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4 ,大小:2.73MB ,
资源ID:1080677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806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人民版)讲义:专题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新高考历史素养突破总复习(人民版)讲义:专题7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导语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转变。2.表现(1)近代(2)现代知识点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2、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_、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表现(1)婚丧礼俗:

3、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_并步入社会。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构图解史】 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构图解史】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及影响【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4、活和习俗的变迁。主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1.平民化2.(1)中山装旗袍(2)列宁装知识点二2.(1)四合院知识点三1.新文化运动2.(1)婚姻自主(3)教育权利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

5、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辩证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

6、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1.(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7、。”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与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

8、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材料描述的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体现了政府的态度是限制该行为,说明当时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1.

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2)变异

10、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1.(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2.(2018日照模拟)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

11、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核心论点:“断发易服”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刚兴起之时,阻

12、力很大,它是西方文明影响的结果。2.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1.(2018海南单科,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

13、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

14、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

15、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1近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 (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清误区本题为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一定

16、的误区,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考法2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及原因【考题2】 (2018云南三市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择偶标准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5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学历10.611.712.625.3职业17.825.828.240.7籍贯4.24.96.74.1上表反映了我国青年人择偶标准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

17、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提示趋势:择偶标准由注重政治出身向个人能力倾斜。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更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工作重心,“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逐步解放,个人能力更受到人们的重视。(“答案”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关键信息信息1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成分以及政治面貌影响从高到低,说明对个人政治身份的关注减少。信息2根据学历一栏的数字变化可知重视个人的能力等等。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表

18、格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得出择偶标准变化的各种趋势;然后,选取一种趋势进行说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结合材料所提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名师导语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相对较低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及影响。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由于本考点较高地贴近社会生活,因此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发展的表现、特点、影响仍需引起关注。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

19、.概况(1)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3)公共交通(4)轮船(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2)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近代交通业的特点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

20、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年)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2)发展2.电信事业(1)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_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2)电话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先进的交通、通信方式的传入,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先进的事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图示记忆】 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信息提取: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方资本

21、主义的入侵、传统守旧观念的阻挠、近代中国政治与经济的落后、政府政策的支持与推动等。【构图解史】 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信息提取:中国进入近现代以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传统交通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知识拓展】 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主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1.(3)天津公共汽车(4)轮船招商局知识点二2.(1)丁日昌(2)1882探究1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

22、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成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近代交通业的发展。2.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从发展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3)从地域上看:发展不平衡,最早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且发展较快,西北、西南地区发展缓慢,地区差别较大。1.(2018江苏单科,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

23、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项正确。答案D2.(2018河南濮阳模拟)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

24、于先进文明的传播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解析从材料“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中国人思想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消极: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1.(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即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A.中国近代

25、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C.西装传入推动中国服饰改革D.社会风俗体现出中西合璧解析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而非通信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近代交通工具的便利,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变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西社会风俗的融合,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

26、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肯定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的殖民地特征,故D项错误。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这一

27、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核心论点: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权受控于帝国主义;自建铁路发展艰难;但铁路交通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文化;促进了思想观念更新;引发了社会变革运动,推动着近代化发展进程。1.(2019江苏海门模拟)“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据材料“凡铁

28、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答案A2.(2018漳州高三质检)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 B.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C.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解析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选择C项符合题

29、意。答案C考法1近代交通的发展变化【考题1】 (2019海口模拟)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答案A明立意以城市人力车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抓关键“1874年”人力车引入中国,到“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说明近代交通发展缓慢。清误区本题属于“现象本质”类试题,难度中等。本题

30、易误选B项。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而且直到20世纪20至30年代仍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考法2近现代中国的交通成就【考题2】 (2018山西晋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史料二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

31、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摘编自中国铁路史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摘编自“凤凰读书”(1)依据史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14分)提示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发展极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32、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依据史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11分)提示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创新技术;爱国奉献。关键信息信息1分析史料一:从纵向看,世界的铁路建设均发展迅速;从横向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信息2“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思路点拨表格型试题是高考的常见题型,“正确解读表格,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解读表格时:一看标题,掌握表

33、格核心主旨;二看两个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第(1)问,有关世界铁路发展特点的成因,可进行两点分析:第一点,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殖民扩张掠夺的影响角度分析;第二点,从各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角度进行回答。第(2)问,注意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名师导语近代以来主要是报刊,现代社会主要是互联网。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便捷地获取信息,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侧重于近代报刊的发展与影响、影视传媒发展的表现。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近代报刊与影视的发展表现、特点与影响仍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大众

34、报业1.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2.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近代报刊的革命宣传作用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陈玉申晚清报业史知识点二广播影视1.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2.电影(

35、1)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2)1896年,上海放映了“_”,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3.电视(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3)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知识点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_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1)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2)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3)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4)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36、影视主要影响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导图】 大众传媒的变迁【漫画解史】 网络的负面影响虎(网)口救子信息提取:互联网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主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2.昭文新报知识点二2.(2)西洋影戏3.(2)中央电视台知识点三1.1993探究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大众传媒1.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1)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

37、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2)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报刊、影视、互联网影响方式的差异性(1)报刊业: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2)影视: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3)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1.(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

38、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答案C2.(2018河南新乡调研)延安电影团的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由此可见,延安纪录电影学派()A.是抗战时期电影的主力B.记录了全民族抗战的图景C.深刻影响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D.是抗日根据地自主研发的产物解析据“

39、延安纪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可知延安电影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报刊及影视的影响1.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

40、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影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影响人们文化娱乐生活。(2)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设置电视商场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影响人们经济生活。(3)影视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1.(2014浙江文综,17)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解析直接史料又称第一手史料,主要是指当时的人直接记录的资料。“世界文明之演进”是无法在一张报

41、纸的截图中直接体现的,因此选D。答案D2.(2018河北唐山模拟)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大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该报()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解析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答案A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解读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影响1.大众传媒

42、的影响(全国命题专家名论)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交流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2.近代文化事业的特点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

43、立发展的结果。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核心论点:近代文化事业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1.(2018全国高考大联盟卷二)下图为发表于1909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的寓意是()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解析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

44、是“革命”舆论,故A项错误;媒体被挡住,反映媒体环境恶劣,故B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了是1909年“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重庆高三调研测试)1879年5月,曾两次担任美国总统的格兰特访问上海。由传教士主办的万国公报在介绍格兰特时写道:“民间爱戴情深,立之为皇。践祚之后,恩周朝野,民间不忍拘禅位之例,仍复尊之为皇矣。”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上崇洋之风盛行 B.社会舆论受教会控制C.开始介绍西方政治生活 D.新式报刊迎合民众心理解析材料介绍西方,不能体现“崇洋”,故A项错误;教会办的报纸报道新闻,不是控制舆论,故B项错误;1879年介绍西方并

45、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1879年是清政府时期,考虑政府和民众感受,故D项正确。答案D考法1影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考题1】 (2014课标全国,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明立意从电影传媒发展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抓关键“20世纪20年代”“上海”,理清放映比例隐含的信息:上海国产电影放映

46、比例远高于北京和天津。清误区本题是比较类选择题,难度较大。解答该题时,因不能从比较的数据等信息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而极易错选成A或B项。考法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考题2】 (2018安徽A10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史料二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中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47、1)史料一、二揭示了近代报刊的社会功能。请以民报为例阐述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3分)提示民报是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2)“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结合史料二,分析近代报刊是如何改变“传统格局”的?(12分)提示近代报刊的出现迎合了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给人们增加了寻找真相的途径。关键信息信息1信息“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与“宣传变法图存”“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的现实斗争关系密切。信息2信息“报中分

48、”“四海闻”“振聋发聩”“万般提创”反映出报纸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思路点拨本题以近代报纸的发展及影响为切入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第(1)问,要结合民报的性质及其作用解答。第(2)问,从“改变”的角度解答。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甘肃兰州模拟)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A.坚持传统 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穿着中国传统的

49、服饰,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答案C2.(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3.(2018山西质检)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

50、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答案A4.(2018广西桂林模拟)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拥有宽松良好

51、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5.(2019天津南开区模拟)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

52、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答案B6.(2018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解析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

53、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答案D7.(2019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解析根据材料“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答

54、案C8.(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答案B9.(2018河南洛

55、阳三县联考)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 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解析据材料“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结合“18961898年”这一时期,正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候,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答案A10.(2018重庆名校联盟联考题)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

56、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B.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解析材料“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体现了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B项正确。答案B11.(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

57、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析因为甲午战争激发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8河南八市高三第一次测评)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A.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解析从材料中“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可知申报是在满足读者阅读社会新闻的需求

58、,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东德州检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在我国近现代出版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不久,为满足当时社会上学习英语与西方科学文化的需要,先后出版华英初阶、华英进阶以及商务印书馆华英字典等中英文对照读本。1902年,正式开设印刷所、编译所及发行所。后聘请支持维新且翰林出身的张元济担任编译所长,汇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制订系统全面的编辑出版计划,奠定了商务新型出版事业的坚实根基。

59、1903年,与日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抓住清末学制改革机遇,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小学全套教科书最新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出版严复译作群己权界论(论自由),后出版多部严译名著,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04年至1914年间,先后创刊东方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少年杂志学生杂志等。1914年,收回全部日股,在组织方面重新调整,逐渐建立了一处(总务处)四所(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研究所)的组织系统。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1922年,置办德国造的滚筒印刷机,印刷速度提高10倍。1924年,商务印书馆创建了东方图书馆,不久这个被誉为“亚

60、洲第一图书馆”对民众开放。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推出了万有文库大学丛书以及丛书集成,达到了商务印书馆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摘编自肖东发等著中国出版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方向并说明其迅速发展的原因。(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务印书馆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段落一、三、六、九的内容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商务印书馆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改革的措施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革等因素加以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结合商务印书馆出版书籍的作用,总结商务印书馆对中

61、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影响。答案(1)方向:集中于编译出版教育教学书籍、汉译名著、学术著作、经典古籍等方面。原因: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传入的推动(国外因素);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顺应了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的努力与需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清末新政的推动(抓住清末学制改革与废除科举的机遇出版新教科书);积极引进外国资本与先进印刷技术;大胆吸收人才,任用专家学者;准确引领教育文化界的潮流(面向民众教育事业);重视组织管理,适时调整业务。(2)影响:传播了西方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启蒙了民众民主自由意识;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大众教育事业的进步;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

62、经典文化;促进教育平民化。14.(2019惠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时间情况18901920年19501970年1978年至今代表刊物、创办人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主要内容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内容更加丰富,但政治宣传方面依旧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

63、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根据题目的设问“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可知其意在让考生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归纳出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然后用史实进行阐述。答案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阐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民众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