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州市2017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九校联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骨血(xu) 伺候(c) 汗涔涔(cn) 沐猴而冠(gun)B. 渐染(jin) 锁钥(yu) 煞风景(sh) 泥古不化(n)C. 镣铐(lio) 瓜葛(g) 潜台词(qin) 人才济济(j)D. 根茎(jng) 装载(zi) 压轴戏(zhu) 掎角之势(j)【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骨血(xu)”应读“xu”,意思是“骨肉,指后代”。C项,“瓜葛(g)”应读“g”,意思是“瓜和葛都是蔓生的植物
2、,能缠绕或攀附在别的物体上,比喻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D项,“掎角之势(j)”应读“j”,意思是“比喻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故选B。2. 下列字形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巉岩 发轫 震聋发聩 不孚众望B. 提纲 遑论 艰苦备尝 声名雀起C. 纰漏 亲睐 繁芜丛杂 震古烁今D. 通牒 恻隐 长年累月 李代桃僵【答案】D3. 以下划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道家和儒家不同,因为他们是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农民生活简单,思想纯真。【甲】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璞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3、乙】道德经第八十章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是对农民社会的田园诗式颂歌吗?农民时刻和自然打交道,他们爱慕自然。【丙】道家把这种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评论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丁】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标点符号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会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
4、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做题时可以用反选排除法。本题,文段【丙】处句子引用的“蔽于天而不知人”出自荀子解蔽,也就是说括号内的内容是标注句子中引用“蔽于天而不知人”这句话出处的。所以句号应该放在括号后面。故选C。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西部山区外出打工的壮年人数在不断增加,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日趋严峻,有些孩子甚至整日不学无术,游手好闲。B. 某省全面启动了自然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退耕还林,长此以往,该省的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C. 刘强同学能做到这样宽宏大量、犯而不校,在崇尚个性化、自由
5、化的今天,实在是太难得了!D. 我太惊讶了,小朋友们用心做出的手工品,气象万千,绝不雷同,简直让大家瞠目结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A项,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不符合语境。B项,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接不好的情况。不符合语境。C项,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符合语境。D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不符合语境。故选C。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
6、市面积不断扩大。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市交运集团新开辟了20条公交路线可以直达城市周边区域甚至郊县地区。B. 多年后,他终于推出了自己的小说力作,由于他一心盯着小说创作的艺术技巧,使他在创作上反而失去了很多偶然性和可能性。C.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日晚上23:00,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决赛圈抽签仪式,当晚克里姆林宫的灯火辉煌,显得雄伟壮丽。D. 近两年来,各地楼市趋于活跃,投资投机性需求卷土重来,限购、限贷等措施在短期内将对不合理的购房需求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缓解市场的“恐慌性心理”有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
7、。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句式杂糅,“市交运集团新开辟了20条公交路线可以直达城市周边区域甚至郊县地区”句式杂糅,可以把“了”改成“的”。B项,成分残缺,“由于”和“使”连用,致使句子缺主语。C项,搭配不当,“灯火辉煌”和“显得雄伟壮丽”搭配不当,把“灯火辉煌”移至“克里姆林宫”前。故选D。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商人重利轻别离B.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C.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D.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词语中词类活用词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项,重: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
8、重。轻:形容词意动用法,把看得轻。B项,夙:名作状语,早上。夜:名作状语,夜晚。C项,名:名词作动词,起名。字:名词作动词,起字。D项,没有活用现象。故选D。7. 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求!无乃尔是过与A.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C. 恐年岁之不吾与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类型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题干要求选出“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C
9、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故选B。8. 下列语句重新排序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此所谓不能,也不是事实的不能,而是理的不能。风流是一种所谓的人格美,凡美都含有主观的成分。离开人的赏识,不能有美,正如离开人的感觉,不能有颜色。人所不能赏识的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人所不能感觉的颜色,亦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这就是说,美含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含有人的感觉。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
10、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句最适合做起句,中的“这”指“凡美都含有主观的成分”,所以相连;是对中“美含有人的赏识,正如颜色含有人的感觉”进一步解说,跟后;句中“此”是指句中“不能有颜色”,跟在后;句内容是对句中“不是事实的不能,而是理的不能”的进一步说明,跟在后。正确顺序为。故选D。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扩写成一段文字,要求:语句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答案】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
11、梢上;水清如镜,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缥缈,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扩写诗句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要进行扩写的诗句,根据诗句表达的意思及题目的把诗句扩写成一段话。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
12、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写水色山影。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根据以上理解分析,对诗句“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进行扩写,扩写要注意题目要求语句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是在殷商。现存殷商文献有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尚书商书,此外还有存在不少疑问的诗经
13、商颂。这些文献语言可以称之为“殷商古语”,特点是艰深古奥。虽然殷商甲骨文、铭文、尚书典诰誓命各类文体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殷商古语”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仍存在着共同的形态特征:其语音是区别于西周方言语音的东方殷商古音;其文字尚处于汉字的草创阶段,有些甲骨文和铭文字形还不够稳定,甲骨文和铭文之中都有一批不能隶定的文字;其词汇意义非常古老,在历史形态上比后来的“文言”要早得多;其语法与后世“文言”大体相同,但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语法;除少数比喻之外,“殷商古语”较少运用修辞手法。从各方面来看,“殷商古语”都体现出它的古老性和原始性,都与后来的“文言”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西周时期存
14、在“殷商古语”和“文言”两种形态语言,西周铭文、周原甲骨文、尚书周书、诗经雅颂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而易经、国语西周散文、诗经西周风诗、西周史官格言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前者沿袭殷商文学语言,后者则是周人通过扬弃“殷商古语”并提炼周人口语而形成的新形态的书面语言。西周沿袭“殷商古语”有多方面的原因: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商周之际有一批殷商史官因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而由商奔周,直接将“殷商古语”带到西周;周初文化水平远逊于“大邑商”,因此周人对殷商文化有一种仰慕心理;西周统治者对殷纣王与其他殷商先王采取区别对待的态度,他们彻底否定的是殷纣王一人,而肯定从成汤至帝乙等殷商先王。西周初年
15、重要文体如文诰、铭文、甲骨文、颂诗都是来自殷商,按照文体形式要求,西周作家必须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周人在沿袭“殷商古语”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抄,而是有自己的新变,如西周文诰、雅颂诗歌、铭文语言互渗,某些殷商文体语言(如铭文)在周人手中得到高度发展。“文言”是继“殷商古语”之后又一种新的语言形态。虽然“文言”在西周属于非主流文学语言,但它接近民众口语,作者易写,读者易懂。“文言”用语生动形象,自然灵活,长于叙述和描写,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殷商古语”作品,因而它比远离民众生活口语、日益走向僵化的“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言”都有取代“殷商古语”的优越条件。春秋文学
16、语言的发展大趋势,是“殷商古语”走向没落衰亡,而“文言”方兴未艾,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语言大变革“文言”取代“殷商古语”,在此时宣告完成。从春秋铭文可以看出“殷商古语”在春秋时期走向式微,从诗经鲁颂可以看出颂诗语言由“殷商古语”向“文言”转化,从鲁国春秋可以看出“文言”艺术的提升,春秋时期这三个语言范本展现了“殷商古语”与“文言”此消彼长的大势。“文言”取代“殷商古语”,有着宗教、政治、审美风尚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社会接受心理等多方面原因。在经历了七八百年的辉煌之后,“殷商古语”终于在春秋时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中国文坛,让位于“文言”,从此中国文学语言从“殷商古语”进入了“文言”新纪
17、元。(选自商周文学语言的因革及其启示作者:陈桐生,有删改)10. 下列关于“殷商古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作为中国文学语言起点的殷商古语,虽还存在不少疑问,但它的艰深古奥的特点是毫无疑问的。B. 自身条件相对“文言”已处于劣势的“殷商古语”在西周时期能居于主流地位,原因之一是西周统治者历史观中含有具体分析的思想。C. 诗经风诗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而易经、国语西周散文、诗经西周雅颂、西周史官格言则采用相对平易的“文言”。D. 西周初年西周作家可以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周人在沿袭“殷商古语”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抄,而是有自己的新变。11.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殷商古语”的古老
18、性和原始性从语音、字形、词汇意义、语法这几方面体现出来,与后来的“文言”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B. 西周沿袭“殷商古语”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文学语言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C. 因为“文言”比远离民众生活口语、日益走向僵化的“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其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殷商古语”作品。D. 春秋时期春秋铭文、诗经鲁颂、鲁国春秋这三个语言范本展现了“殷商古语”与“文言”此消彼长的大势。12. 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殷商古语”的发展历程。【答案】10. B 11. D 12. 殷商时期已经存在并被使用。西周时期“殷商古语”与“文言”并存,“文言”比“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
19、命力。春秋时期“殷商古语”走向没落衰亡,“文言”取代“殷商古语”。【解析】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殷商古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A项,“作为中国文学语言起点的殷商古语”偷换概念,原文“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是在殷商”,不代表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是殷商古语。C项,“诗经风诗语言因袭殷商古语”张冠李戴,原文“诗经雅颂语言因袭殷商古语”“西周风诗采用相对平易的语言”。D项,“西周初年作家可以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说法错误,原文是“西周作家必须运用殷商古语进行创作”。故选B。点睛:对概念的理解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通过筛选文章有关
20、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 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此外,还要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试题选项往往会丢掉、添加或者偷换一些词语,改变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语音、字形、词汇意义、语法这几方面体现出来”说法不正确,“几个方面”缺少了“修辞”。B项,以偏概全,“文学语言本
21、身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只是众多原因之一。C项,因果倒置,因果后面内容互换,应为“因为文言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于殷商古语作品,所以,其比远离民众生活口语、日益走向僵化的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故选D。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多事芭蕉张瑞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
22、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
23、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
24、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
25、,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
26、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13. 芭蕉具有怎样的韵味?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14. 本文在写疯和尚怀素之前先写了丰子恺,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15. 赏析第段末尾的画线句子。16. 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答案】13. 亲切、家常(不似梅兰竹的气清品高);逸气、率真;洒脱、狂傲;天然、大气。 14. 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丰子恺的笔意温润晶莹有余,率性狂放不足,与怀素和尚形成对比。烘托了怀素和尚自由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从而突出了芭蕉的韵味特征。 15. “山风啸啸,蕉叶滔滔”运用叠词、对偶,动态化的景物描写。
27、“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怀素和尚在蕉叶上作画时的洒脱和狂放。从侧面突出与之相适合的芭蕉的逸气。 16. 手法:“多事”,将芭蕉拟人化,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结构:用“多”或“芭蕉”串联众多内容,统领全文。主题:似贬实褒,不是说芭蕉做多余的事和没必要做的事,而是说明芭蕉具有多方面的特点,给人以不同角度的启发,揭示文章的主旨。【解析】13. 试题分析:题干是“芭蕉具有怎样的韵味?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考查学生把握 散文物象特点能力。把握概括散文中物象特点,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筛
28、选和提取,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同时还要结合文中写作背景,适当拓展。解答此题需要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芭蕉具有的韵味,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芭蕉的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芭蕉所作的评价里,比如第一段中“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第二段中“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第三段中“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
29、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第六段中“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从这些信息中可以概括出芭蕉的韵味亲切、家常(不似梅兰竹的气清品高);逸气、率真;洒脱、狂傲;天然、大气。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14.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在写疯和尚怀素之前先写了丰子恺,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属于作用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作品选材安排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分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结构作用看位置,内容作用分两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有何特点,表现的是什么,词内容对全文内容表达、主题的表现有什么作用。文章第二段在写怀素和
30、尚自由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更契合芭蕉韵味之前写了丰子恺,说丰子恺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他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这样结构上与后文的怀素和尚形成对比,说明怀素和尚自由洒脱、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更契合芭蕉的洒脱、狂傲的特点,从而突出了芭蕉的韵味特征。另外写丰子恺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5.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第段末尾的画线句子”,是考查学生赏析散文句子能力。赏析散文中的句子,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具体赏析时,先指出特点或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效果或者抒发的情感。本题,划线句子“山风啸啸,蕉叶滔
31、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可以从用词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进行赏析。在用词上“山风啸啸,蕉叶滔滔”运用叠词,同时还运用了对偶手法来描写景物。“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线条”比作“天地间游走的精灵”,同时把“线条”拟人化,说怀素和尚在芭蕉叶上写字的哪些线条是游走的,写出怀素和尚在蕉叶上作画时的洒脱和狂放。点睛:赏析句子,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第三步,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
32、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16. 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考查学生把握标题作用能力。散文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运用某种手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主旨;作者情感出发点,表明作品人(物)的特点,或者作者的情感态度。具体作答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比如本题,文章以“多事芭蕉”为题,首先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芭蕉,用“芭蕉”串联众多内容,统领全文。通读文章可知“多事芭蕉”是借用秋芙的诗句,运用“多事”修饰芭
33、蕉,是采用拟人手法,设置悬疑,生动有趣,引起读者兴趣。通读文章可知文章标题中的“多事”表明了作者对待“芭蕉”的态度,似贬实褒,文章不是说芭蕉做多余的事和没必要做的事,而是说明芭蕉具有多方面的特点,给人以不同角度的启发,揭示文章的主旨。三、古诗文阅读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乙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35、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注释】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一:全,都;洒:洗刷。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憾:遗憾B. 愿比死者一洒之 比:为,替C.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悌:敬爱长辈D. 彼陷溺其民 溺:落水,引申为“深渊”18.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长子死焉 斯天下之民至焉B. 王往而征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 恐美人之迟暮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东败于齐 是何异于刺
36、人而杀之19.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乙两文都是魏国的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都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B.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甲文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C. 乙文中孟子认为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D. 两文都指出了梁惠王“不王”的问题所在,甲文是梁惠王“罪岁”,乙文则是梁惠王“夺民时”“陷民溺”。20.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答案】17.
37、 C 18. C 19. D 20. (1)(现在)狗猪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收敛,路上出现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不是我,是年成不好(的缘故)”。(2)(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解析】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的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意思是“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所以“悌”的意思是“尊敬,即敬爱兄长”。故选C。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38、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焉:兼词“于此”,在这里/焉:句末语气词;B项,而: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转折,却;C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跟。故选C。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梁惠王夺民时陷民溺”说法错误,“夺民时”“陷民溺”的是秦、楚的执政者。故选D。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
39、,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狗彘”,狗猪;“食人食”,吃人吃的食物;“而”,表转折,却;“检”,收敛。“涂”,通“途”,路上;“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饥民);“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不是我,是年成不好(的缘故)。(2)句中的“使”,让。“使”后省略“之”,翻译时补上,“使之”,让他们;“制梃”,制作木棒;“达”,通“打”,打击;“秦楚之坚甲利兵”,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
40、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甲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
41、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42、?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乙惠王说:“晋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
43、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21. 用“/”给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划线句断句。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足令人神远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刘熙载艺概)【答案】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足令人神远/花鸟缠绵【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44、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诗”“微妙语”“语语(每句话)”“一路”“人”“花鸟”,虚词“乃”,再结合本句意思:诗中固然需要有微妙的语言,但是每句话都微妙,便不微妙了,真正的好诗必须是一路平坦平易中,忽然碰着微妙之语,这样才能够令人的想象飞向遥远的地方。花鸟缠绵明艳之美。句子可以断开为:诗中固须得微妙语/然语语微妙/便不微妙/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足令人神远/花鸟缠绵。阅读下面一首曲子,完成下面小题。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张养浩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
45、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注】云沙:犹言如海。这里指苍茫空旷、云沙相接之处。山家:山那边。行踏:走动、来往。22. “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23. 作者抒发了自己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答案】22. “眠”“戏”。“眠”字呈现出野鹿与山草拥眠的静态图景,“戏”字突出山猿与野花相戏的动态图景,写出诗人悠然轻松,潇洒飘逸的心境。 23. 融情于景,作者写了云山、野鹿、山猿、山草、野花等景物,借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境;直抒胸臆:“我爱山无价”“云山
46、也爱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云山的无限喜爱之情,更增添了退隐山居的愉悦之情。【解析】22. 试题分析:题干是“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问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是哪个,一般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没有动词或者形容词,就找副词、数词、叠词或者表颜色的词。本题“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是动词“眠”“戏”。第二问: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分析时,先指出炼之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句子运用该字写了什么内容,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字有什么表达效
47、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比如本题,指出最精炼传神的字是“眠”“戏”之后,在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眠”,睡。“戏”,嬉戏。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两个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是写野鹿在山草中眠睡的静态图景,“戏”字突出山猿与野花嬉戏的动态图景。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眠”“戏”这个两个字充分写出诗人悠然轻松,潇洒飘逸的心境。点睛:炼字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3. 试题分析:题干是“诗人抒发了自己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
48、恬淡自适心情,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是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能力。题干是问“感情是如何抒发”,也就是要求学生赏析抒情手法能力。通读这首曲子,可知本曲写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山中的云山、野鹿、山猿、山草、野花这些美景,借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境,抒发了自己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曲子先写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然后写作者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作者在描述这些景物时,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的愉悦心情。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
49、景。作者在描述了这些美丽景物之后,直接写“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这是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云山的无限喜爱之情,更增添了退隐山居的愉悦之情。答题时,先指出本曲所运用的抒情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曲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名篇名句默写24.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 (季氏将伐颛臾)(2)曰:“不可!_,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3)不见复关,_。 (氓)(4)_,不思其反。 (氓)(5)青泥何盘盘,_。 (蜀道难)(6)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
50、道难)(7)_,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8)_,幽咽泉流冰下难。 (琵琶行(并序))(9)去来江口守空船,_。 (琵琶行(并序))(10)此情可待成追忆,_。 (锦瑟)【答案】 (1). 而在萧墙之内也 (2). 直不百步耳 (3). 泣涕涟涟 (4). 信誓旦旦 (5). 百步九折萦岩峦 (6). 剑阁峥嵘而崔嵬 (7). 艰难苦恨繁霜鬓 (8). 间关莺语花底滑 (9). 绕船月明江水寒 (10). 只是当时已惘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
51、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萧墙、直、涟、誓、旦、折、萦、岩峦、峥嵘、崔嵬、艰、繁霜鬓、莺、惘。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
52、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五、作文2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年终奖,年终奖,我们在嚎叫,我们在嚎叫!员工激情极度高,老板都把内裤当了。各行各业奖金方式真不少,老婆买包孩子还要报名校”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近几年颇受欢迎,其改编后的版本屡屡成为公司晚会的热门节目。改编范围不限于歌词,还有给演员穿上滑稽服装的,还有让指挥随着铿锵的节奏狂扭屁股的。作为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呐喊,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血泪;但在今天,这首经典歌曲却被如此恶搞。愤慨之余,人们也自然有所反思。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
53、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答案】敬畏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因此古人对读史非常重视,发出了“读史使人明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等经典感叹。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正确科学地认识历史。过往的人和事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人和事就是明天的历史,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渊源关系,谁也不能割裂。人不仅是父母亲的子女,更是受一地的历史文化熏陶而成,这一点必须承认,承认它就是承认历史。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
54、们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都要有自知之明。有了承认历史的基础,自然地会敬畏历史,敬畏历史所凝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敬畏先人的选择和实践。说到这里,很自然地联想起家乡先贤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观点,文化自觉观点与认识历史、承认历史、敬畏历史似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何学习历史呢?我以为,除了学习中外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外,作为我们具体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还要多学习本地的历史、本行的历史,看前人是如何作为的,看前人是如何选择的,看历史是如何演进的。联系到学习吴江的历史,几千年的沧桑演进,先人的努力,造就了“吴风越韵精诚致远”的文化。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扪心自问:我们对历史是不是
55、保持了足够的敬畏?这是为文明历史添砖加瓦、添光增彩,还是斩断历史甚至是背叛历史?今日之人和事就是明日的历史,当前重温一下历史,对推动建设历史文化尤其显得重要。历史不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空袋子”,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同样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黄河大合唱中所歌唱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饮马太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说它是“民族之魂”“不朽之作”毫不夸张。为图搞笑而篡改这一反映民族救亡之声的代表作,显然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民族精神的挥霍,与浑浑噩噩的“蓬间雀”何异?军人常常说,和平年代尤须警惕“和平积习”。对
56、我们每个人而言,同样需要保持对历史冷漠病和虚无症等和平积习的警惕,要懂得敬畏历史。【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本题材料讲述抗日名曲黄河大合唱近几年被无底线的恶搞的事情。材料指出恶搞不仅限于改改歌词,还有给演员穿上滑稽服装的,还有让指挥随着铿锵的节奏狂扭屁股!作为唱出那个时代民族呐喊和凝结无数革命先烈血泪的抗日名曲,在今天却被如此恶搞,
57、除了引起人们愤慨之余,人们应自然有所反思。其实恶搞,在生活中时常可以看到。能逗乐别人固然好,但表演形式和内容本身并非没有底线。以恶搞经典作品的形式取乐观众,既不是传承经典,也绝非艺术再创作。汉书艺文志在2000年前就提到了“哗众取宠”的问题,以浮夸的言行迎合观众,借此骗取信赖和支持,说白了就是一种对观众的欺骗。生活的确需要逗笑和欢笑,但一种表演能否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功力和水平。娱乐有娱乐的底线,严肃有严肃的必要,调侃经典作品、愚弄历史严肃,既僭越了娱乐的边界,也亵渎了艺术的神圣,根本无法传递会心的笑声。以无所谓的态度恶搞和篡改经典作品,会在温水煮青蛙中撕毁所本应坚守和捍卫的道
58、义底线、价值认同,从而拉低人们的审美品位,混淆正常的社会认知。根据以上分析,作为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恶搞经典不是创新是创伤;恶搞有底线,经典要保护;不能用革命歌曲来体现娱乐精神;记载了很多人血泪的经典歌曲是需要尊重的;恶搞,不能失去文化底线,不能践踏法治底线;对待先辈们燃烧生命谱写的历史,抱持温情与敬意是最起码的要求;尊重历史、尊重经典,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对未来的尊重;恶搞经典作品危害甚深,不仅因为恶搞本身的解构负能量很大,也在于“集体无意识”的破坏力量不容小觑;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作品,不是什么都可装的“空袋子”、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草稿纸”;等等。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
59、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