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德育与语文教学同行正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德育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才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薰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能性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
2、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感悟到了:语文教学,就老师而言,既是教学生语言文字功夫,又是教学生做人;就学生而言,不仅是学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而且更是学做人的道理。这就是说语文学科是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它自有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的工具性作用,又有净化人们心灵,塑造美好道德的教化作用。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历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根本,将德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自最早的教
3、育家孔子始,论语所收录的孔子对学生的教诲,绝大多数属于德育范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古时通行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当时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其实就像肥沃泥土中的沙土与水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课文的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
4、生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道德水准的净化与规范。同时,道德水平提高后,也有助于学生们发展阅读审美心理,对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的感人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充分利用课堂阵地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二、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
5、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我又极其注意进行德育渗透。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1、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听的过程,主要是和教师讲的过程相同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1)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职高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引导学生在理顺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先以“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为由,从秦王手中智取来和氏璧;再以“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为借口,让手下人化
6、装把和氏璧回赵国,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勇敢机智的高尚情操。在“负荆请罪”的故事中,蔺相如立功升职之后,知道廉颇对他不服,有意羞辱自己,“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当路遇廉颇时,便“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这些细节,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廉颇知道了蔺相如对自己处处忍让的原因之后,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团结对敌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就能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中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分析词汇内涵,使学生得到德育熏陶。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词汇体现了民族性。如中国古代特有的敬词“尊宠、令爱、鼎力相助”等,特
7、有的谦辞“贱内、犬儿、绵薄之力”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个文明礼仪之邦。分析这些词汇可以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熏陶,激荡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词汇体现了思想性和情感性。如阿 Q 正传中赵太爷、赵白眼、秀才他们平日里称啊 Q 为“浑小子”,但当辛亥革命来到未庄时,他们则变了嘴脸称阿 Q 为“老 Q”“Q哥”这体现了他们狡诈的狼狈嘴脸。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些词汇的思想内涵、情感内涵,能够帮助学生辩识真善美和假丑恶,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和审美标准,学会做人。语文课文中还有一些词汇体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如“煤油灯、白炽灯、节能灯、霓虹灯”这组词语就体现了时代的迅猛发展。指导学生留意
8、这些词语的变化,可以使他们认识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从而教育他们勤奋进取,勇于开拓,正确把握今天,创造美好明天。(3)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格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教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比如在我给学生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 1948 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乘机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寡廉鲜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4)通过设计新课导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在讲授新课文时教师可
9、以设计一些有德育作用的导语对学生加以启示。如讲授新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时,我引用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越王句践。这样的导语联系了课文内容也启发了学生做一个刻苦鼓励、发愤图强的人。2、说。课前二分钟演讲也注意德育渗透。平时有一部分同学少在公众场合说话,所以一叫到他(她)发言时,就会脸红耳赤、结结巴巴,声音象蚊子叫似的,一紧张起来,想好的问题都不知跑哪去了,或者心里明白,但不知该怎样表达出来,真象是“茶壶里煮饺子”有料倒不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专门开设了“课前二分钟演讲”活动,一个一个同学轮着上
10、台讲演。开始的时候,不规定内容,所见所闻,好的、坏的事情都可以说,但是要求所讲的话要有一个中心,并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感受。这样,通过说见闻、谈感受,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由开始时的“怕上台”到后来的“爱上台”。到了后来,我就由原来的“自由说”到规定内容来说,规定讲一个成语故事。同学们都很感兴趣,早早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有讲铁柱成针、井底之蛙,也有讲熟能生巧、众矢之的、画蛇添足、叶公好龙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而且也让同学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我还不满足于此,当同学讲完一
11、个成语故事后,我还及时进行点拨,根据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语重心长地提出对同学们的殷切希望,或再强调一下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使同学们的心灵得到涤荡,头脑受到启发,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说”的能力,思想也受到了教育。3、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语言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例如雅舍一文,描述了作者的住所,其实简陋不堪,但作者居住其中却自有乐趣。语言典雅,幽默。在朗读中可以体味作者乐观豁达幽默的文人情怀和人生态度。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写。作文课是语文教
12、学的特色课,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特色途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并直接将其作为探讨作文教学文章的题目,足见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所起的作用之大。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1)首先作文命题时应契合学生身心特点,以唤起其心理感受,写出发自肺腑的好文章。这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和潜意识,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要出学生无话可写的题目。否则就会把他们逼上了说假话、编故事
13、的歧途。(2)其次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小处着眼、从身边的人事着笔,不胡编乱造,勇敢的讲真话、诉真情,歌颂美德,揭露丑恶。作文切忌假大空,教师要指导学生少写大题材,多动用小角度进行真挚的细节描写。(3)再次在作文批改时将德育内容巧妙地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因少时父母去世,与外婆相依为生,她的心理上蒙上了深深的阴影,孤僻自卑,学习没有动力。在她的作文里时常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我便利用一两句勉励的评语对其进行鼓励,比如“路在你脚下,生活在你手中,彩虹就在风雨后。”“为了自己彩虹似的梦,为了含辛茹苦的年迈的婆婆,勇敢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一段时间后,明显的从她的脸上看到了微笑
14、,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自信。(4)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天天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魏书生老师把坚持天天写日记称为“自我教育的道德长跑”,事实的确如此,循循善诱地正面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天天“长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有大幅度提高。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给学生适时教育的机会。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复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