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714.50KB ,
资源ID:1079166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7916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出身微贱的占26;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出身微贱的占55。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 东周权力关系变化C. 贵族政治彻底结束D.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出身低微的人参与政治活动越来越多,说明世卿世禄制度遭到冲击,反映了东周权力关系变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而是强调东周权力关系变化,排除A。C项“彻底”说法错误,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秦朝时期,官僚政治形成,排除D。点睛:抓住材

2、料关键信息“出生卑微的百分比变化情况”,结合分封制瓦解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A. 无为而治B. 强干弱枝C. 郡国并重D. 重视儒术【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材料中的众建诸侯少其力,汉景帝削藩,以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可以看出都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属于强干弱枝的特征,故选B;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中体现不出来,A错误;材料是对地方诸侯国进行削弱,并不是郡国并重,C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内容,D错误。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

3、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天”的目的是A. 神化儒学,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 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可知,董仲舒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故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独尊儒术”问题,故A错误;吸收道家、阴阳家的学说改造儒学是董仲舒儒学思想形成的来源不

4、是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利用“天人合一”的观念论证皇权至上问题,故D项错误。4.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A. 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 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 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 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答案】B【解析】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首要标准,而是以违背还是符合礼乐文明作为标准,说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民族间的纽带。故答案为B项。材料阐述的是辨别华夷的标准,说明华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A项;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接受礼乐文明只能说明周边民族被华夏同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

5、缘关系的意义,排除D项。5.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A. 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B. 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C. 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答案】A【解析】由“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可以分析出体现了教育的日益贵族化,反

6、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专业化”材料没有体现;C项不选,国子学的出现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材料中没有反映。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表明教育贵族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6.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中书省、门下省决

7、策权扩大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变化说明封建皇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相权受到削弱,这表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故A项表述错误;材料并没有关于行政效率的论述,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地位上升,并不能说明它们的决策权也扩大了,故C项错误。7.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

8、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A.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B. 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以看出,吴道子的宗教画,把宗教中的人物画杨与世间的人物相似,反映出带有一定的世俗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外来因素,排除B项;从材料的内容看不出人 物的神韵,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8.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

9、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 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C. 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属于君主专制,并没有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项错误。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并没有改变三省的运行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反映了谏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免皇帝与宰相产生直接冲突的作用,这一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体现了谏官的沟通作用,无法得出其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这一结论,故D项错误。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

10、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

11、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0.北宋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阙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答案】C【解析】宋代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通过增设职位、分化事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材料中的“率一官而三人共之”“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这种现象是宋代政策带来的后

12、果,排除A项;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杨宁一先生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A. 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 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C. 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D. 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故A错误;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

13、构不是材料要强调的内容,故B错误;行省是地方的行政机构,不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故C错误。“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表明行省弥补了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的间隙,故D正确。12.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A. 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B. 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C. 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完成南移D. 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表格中“华北地区”的贡绢州所占比例是“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贡绢州所占比例是“33.9(占全国

14、总数9%)”,“江南地区”贡绢州所占比例是“25.8(占全国总州数10)”,由“贡绢州所占比例”可以得出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为普遍,故A符合题意;从各地贡绢州数量看不出丝织业发达程度,故排除B;经济重心于唐朝中期开始南移,南宋时南移完成,故排除C;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3.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C【解析

15、】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本题要认真读取材料,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对转运使进行监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4.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

16、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 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B. 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C. 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D. 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清朝中期和前期相比,货币借贷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实物借贷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比例变化,并不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贷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借贷形式变化并不能够说明农民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1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

17、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

18、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6.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监察御史的职权至高无上,是皇权制度延伸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御史的权限

19、之大,不是以大驭小,故A错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汉代已经出现,故B错误;御史主要是监察官员,不是制约宰相权限,故C错误。【点睛】古代监察主要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以及地方权力的过大,其职责主要是代表皇帝,属于皇权向下的延伸,本题中关键词“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是题眼。17.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 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 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答案】A【解析】材料中乾隆的思想是闭关锁国,这一思想逐渐使中国

20、字啊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A正确;B、C和D均不是深远的影响,排除。18.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A.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

21、值追求”,故B项排除;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点睛】“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是解题的关键。19.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A.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 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C. 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D. 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促使西方的各种

22、部门法传入中国”可知,领事裁判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故A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适应了列强的侵略,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符合了时代需要等表述错误,故BC项错误;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部分国人的“天朝上国”梦,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故D项错误。20.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要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A.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B. 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C. 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D. 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答案】C【解

23、析】【详解】煤油作为消费品传入中国,从1878年到1893年,中国消费量逐渐上升,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A中质的改变说法绝对,排除;B中侨民不是消费的主体,排除;D中科技进步不符合当时中国特点。21.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5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 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B.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 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 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力量,“湘军集团中

24、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都是因为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有功,从而改变了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的状况,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朝满汉矛盾的彻底解决,故A项错误;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C项“掌握中央政权”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故D项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清朝政局的变动分析解答。22.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

25、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A. 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 小农经济日渐解体C. 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答案】B【解析】【详解】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反映的是国外生产的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导致“弃土布而不用”的现象。根据所学可知,这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出中国的棉纺织业受到外国洋布的挤压,但材料体现不出中国棉纺织业彻底衰败,因为材料看不出全国的整体形势,只能体现出当时出现了这一现象,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的信息点,排除;D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棉

26、纺织业受到,机器大生产的冲击,没有体现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23.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C.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7、D。【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4.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

28、“1849到1911年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则由23%上升到6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故相应的税收发生变化,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属于工商业的范围,故A项错误;税收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在税收问题上只能体现为关税,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影响,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的角度分析税收结构的变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5.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

29、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A. 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B. 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C. 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D. 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体现的是学者都认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有关,D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B说法和孙中山的经历冲突,排

30、除;当时的时代潮流是资产阶级革命,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26.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B.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C.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答案为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A错误;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

31、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错误;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27.“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对该诗认识正确的是A. “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围剿”B. “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进行战略撤退和转移C. “舵手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 “上新途”是指中共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3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壁合围”是指国民党政府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故A项正确;“别红都”是指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故B项错误;“舵手一易”是指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而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上新途”是指长征的胜利,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28.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中国社会的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副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材料表明A. 中国获得了与

33、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B. 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依然存在C. 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形的贸易特权D. 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1947年中美贸易的漫画中的长嘴鹤代表美国,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说明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故C正确。当时美国扩大在华经济侵略,中国不可能获得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漫画的含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认识到美国以其经济优势得隐性的贸易特权,据此即

34、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9.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A. 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 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C.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D. 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序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先定三湘,规复武汉”、“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等信息可知是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部队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一些权益,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与材

35、料不符,A项错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北伐战争无关,C项错误。渡江战役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的序幕,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30.“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A. 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B. 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C. 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D. 导致两国革命结果不同【答案】C【解析】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都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革命

36、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两国革命性质是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适合中国革命,中国的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而非共产国际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结局是相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31.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

37、了准备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的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成熟的标志就是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这“新的内容”自然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故A项正确;B属于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而毛泽东精神领导权的确定是在遵义会议至七大期间的事情,故B项错误; C是建国之后的内容,排除;D是在苏维埃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明确和完整阐述过了,明显不属于“新内容”,排除。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

38、条文。这主要是基于A.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 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 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答案】A【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远未建立,此时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前途写进条文,故A项正确;爱国统一战线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故B项错误;此时新中国已经独立,故C项错误;此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33.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

39、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 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C. 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 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和“文字改革”保证了代表各种不同利益的民主阶级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能够真实、有效地参与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从而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B项符合题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故A、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0、。3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A. 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 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 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 “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答案】C【解析】1962年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的比例都有所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1961年国民经济开始调整有关,调整的是国民经济比例,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比例关系,未涉及增长速度问题,故A项错误;此时经济发展的障碍是“左倾”错误,不是计划体制,故B项错误;“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原因,故D项不符合材

41、料信息。35.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只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 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B. 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 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D. 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可知,当时新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A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信息未能

42、体现,排除;“新型区域外交合作”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时间不符,排除D。36.邓小平说:“中央确实是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的,也不需要干预。但是特别行政区是不是也会发生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害香港的利益。”这一讲话的重点是A. 丰富“一国两制”内涵B. 设定香港自治底线C. 肯定“港人治港”方针D. 消除香港分裂势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香港管理的权限问题,没有阐释“一国两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那个时候,北京过问不过问?”“如果中央把什么权力都放弃了,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损

43、害香港的利益”可得出邓小平考虑的是对香港管理的底线,故B项正确;肯定“港人治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谈到香港分裂的内容,故D项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祖国37.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A.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B. 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 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D. 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

44、要,加快起草,2017 年通过民法总则;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B项排除;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故A项排除;D项包含在C项之中。38.“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A.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B. 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 最先提出和

45、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答案】B【解析】【详解】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是1992年,排除A。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故B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C错误;D是1985年邓小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高度概括,不符合“南方谈话”内容,排除。39.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做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

46、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些地区成为不同时期经济建设重点的共同因素在于A. 都是著名的侨乡B. 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C. 都容易获取技术支持D. 都有重工业基础【答案】C【解析】“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做为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为了便于取得苏联的技术支持,“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主要是为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外资,故C正确;东北地区不是侨乡,排除A;B、D不符合广东,排除。40.下图是2010年中国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比重图(数据中国海关统计)。这说明我国()A. 与新兴市场贸易持续

47、增长B. 多元化外贸格局逐步形成C. 在世贸中的话语权将扩大D. 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答案】B【解析】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大多数国家、国际组织都有贸易关系,这说明多元化外贸格局逐步形成,所以答案选B,排除D。从图中不能看出中国与与新兴市场贸易持续增长,所以排除A;也不能反映出中国在世贸中的话语权将扩大,排除C。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

48、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新朝代(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这种互相监督的局面避免了秦朝的过度集权,可是这也不是全面退却,有意在长期内再构成战国期间的纷争局面。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斑马式”的组织所指的制度,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49、【答案】(1)主要特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命令;接受中央监督。(2)制度:郡国并行制。利:在西汉初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维护了西汉初期社会和政权的稳定。弊:诸侯国的独立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可知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根据材料“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命令;接受中央监督。(2)制度:根据材料二“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可知实行郡

50、国并行制。影响主要从郡国并行制的利和弊分析。结合所学利从在西汉初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维护了西汉初期社会和政权的稳定回答。弊从诸侯国的独立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进行回答。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

51、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是针对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而提倡实用的学风,魏源是针对民族危机而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是针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而提倡思想解放发动新文化运动。(2)明清

52、以来历史发展趋势主要突出社会转型即可,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可以从有识之士自身的因素分析也可以从有识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进行分析,多方面分析即可。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的外贸多出现国际贸易逆差,处于通货纯流出的状态。只是到了明代和清代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

53、、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明清时期所谓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 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0.26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201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显示,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

54、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和咨询服务等领域。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简析成因。【答案】(1)变化:巨额的贸易顺差原因:中国

55、产品物美价廉;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闭关锁国政策;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对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只是到了明代和清代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可知出现巨额的贸易顺差。原因: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

56、“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我们的物品价廉物美;民众消费能力低,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根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特点:据材料二“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可以得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出口项目与

57、方式多元化;“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娘游要快发咨询服务等。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可以得出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局”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成因:据材料二的时间和内容,结合所学可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