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沈阳模拟)柳树到了秋冬季落叶,来年春天再长出新叶,夏季婀娜多姿,极具观赏价值。 福建泉州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种柳树作为行道树,但长得高矮不一,有的断枝,有的被虫蛀,每年都要补植不少,终年不落叶,影响城市景观。近年来,泉州的行道树改种华南的常绿乔木柳叶榕,叶子像柳叶,遮荫效果极佳。据此完成13题。1泉州的地带性植被是()A针阔混交林B常绿硬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季雨林2下列城市中,更适合种柳树的是()A济南B广州C上海D三亚3影响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土壤D地形1C2A3A解析:第1题
2、,泉州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济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柳树秋冬季落叶,来年春天再长新叶,属于落叶阔叶林,适合在济南种植。第3题,结合材料中的案例可知,城市行道树应选择与当地气候相吻合的树木。因为城市行道树有专门的绿化人员浇水、施肥,因而气候要素中的降水不可能是城市行道树选择的主要因素;气温是气候的另一要素,应为影响城市行道树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土壤侵蚀是严重的环境问题,在侵蚀环境下土壤的形成、发育和演化均明显区别于非侵蚀环境。下图为浙江省某侵蚀性花岗岩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剖面风化强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46题。4该地
3、区不同地貌部位的风化强度排序为()A坡底坡中坡顶B坡中坡底坡顶C坡顶坡中坡底D坡底坡顶坡中5该地区表层土壤的侵蚀强度越大()A表层土壤肥力越高B表层土壤发育越差C表层土壤组成颗粒越小D表层土壤空气含量越高6该地区土壤最大风化强度表现在表层以下一定深度,与其密切相关的是()A岩石类型不同B植被根系密度C土壤物理性质D外力侵蚀强度4A5B6B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在不同深度,坡顶的风化强度是最大的;在060 cm的深度处,坡中的风化强度大于坡底的风化强度;在60 cm以下,坡中与坡底的风化强度相差不大,由此可知坡中的风化强度大于坡底。第5题,表层土壤侵蚀强度越大,表层土壤越薄,土壤肥力越低,土壤
4、发育程度越低,土壤的颗粒物越大。第6题,在表层以下一定深度,植被根系的密度最大,因而风化强度最大;外力侵蚀强度地表最大,岩石类型与土壤物理性质相差不大。(2020鞍山模拟)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读某地8月份土壤CO2实地监测统计图,完成7、8题。7与其他植被相比,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明显滞后的原因是()A蒸发量较小,土壤湿度大B生物群落多,多样性丰富C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D树冠较茂密,土壤升温慢8由图示信息可推断,仅考虑生物体作用和土壤温度,下列自然带土壤CO2排放量较大的是()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
5、针叶林带7D8A解析:第7题,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与蒸发量、生物群落关系较小;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O2多,是峰值高的原因;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第8题,热带雨林带生物量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O2多;纬度低,土壤温度高,呼吸作用强,排放CO2多。(2020潍坊模拟)2019年10月28日,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正式揭牌,为国内首条正式向社会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长2 330千米。下图示意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路线。
6、据此完成9、10题。9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全线森林占比70%,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B常绿阔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10人们发现,与太行山西坡相比,同纬度同一森林植被类型在东坡分布的海拔较低,原因可能是东坡()A降水多,气温高B降水少,气温高C降水多,气温低D降水少,气温低9A10C解析:第9题,太行山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我国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50N65N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地区,C错;针阔混交林不是最典型的植被类型,D错。第10题,太行山东坡处于我国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
7、更多,排除B、D;西坡为夏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显著,所以同一海拔而言,西坡气温更高,排除A,故选C。二、非选择题11(2021湖南模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多种植被,呈条带状环绕凸岸(下图)。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1)推测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并说明推测依据。(2)指出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差异,并分
8、析原因。(3)科研团队计划研究该处河湾迁移速率及影响因素,请选取需要调查的主要自然因子,并提出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解析:第(1)题,砾石边滩距离河道较近,所以边滩地区最初适宜耐水植被发育,后期随着植被对泥沙的阻挡,加剧了凸岸的沉积,河道继续向西南方迁移,砾石边滩只有更高水位洪水才能淹没,使得多年生草本植被分布。土层进一步加厚,土壤含水量越来越少,才能生长灌木植被。第(2)题,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河曲处凸岸以沉积为主,白河河道凸岸内侧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延伸,使得东北方向滩地形成年代最早,植被由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演替,凸岸外侧(东北方)最早出现灌木植被,然后灌木植被逐渐向西南侧推进
9、,所以东北侧的灌木树龄最长,西南侧树龄较短,形成了凸岸灌木树龄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第(3)题,本题应从影响河湾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说明。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岩性特征、河道特征、地形特征均会影响河湾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从而影响河湾迁移的速率,因此科研团队应选取这些自然因子进行调查研究。由材料可知,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白河东北方向灌木出现年代最早,随着河湾向西南迁移,出现的灌木时间依次推迟,根据灌木年龄与凸岸顶端的距离可估算迁移速度;还可以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直观估算河湾迁移速率;还可以以某一相对固定的参照物,测量不同时期与河岸的距离进行估算等。答案:(1
10、)演替顺序:从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侧)向外侧(东北侧)依次呈现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2)分布规律:从凸岸内侧(西南侧)向外侧(东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增加。原因: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离凸岸顶端距离增大,为灌木生长创造条件,灌木向前推进生长,前端(西南侧)灌木出现时间晚于外侧(东北侧)。(3)自然因子:流速、流量、含沙量;植被;岩性、土质;河流弯曲度;水位与河岸高差等。方法:测算凸岸灌木与凸岸顶端的距离,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等。12(创新培优题)(2020淄博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
11、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1)(综合思维)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 (2)(综合思维)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3)(人地协调观)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温带
12、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第(2)题,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第(3)题,针对上一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少耕深松”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在分析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分析。答案:(1)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冬季冷湿(或温度低),有机质分解慢。(2)坡地开垦(或者频繁翻耕)造成黑土流失;连续(或长期)耕种,肥力消耗多;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或透气性或透水性)变差。(3)减少土壤表层扰动(或表层紧实),减轻肥力流失(或水土流失);深层疏松(或消除犁底层),增强透气性(或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