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220.29KB ,
资源ID:108117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117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pdf)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pdf

1、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摘要:近十年,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改革依托学分调整,对高校的课程、专业与教学形式以及学位、学制乃至招生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学分互认、学分转移和师生交换形式,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打通了学科、专业和院校壁垒,沟通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这些改革将会对我国高校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学分制;课程改革;学分交流;资源整合作者简介:薄建国(1968-),男,甘肃武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杜萍(1965-),女,河北涞源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北 保定 071002)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大学第六批教改研究项目重点资助课

2、题“河北大学学分制度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X06-17)的研究成果之一。中图分类号:G642.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6-03学分(Credit)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规定和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学习进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1 学分大概等同于一个学生在课堂或实验室从事 1 小时学术工作并且连续一个学期的量。学分制始于 1810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而作为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出现于1872 年美国哈佛大学。1学分制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3、,也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18 世纪末,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分制能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类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经济条件选择课程和专业,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调整学习进度,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进行文理渗透,实现人才类型多样化。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教育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高校学分制开始于 1918 年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此后二三十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2新中国

4、成立之后,1952 年院系调整,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学年制代替了学分制,直到 1978 年,学分制又再次崭露头角,至 20 世纪 90 年代,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分制已出现了四次“高潮”,逐步形成学分收费制、自由选课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复合学分制、特区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分制等。21 世纪初期,我国高校学分制度向纵深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围绕学分制改革,在学分银行、学分转移、学分互认等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实践,已经把学分与专业、学习形式相联系,形成跨区域、联校改革形势,出现了学分制改革的“第五次高潮”。这次学分制度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一、课程与学分设置改革1.增强选课的空间与弹性选修是学分制度的基础。选修方式的增设以及选修比例的提高必然要求高校增设选修课数量。近十年我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比新世纪前大大提高,大部分高等学校已经开设 20003000 门课程。名牌大学开课数量较多。清华大学有 3900 门,北京大学 4000 门左右,复旦大学 2003 年开设课程 4000 余门。一般大学课程开设相对少一些,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1050 门。3但是,我国高校开课数量与国外高校相比还有差距,在美国,一般的四年制大学开课数量都在 5000 门以上,哈佛大学仅文学院就开设了 3000 多门课程。2.通识课建设(1)不同领域加强渗透

6、。经济的发展导致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原先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所以当今国内许多高校都在进行“通识教育”方面的改革。通识课的建设不仅仅是更改原公共课名称,而是体现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的融合,因此,不同专业对其他领域的课程选修有不同需求和要求。北京大学规定,各院系的专业基础课原则上都应对其他院系开放。北京大学的通选课划分为五个基本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学生毕业时应修满至少 16 学分的通选课。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 2 学分,在人文领域选修至少 4 学分,其中须有 1 门艺术课程。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自然领域至

7、少选修 4 学分。4复旦大学通选课分类更简明,只分为人文科学与艺术、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医学四类。(2)压缩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通选课的总学分。大多数学校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压缩按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改必修为选修,二是开设综合课程。通修课学分的消减,主要是英语、政治等,例如大学英语多数院校为 14 学分,北京大学减为 12 学分。浙江大学的大学英语课时和学分改革很有特色,英语 IV 直接“以考代学”。对某些占有太高学分的公共必修课进行消减,提高通识课学分是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北京大学将通选课的总学分提高为 16 学分;河北大学在 2010 年学分制改革中加

8、强了通识课程的比重,在本科毕业学分中,通识课程几乎占学分一半。(3)课程分层次选修、分级教学。如浙江大学采取分层设置课程的办法,同一门课程按照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培养对象,开出高、中、低三种档次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与需求进行选择。吉林大学实行外语分级教学,学生获得高一级课程学分,可以免修该课程的前导课程,免修课程成绩按优秀成绩直接记载。3.创新学分建设(1)创新学分制度建设。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它是区别于学生在学校培养方案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将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作为校内各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发,

9、能有效解决当前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实践性等许多难题。因此,很多国内高校将“创新学分”有计划地纳入各学科成绩学分中,作为学科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方法主要是把创新学分与各学科的实践环节、科研活动,包括参加学术报告、讲座形式等结合来,设计更多素质拓展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性学习项目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总框架是由三级课程平台、一个讲座平台、一个实践平台构成。讲座平台内设两大系列讲座,一是名师导航课系列讲座,专为新生开设,通过讲座+研讨的教学方式让新生与名师近距离接触,激发成才的欲望;二是学科前沿系列讲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集中介绍各学科、专业领

10、域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技术应用的最新成果。二、招生与专业选择高校的招生与专业制度改革并非单独进行,而是在学分管理制度改革中结合课程学分重新设置和教学的弹性化改革进行的。按科类招生,也称“按大类招生”,“按二级学科类招生”,就是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 1 个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前 12 年按大科类培养,之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爱好,在所属科类内选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根据综合考评确定学生的专业。按大类招生国内早就实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2002 年,北京大学有 13 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 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同年,清

11、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近几年,已有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院校纷纷试行按大类招生模式。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按学科招生、以“基地班”或实验班的形式招生、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5现今在 100 多所“211 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接受更加扎实的学科基础教育,二年级后,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成绩和专业志愿再次进行专业选择,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从 2

12、009届新生开始,南京大学将大学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或通识教育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多元培养阶段或个性化培养阶段。对于有志在本专业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将提供更深层次的本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对于希望能跨专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将提供相关专业的课程供其选择;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学校将开设就业创业类的课程,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各方面准备。6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实施通识教育。例如湖北大学,自 2007 年 5 月开始实施楚才计划,学生进校时只按文、理分类,不分专业。低年级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于第 3 学期末提出专业选择意向,第 4 学期开始,学生将分散到全校各专业学习。7三、弹

13、性学制和三学期制弹性学制是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弹性学制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在 2至 5 年内取得相应学分并获得毕业资格,该制度可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放慢学习速度,或者经济条件稍差的工读结合,延期毕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选择课程与专业,延期获得二学位;让学业优异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缩短学制。三学期制。三学期制也称短学期制,是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实施教学的形式。短学期制式为国际通行,是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熟模式。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方便

14、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三学期制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学习时间规定也不一。中山大学、海南大学的三个学期分别为秋季学期(9 月中旬次年 1 月中旬)、春季学期(2 月下旬7 月初)和夏季学期(7 月初8 月初)。其中,秋季、春季学期均实行 17 周授课、1 周考试的教学安排,主要安排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夏季学期则包括 4 周上课和半周考试的时间,主要安排辅修课程、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等选修课,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开放型课程、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大一新生的军训等。河北大学从 2010 年起试行“三学期制”,秋季学期为 19 周;春季学期为 18 周;夏

15、季短学期为 3 周,主要安排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学年论文、课程设计、学科前沿讲座、大学体育技能测试、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四、辅修和二学位制度及其不同教育形式之间学分交流1.辅修、二学位近年来,大多数学校放宽了辅修、二学位的学习条件,同时将辅修、二学位学习形式与其他成人高校学习形式、自考学习形式建立联系,使之更具灵活性、多样性。从 2003年起,河北大学就开始设立辅修和二学位制度。规定学生主修专业课程修满 45 学分,平均学分绩点达到 3.5 以上(含 3.5),即平均 80 分,可选修辅修专业课程;主修专业课程修满 45 学分,平均学分绩

16、点达到 4.5 以上(含 4.5),即平均成绩达到 90 分以上,可选修双学位专业的课程。2.设立特色双学位特色双学位是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是建设特色大学的重要举措。山东大学在 2005 年 3 月出台了山东大学本科教育创新计划(20052007),实行“4+1”、“3+2”的双学历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英语与国际贸易、英语与国际政治、英语与法学、金融与数学、医学与生物学、医药与生物学、医学与英语、计算机与商务、公共卫生与法学等学科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模式的试点工作。其设立的原则,一是彼此相关,比如国际贸易与英语、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等,这是最一般

17、也最容易招生的方案;二是扶持弱势专业,比如与市场较为疏远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专业,可以联合一个具有市场潜力的专业,如历史学与旅游或区域经济学等。3.相同层次中不同学习形式之间的学分交流建立高等教育层次普通高校、电大、函授、夜大、自学考试,公立与私立高校等相同层次不同学习形式之间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学员的相互选课和学分通用的运行机制,对于实现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校、电大、函授、夜大之间的学分交流在新世纪初就试行过。2001 年,天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高自考实行互认学分。如天津商学院已经按“开放办学体系”制订出

18、了具体的方案。规定高职学生可以直接升入自学考试开放教育专业;自考生、成人教育专科毕业后可通过参加入学考试,进入高职本科学习;自考、高职互相承认学分;自考生可参加普通本科辅修专业的学习;普通本科生参加自考,可免考公共课。2007 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提出自学考试与在校全日制本、专科教育学分互认和专本衔接试点的方案,经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审批同意作为实施学分互认的试点学校之一。高校与自考学分的互通政策在高校中也进行尝试。2003 年 1 月,江苏自考与全日制高校学分互认;2005 年 9 月,浙江工商大学本科与自考学分互认;中国政法大学规定,参加国家自学考试本科成绩 75 分以上者,本人申请

19、经核实后,可以免修、免考并取得相应学分与绩点。五、学分互认和学分交流制度与校外资源整合学分互认和学分转移制度起源于欧洲。目前,欧盟中 32 个国家之间高校学分可以自由转移,学生可以“带着学分去留学”,实现高校资源的跨国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含美、加、墨三国)自 l994 年以来,也举行高层次会议,通过了校际学分转换协议。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也实行学分积累、学分交流和学分银行制度。我国国内大学之间、区域大学之间的学分交流制度在最近几年出现,措施包括通过名校联盟和大学城协同改革实施学分互认与学分交流、课程互选、学生互换、教师互聘,目的是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1.名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

20、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 9 所首批“985 工程”建设高校的“九校联盟”和“强强联合”,互认本科课程学分,被称为是“中国常春藤联盟”。89校将联合开展教材建设,共同培训青年教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建立共享的远程教育平台。“九校联盟”的建立,为名校优质资料的交流与共享搭建了平台。各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定期进行校长远程战略研讨会;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等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2.区域内学分交流区域内高校交流主要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

21、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 17 所高校建立北京教学共同体,在教务联席会议领导下实行互相选课;山东高校确立“1+X”、“2+X”、“3+X”学分互认模式,进行单向或双向学分互认工作,其中,“X”为弹性修业年限,原则上不得少于 2 年;湖北高等学校师范教育联盟,16 所高校互修双学位、二学位、选修课程;安徽 13 所本科院校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分互认等。3.大学城中学分交流“大学城”最早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北京、廊坊、上海、南京、郑州、重庆、宁波、温州、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兰州、昆明等城市陆续

22、建立了大学城。近年来,学分交流在大学城中开展起来,如广州石牌地区 6 所高校和广州大学城的 10所高校实行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学生跨校选课还不受专业限制,学生若提前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毕业;南京仙林大学城,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经济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之间实行学分互认、课程互听、教师互聘;杭州大学城:杭州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工程学院等 37 所高校实行资源共享,已有 5 万以上师生享受图书馆跨校阅览待遇;上海西南片、东北片、松江大学城高校之间开设形式多样的跨校选修课程,互认学分,符合条件给予转学机会;杭州大学城内实现资源共享,并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云南省呈

23、贡大学城集合了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 10 余所高校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大学城的学分互认与学分交流制度能够引导大学课程设置、教学、实习等理念和方法的更新,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通过学生的异地学习与交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素质;通过教学合作,教师努力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团体,提升了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和竞争实力;大学城的学分互认与学分交流制度有利于大学城内区域优势和高等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率。同时,通过教育资源的重组,促进了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形成,加快了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特色人才的培养,这些改革将对我国大学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196-199.2徐晓敬,万重.辽宁省本科院校将全面推行改革,走近高校学分改革N.辽宁日报,2006-02-04.3王伟廉.关于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的构建和改革问题J.煤炭高等教育,2001,(6).4北京大学教务部.2009-2010 第 1 学期选课手册EB/OL./view/1d41a8116c175f0e7cd137c9.html.7湖北大学楚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EB/OL.http:/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