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辅助项目核算管理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探析侯玉文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和融合,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企业迫切需要将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抓手,通过财务核算科学细分,辅助项目核算精准到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在传统的内控管理中,企业的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各自为政,辅助项目核算不能协同管理、融会贯通,极大地限制了工作成效,既不利于内控建设,又严重影响企业的转型升级。本文在分析企业内控管理加强辅助项目核算管理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辅助项目核算管理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加强辅助项目核算管理的策
2、略建议,以期为企业加强内控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 辅助项目核算 企业管理 内控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一、引言辅助项目核算是财务核算的基础,企业经营各环节需要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广泛的采集、输入、归纳、汇总、分析、输出,使财务核算结果能及时提供给决策者、经营者、相关人员。传统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资源不对接、信息不共享,办公模式低效,导致内部控制流程冗余,制约企业的发展节奏。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服务发展迅速,智能化云平台办公系统方便快捷,取代了传统的办公模式。由此,企业内控管理需扭转传统的认知误区,突破管理瓶颈,科学地进行辅助项目核算,将其充分运用于各相关业务流程,推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升内控管
3、理效力,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实现制度化、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辅助项目核算管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以人、财、物为纽带,将各种数据、信息流横贯在企业内控管理的各职能之间;从财务核算的角度来看,以供、产、销为核心,将各种数据、信息流,交织于经营结算各个环节。辅助项目核算的质量影响财务核算的结果,事关内控管理的成效,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考核,内控管理的每一环节都要求数据、信息流的提供快速、精准。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中:一是有效衔接组织机构职能,推进部门协调,促进人、财、物资源融合;二是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各部门基于供、产、销经营中共同的数据、信息流,通过协作沟通、信息交流,减少简单重复性输入输出流程
4、,合理整合资源,搭建信息共享渠道及合作创利平台;三是变被动消极地吸收接纳数据、信息流为主动积极地分析利用数据、信息流,充分发挥其在内控管理过程中的预测、指导、沟通、协调作用。提升辅助项目核算管理水准,不仅能够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地,还可以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建设。二、当前辅助项目核算管理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辅助项目管理存在于内控管理的各个环节,如采购、生产、销售、人事、存储、物流等,体现到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包括资金收付、往来账款结算、存货管理、资产管控、投融资策划、股权结构划分等方面。长期以来,受习惯性思维的制约,许多企业的内控管理在辅助项目核算管理方面存在误区,片面地将其划定在财务核算的
5、范围内,企业内各部门及员工未全面认识辅助项目核算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中的联动、贯通能效。当前,在企业内控管理中,辅助项目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误区以及业务能力欠缺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基层员工,往往认为管理就是企业各部门或员工各办各的事、各操各的心,类似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自扫门前雪”。辅助项目核算管理仅局限于对本部门、本岗位、本流程、本环节所涉及的辅助项目进行管控,往往不会将管控端口前置,而且企业管理层不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员工自觉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主动性差,知识更新滞后断档,能力欠缺,无法涉及、驾驭边缘业务。(二)制度缺失,管理格局受限辅助项目核算应以
6、财务核算为主,但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及信息作为核算基础。企业管理中制度流程制定粗放,不够精准,不便落实,不利于深入贯彻;管理格局常常局限在各自的业务“点”上,未连成“线”,更顾不到“点”外之“线”和“点”外之“面”,简单将辅助项目核算管理认定为是财务部门的业务。在原料采购管理发放环节,基础采购资料如数量、单价、金额,以及验收、保管、领用、发放等操作,均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数据信息采集、核准,报经财务核算;制造过程中随着生产工艺流程,操作人员需要记录材料费用、数量等信息,提供财务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在销售环节,对产品的销售渠道、销售数量、产品质量反馈等信息必须进行整合分析,为财务经营状况分析提供
7、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企业用工薪酬核算进行梳理。由此可见辅助项目核算存在于企业经营各环节流程业务中。(三)职能衔接不到位企业的组织职能往往条块化分割,缺乏上通下达的衔接机制。就某一部门、某一职能,可以充分详尽地制定管理规定、规章制度,但在意识形态上忽略了应将职能端口前置,部门间职能不能实现有机结合、无障碍衔接。采购服务生产,生产服务销售,原辅材料质量事关生产效益及效率,产品质量影响销售收益及销售市场,但在经营过程中,各业务职能间缺乏相互融通、换位思考。三、当前辅助项目核算管理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当前,企业在辅助项目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势必给企业的内控管理带来瓶颈,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其成因。具体
8、而言,当前辅助项目核算管理所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全面预算管理及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认知误区、业务能力差,重业务轻管理,导致员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仅关注眼前事、手中事,业务处理或许能做到从小处着手、尽善尽美,却忽略了大处着眼、兼顾全局。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本应贯穿企业各部门及各个经营环节,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卻常常将其全盘推给财务部门,致使全面预算管理的精髓在实施环节流于形式,不能形成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二)绩效考核管理措施粗放制度流程、考核措施制定粗放,使得需要精准把控的操作环节被忽视,绩效考核名存实亡,同时奖罚不明、缺乏激励,精细化
9、管理不到位、不深入、不彻底。职能履行及作业开展过程中,“点”与“点”之间的衔接流程不被关注,精细化管理便不会落实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线”、内控管理的“面”上,企业管理难以提升高度。(三)管理机构职能断层,监督机制不健全组织机构职能条块化,易形成制度管控的“无人区”,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可纵横交错于内控管理各部门,将各个独立的职能有机结合,形成全盘贯通的格局,否则便会出现互不搭界的制度盲区,管控无法充分落实,出现问题推诿扯皮。职能管理中职责不明、缺乏衔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辅助项目核算便会无人问津,无法为有效的财务核算提供保障。四、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加强辅助项目核算管理的策略建
10、议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大数据功能的发掘与运用使经济发展日趋智能化;业财融合的管理理念改变了传统固化的企业管理思路,解放思想、跨界发展逐渐冲击传统经济发展态势。这些变革为消除辅助项目核算管理误区提供了契机,也为突破内控管理的瓶颈找到了解决方法。具体而言,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加强辅助项目核算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一)提高员工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引导和培训,促使员工转变思维,摒弃本位及保守固化的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苦练“内功”,提升技能,緊跟时代潮流,积极主动,顺势而发,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同时兼顾业务流程环节的贯通,将作业流程环节前置,打通业务衔接关卡,疏通企业管理的脉络。每一项业务
11、均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细胞,有机结合每个细胞,方能形成强大的核心,增强团队的竞争实力。(二)完善制度,优化格局“格局就是先有规格,才能布局。”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应完善管理制度,化危难为动力,把磨难当磨练,抓住机会,落实制度制定,精准细化梳理流程,顺应时代及时更新。大数据及智能化云平台提高了采购、生产、销售、人事、信息管理水平,其数据收集整理功能强大,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精确度、准确度、时效性。如购销货物辅助账管理,看似单一,却涵盖了采购、生产、销售、财务核算等多项职能,从供应商评估管理环节,到原料采购管理环节,到生产加工核算环节,再到销售利润核算环节,多组数据、信息流需要传输,目前运用智能化网络平台,
12、可迅速实现资源共享。再如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员工的岗位设置、薪酬待遇、知识结构、考评测试、技能提升,都可在短时间内得到规划设置。这些基础辅助项目核算,需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梳理细化运作流程,优化管理格局,使各部门职能协调配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协力同心,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三)健全管理监督体系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保护体系,确保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制定企业经营预算计划为出发点,加强流程管控及监督,实施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协调管理制度缺陷带来的内控管理弊端,融合绿色环保、职业健康经营理念,确
13、保内控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健全监督管理机制,重大事项由领导层联合决策,同时,促进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运行,切实为企业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五、结语辅助项目核算管理不是局限于财务核算管理中,涉及企业内控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如今高科技智能化管理时代,它是打通企业内控管理脉络的中枢。企业应加强各机构业务职能之间的融合,同心协力,制定合理可行的辅助项目核算流程及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将核算管理结果充分运用到采供、生产、销售各环节中,财务职能兼顾服务和控制,顺应时势、优化流程、寻找平衡,才能极大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改革的洪流中立足前行。(作者单位为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参考文献1 李卢.积极推进业财融合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财会学习,2018(4):236.2 苑娟.现代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5):32.3 唐树森.企业财务内控在各部门业务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商业,2019(7):142-143.4 蔡代展.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其规模化管理思考J.纳税,20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