党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12.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 实

15、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B.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参加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A项。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C项,1949年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原

16、则,排除。【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13. 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A. “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B. 美国调整了对华政策C. 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D. 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从1956年底开始,周恩来总理多次访问我国周边国家,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

17、于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项正确;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始于尼克松上台以后,这时依然继续对华实行孤立政策,故B项错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改革开放的成果,C项错误。【点睛】一边倒的方针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一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14. 1977至1979年,中央高层频繁出访,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如副总理谷牧访欧,法德等国表示愿同中国发展关系;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 重视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B. 注重发展与欧洲国家友好关系C. 营造改革开放良好外部环

18、境D. 努力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答案】C【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77至197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孕育之年,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是为了改革开放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了解各国的发展状况,向他们学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材料提到的时代的特点,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孕育时期,具有明显的目的性;B选项没有注意到“除传统友好国家外”这一内容;D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材料主要突出的是这一时间段出访的目的,而不是强调扩大国际影响。点睛:解答本题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材料给出的时间。从材料内容来看,所有选项都说的过去,都有可能。但是结合具体的时间节点,分析当时背景下的出访最有可能的

19、就是C选项。15. 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公民权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没有涉及到缓和平民

20、和贵族的矛盾,故B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16. 古罗马3世纪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这表明民法大全A. 提倡婚姻中男女地位平等B. 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C. 婚姻中人文主义色彩增强D. 恪守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

21、的婚姻”可以看出在罗马婚姻中强调人的作用,这是人文主义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中的平等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17.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1815年土地贵族占主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谷物法,保护农业国内市场,随后外国也提高对英国工业品进口税。材料中谷物法的颁行A. 反映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B. 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C. 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D. 促进了农业对外出口剧增【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主张兴起,但英国议会中“土地贵族占

22、主导”,仍在通过谷物法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影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所以英国需进行议会改革。故A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谷物法的颁行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工业革命发展需要,也不能促进农业对外出口,故排除B、C、D。18. 下表为美国建国以来选民资格变化表,据此可知美国时间宪法修正案1870年第十五条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20年第十九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别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64年第二十四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以未交纳人头税或其税款为理由,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1971年第二

23、十六条:“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年龄而否认或剥夺已满18岁或18岁以上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A. 民主程序不断健全B. 公民权利得到充分保护C. 选举民主有序推进D. 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自1870年到1971年的100年间,美国宪法修正案逐步放宽选民的种族、肤色、奴隶、性别、穷富、年龄等资格限制,可以推知美国民主选举民主在有序推进,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选举逐渐民主化,而不是民主程序的健全,A错误;题干提及的是美国宪法修正案放宽对选民的条件限制,而非充分保护公民权利,故B项错误;西方的民主运行机制是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纠错机制、法律机制,

24、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9. 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A. 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德国政治和经济上立法,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说明C项错误。20. 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25、颁布土地法令,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这一举措A. 标志着十月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B. 使临时政府赢得了农民的支持C. 有利于俄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D. 建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等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说明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有利于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故C正确;十月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6、并不是临时政府,故B错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并不等于社会主义革命,也不能说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故D错误。故选C。21.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 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B. 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C. 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D. 世界各国在发展中利益趋同【答案】D【解析】【详解】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是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对抗格局,在此背景下建立了北约、华约、欧共体等,B项正确;加强区域联系、维护地区稳定与团结、发展地区经济

27、是区域组织建立的重要原因,如欧共体和东盟的成立,C项正确;世界各国在发展中利益趋同显然不是材料中的原因,D错误,符合题意;A、和项排除。22. 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A. 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B. 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C 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D. 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答案】A【解析】【详解】“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可得出美国希望欧洲统一,故A项正确;“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

28、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无法判断马歇尔计划是否已经实施,故B项错误;“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此时还没有形成对美国霸权的威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北约的建立,故D项错误。23. 1949年,美、英、法等国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之后,该组织扩展为包括日本等国在内的17国组织。该组织制定了“国际安全清单”,将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列入禁运范围。这一举措A. 是北约成员国集体冷战的反映B.

29、 是对违反关贸总协定行为的制裁C. 导致两大阵营贸易量急剧下滑D. 造成苏联核技术应用的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对贸易的影响。日本并不是北约成员,故A项错误;巴黎统筹委员会禁运清单针对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错误;禁运影响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故C项正确;苏联核技术并不落后,故D项错误。24. 多年的全球化趋势造就了一个形式上的“地球村”,却没有建立起深度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世界布满了国际游戏参与者试图重构全球秩序的“先手棋”,材料中的“先手棋”说明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 世

30、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C. 地区冲突已成世界新危机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虽然叙述了美国在全球化趋势下,强权、霸权犹在,但更多国家都在参与重构全球秩序,表明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D正确;A说法比较片面;B与史实和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地区冲突,C不正确。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1895年12月6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1896年,创立北洋铁路官学堂。1898年又设立矿物铁路总局

31、,主管铁路事宜。1903年后,收回利权思潮遍及全国,成为官员、士绅及留学生的一致共识。由中国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的商办模式应运而生。清政府顺应时势,于12月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1905年清政府引进机车、铁轨,任命留美归国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摘编自江沛主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材科二“吾国向来闭关自首,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铁路外交”

32、的典范,坦桑尼亚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尼雷尔高度评价说:“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中国标准”的身份进一步走向国外,凭借高端的技术、低廉的成本、优质的服务、共赢的理念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多国签订共建合同。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中国的强大国力将会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被世人认知,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技术弱国,“铁路外交”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梁。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为筹建铁路事宜采取的举措。(2)根据材料

33、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铁路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简析析其意义。【答案】(1)举措:提高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颁布相关上谕、章程;设立主管机构;采用多种融资模式;注重本国人才培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人才。(2)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国库空虚,缺乏资金;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控制;政府无能、军阀混战;孙中山从1913年起主要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3)原因:中国与世界多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铁路技术的先进,保证质量;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外交理念;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意义:带

34、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铁路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大发展;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可知清政府提高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为鼓励兴办铁路颁布相关上谕、章程;设立主管机构矿物铁路总局;“由中国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鼓励商办,“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可见其采用多种融资模式;创办北洋铁路官学堂,注重本国人才培养;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发展铁路事业。(2)原因:根据材料“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

35、,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孤岛”可见兴建铁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国力不胜,资本缺乏”可知国库空虚,缺乏资金;根据材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可知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中国政府无能、军阀混战,社会环境不利于铁路修建;孙中山从1913年起主要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无暇顾及铁路建设事业。(3)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可知中国与世界多国保持悠久的友好关系;“中国标准”、“高端技术”、“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技术弱国”可知中国铁路技术先进,保证了铁路质量;根据材料“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惠”可见中国在外交

36、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同时“一带一路”决策推动“铁路外交”发展。意义:根据材料“铁路外交”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共赢理念”和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外交带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铁路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大发展;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和美国重要法律文献中国美国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公布)美国1787年宪法(1787年9月完

37、成拟定工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十四条)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九条)两部分,它采取的是对君主权力作具体规定、对议会权力作明确限制的做法。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等。皇帝拥有颁行法律、设官制禄、黜陟百官、总揽司法、召集和解散议院、统帅军队、宣战媾和、赏罚、恩赦和发布命令等大权。约法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约法由总统制向内阁制转变,它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暑之。”约法

38、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同时拥有对总统决定重大事件的同意权;在临时大总统对参议院议决事件有咨询复议权时,规定有三分之二参议员仍坚持原议,大总统必须公布施行;参议院在认为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依法行使弹劾权。宪法规定,“全国各州实行共和政体”,“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13个州成为统一的国家,强调联邦的最高地位,中央与州取得某种权力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宪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组成政府机构,分别规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权力。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三权分立原则使行政、立法、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衡,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宪法保留

39、了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进一步发展。阐述: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虽然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宪法的形式规定人民权利的宪法。但就其本质来看,“皇族内阁”和皇帝大权独揽等规定仍充满着封建专制的色彩,它在本质上不具有现代宪法的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主权、民族平等、三权分立等内容,制定了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等制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发展了钦定宪法大纲的宪政

40、思想和民主内容,推动共和政体形成,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传播,更具历史进步性。结论:宪法的制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钦定宪法大纲的进一步发展。示例二:论题:美国1787年宪法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具进步意义。阐述: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并且后者借鉴了前者三权分立的立法思想。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规定总统制的同时又施行责任内阁制,因人设法,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具有历史局限性。而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总体对宪法负责,更能体现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更具进步意义。结论:不同国情会导致不同宪法对各自社会的影

41、响不同,美国1787年宪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有进步意义。示例三:论题:宪法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色。阐述:中国近代的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制于时代环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钦定宪法大纲受制于专制传统和维护满清统治,借鉴日本宪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了皇族内阁、君权神圣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制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斗争,民主思想尚未深入人心等因素的影响,因人设法,人治思想浓厚。同时也借鉴了美国和法国宪法经验,开创了三权分立、总统制、责任内阁制等制度。美国1787年宪法受制于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宪法保留了奴隶制,不承认妇

42、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即时代局限性。同时1787年宪法受到北美大陆早期民主自治、法律至上等观念、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宪法至上的理念。结论:宪法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据材料表格内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美国1787年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美国1787年宪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之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施行责任内阁制因人设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的法治精神等方面予以阐

43、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

44、思想的一个远源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

45、、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答案】(1)观念:古代中国:历代王朝轻视疆域划分,没有清晰稳固的边界;对边疆地区实行封藩邦国的间接管理形式。近代中国:逐渐接受近代疆域边界观念,明确了领土主权意识;通过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界防卫和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原因: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中国:列强侵略,

46、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详解】(1)观念的不同,根据材料一“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材料二“领土主权意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勘定边界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轻视疆域划分、封藩邦国、领土主权意识、外交谈判划分边界、加强边疆管理等方面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地位、民族危机、西学东渐、国际接轨等方面说明原因。(2)意义,根据材料二“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疆域边界意识、思想解放、外交近代化、主权和领土、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