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887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民版必修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专题思想一、把握一条基本线索古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不断延伸。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从汉至元逐步发展完善,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二、构建知识网络三、专题拓展: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历史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2、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2形成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

3、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为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4)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3加强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

4、专制制度;从西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3)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4)注重官吏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5)加强对地方的控

5、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4消亡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1)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3)思想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5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

6、;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2)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历史讲堂史观聚焦(一)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

7、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2)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3)纵向方面:人类历史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2基本特点(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

8、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突出历史的时代特征。(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二、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2基本特点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

9、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三、现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10、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2基本特点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

11、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3)从社会经济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4)从不同层面上看,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构的现代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时空坐标专题规范专项练(一)专项一高考命题角度练角度一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1有人在

12、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A B C D解析由明皇帝之间相互关系,看出统治者皇位的继承体现出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由名字中偏旁先后木、火、土、金、水。反应出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

13、生木,从命名明显看出统治者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选项正确,明初虽然实行分封制,但是到明成祖后废除,故含的选项错误。“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为C。答案C2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西周推行的宗法等级关系西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周有着严格的礼乐定制A B C D解析材料提供的是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各个等级驾乘的规定,从中体现了西周宗法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政治等级秩序。而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种权力的传承方式和核心原则,排除。答案B3中国新闻网、图说故宫600年认为,故宫

14、建筑多为黄色,是因为黄色象征皇权。说故宫的布局、造型、颜色每一处细节都蕴涵着“君权神授”、“”的理念。如果填补“”处的文字,最不可能的应是()。A皇权至上 B皇位独尊C“大一统” D分权制衡解析“象征皇权”是关键信息,专制、独裁、世袭、大一统都是与其相关的描述字眼,而分权制衡则是皇帝统御臣下的手段,属于中央权力部门设置原则,也并不能从故宫特点中看出,故选D。答案D角度二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角度命题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C门第观

15、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和历史时间的认识辨别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中“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跃登上第”分析,说明平民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后也可以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答案B5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A使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B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C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D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解析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职责分明,效率提高,但三省官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中央与地方官员相互制约的目的还是有利于皇帝集权和政令的贯彻执行。答案C角度三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6

16、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A B C D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但有等级的划分;分封制被郡县制代替,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不对,故选B。答案B7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

17、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皇权受到政府制约D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解析据历史教学一篇文章论述:贞观年间,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是建立在对历代兴亡教训的认识基础上,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秦汉时的丞相更多地表现为皇帝的助手,而唐初则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的负责人。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的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故答案C比较合理。答案C8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统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道、州

18、、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解析题干反映了秦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两级制与三级制的反复现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基本矛盾之一是中央与地方矛盾,因此,反映的主要问题为D项。A项“不断得到强化”错误;B项“不断提高”说法错误;C项是从表面上的曲解。答案D专项二失分防范练防范点一对材料信息解读不准确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道:“(科考取士使得)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大集合。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向

19、上之新活力。”材料反映的主要观点是()。A科考取士有利于全国各地人才的汇集B科考取士有利于促进文化交融与传承C科考取士有利于政府和社会群体交流D科考取士有利于边远地区文化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钱穆着重阐述科举制度对文化交融发展传承的作用,A、C两项不是主要论点,D项仅从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看,不全面。答案B防范点二对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认识不清10某历史学家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描述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

20、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分割解析由题干材料“坐而论道”说明宋以前君臣地位还是相对平等的。宋代以后,“站”“跪”说明皇帝个人的特权性越来越突出,大臣的身份越来越低下,也就说明权力越来越向帝王集中。答案C防范点三对内阁的性质认识不准11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从材料中“虽然

21、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说明A项错误。“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说明B项正确,C项错误。“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说明D项错误。答案B防范点四对军机处的作用认识不清12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办理军政要务 B保守国家机密C负责公文缮写 D参与大政决策解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置了军机处,并结合材料中“为办理枢务”,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政要务。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答案A专项三大题定分限

22、字练13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礼记大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

23、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清)颜元习斋四存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4分,限40字)(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12分,限60字)(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4分,限30字)(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8分,限50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宗法制,作用是政治隶属和血缘纽带相结合,加强君主权威,巩固统治。第(2)问,材料二“相攻击如仇

24、雠”和材料三“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反映的是李斯和柳宗元对于分封制注重血缘关系的否定,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服务,不利于统治,例如秦朝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唐朝用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收万方以自私”归纳为是君主专制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第(4)问,从所处的时代背景、看问题的角度、个人的素养加以分析。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封建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封建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郡县制、科举制。(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

25、自私天下的手段。(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

26、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27、。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4日)材料三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8分,限50字)(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8分,限60字)(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8分,限60字)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新信息,从“八股取士”的形式、“考试有严密的程序”,对考试极其重视和八股取士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宋代理学对士人影响巨

28、大。从理学对士人的影响,殉道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科举制的优点,建立适应国家发展的制度的必要性、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的特点等方面回答。答案(1)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2)用传统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答:儒家(理学)强调杀生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殉难的进士都是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于这个朝代息息相关。(3)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w.w.w.k.s.5.u.c.o.m- 1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