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百丈山记唐风宋韵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以此句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2、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哲言睿语作家名句出处朱熹守正直而佩仁义。宋名臣言行录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朱子语类易九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名臣言行录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子全书学二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仁说名人轶事神笔镇流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宅,得山川钟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间竹
3、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宅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时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车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宅,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赏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康熙十年骆起明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
4、邪作祟,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立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作者名片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
5、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背景扫描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一、字音识记1朱熹(x) 2.卑庳(bi)3.迫隘(i)4石罅(xi) 5.瀵涌(fn) 6.璀璨(cu cn)二、通假字1既皆赋诗,以纪其胜通记,记录2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通志,记述三
6、、古今异义1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古义:西阁楼下。今义:敬辞,称对方,从前书函中常用,今多用于外交场合。2不可正视古义:正对着看。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四、一词多义1薄2许3既4因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向东走自高淙下 流下循两崖曲折而上 向上去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向北走乃壁其后无所睹 筑壁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向东走日光烛 之照,照耀(2)名词作状语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前:向前后:向后于林薄间东南望 向东南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在南面独夜卧其上 在夜里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旦:在早上下:向下2形容词作名词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高处六、
7、文言句式1判断句乃为前所谓小涧者(“为”译为“是”)久而益悲,为可爱耳(“为”译为“是”)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者,也”表判断)2倒装句(1)状语后置而作神祠于其东(现代汉语语序:而于其东作神祠)乃壁其后无所睹现代汉语语序:乃(于)其后壁无所睹(2)定语后置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现代汉语语序:而远近出其中之诸山)3省略句风来(于)两峡间(动、名词间省略介词)又以(之)告夫欲往而未能者(介词“以”省略宾语)主旨领悟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
8、胜景。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思路图解百丈山记一、阅读第一、二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幽美”的一组是( )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循磴而东,即得小涧ABC D解析:选C写其险;写登山。须排除句。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俯”一“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作者在这里表现了对险奇美的欣赏。B第二段,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作者以“
9、涧”为中心,贯穿着对登山感受的描写。C作者一笔不漏地描述了游览经过和诸多景象,但其详写重点则放在幽静美的描绘上。D“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露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情调。解析:选BB项,应是贯穿着对“水”的描写。二、阅读第三、四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可观”的一组是(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一峰独秀出皆若飞浮来往下临峭岸,深昧险绝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 BC D解析:选C是最后记小结的目的;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段写瀑布之美,
10、美在凌空而泻,气势非凡。B写山峰之美,美在一峰独秀,色彩绚烂。C百丈山是人们祈祷的地方。D在文末交代出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导游。解析:选CC项错,应是平台东边建了庙,旱涝时人们来此祈祷。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B第三段作者侧重在表现百丈山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C第三段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
11、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其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解析:选DD项,文中只有“最其可观”之景,未对“未可睹”进行描绘,且“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作者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西。二、三两段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顺序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2主体意识强烈,材料详略得当
12、这一点由作者的审美意识决定,审美的选择、判断,规定了景象上的可观与不可观,从而规定了描述文字上详与略的分别。可观处则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一笔带过,决不多费笔墨,不牵扯读者注意力,以此腾出足够的笔墨,于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丈山的美姿美态。课内素材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水是山之魂,山乃水之体。因此,百丈山之美应在于水,应在于水流。作者写山,处处离不开写水,水愈清,山愈碧,水愈澈,山愈澄。真可谓是日垂长空书金辉,水流百丈写胜景。应用角度“山水”“感悟自然”“人与自然”“真性情”等。鲜活素材机器人写诗歌,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惧诗
13、歌创作被称为人类想象力的高级表现之一,写诗被视为人类最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引发诗人圈空前的热议和争论。8月19日,小冰开设专栏“小冰的诗”,独家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读者的强烈讨论。热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议很大,乐观派与悲观派均占了很大比例,但从人类科技发展历史看,科技是双刃剑,但总的来讲,以正面积极作用为主。人工智能是人类走向太空的必由之路,它既是解放人类生产力、释放无限潜能的力量,也潜藏着毁灭世界的能力,关键是看如何把握。最需要控制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
14、类对权力无限追求、对自然无节制索求的欲望。 (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 据:拥有D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识:通“志”,记述解析: 选CC项,据:占据,位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十余级乃得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吾尝跂而望矣解析:选CC项,焉:都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A项,乃:副词,表
15、顺承,才;副词,表事理相悖或事出意外,竟然。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凭借,凭。D项,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可不译。3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B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C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D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解析:选DD项,为判断句,“乃为(就是)”为判断句标志。A项,为倒装句,“出(于)其中”,“(于)其中”为状语后置;B项,为倒装句,“于其东”为状语后置;C项,为倒装句,“风来(于)两峡间”,“(于)两峡间”为状语后置。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
16、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止,起伏跌宕,曲折动人,首尾呼应,结构紧凑。B文章第二段以“涧”为中心,叙述踏石蹬、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C第三段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叙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D这篇游记,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目的就是“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解析:选AA项,“起伏跌宕,曲折动人”错,本文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的是直线式的叙述思路。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
17、绝。(5分)译文:_(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5分)译文:_答案:(1)但是向前可以俯瞰涧水,后面靠近水池,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终日不断。(2)夜里独自卧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通宵潺潺之声不绝,听久了就更加感到悲凉,这也是一种可爱的境界。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豁然堂记明徐渭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
18、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
19、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注冶尊:饮酒。外感中攻:外来刺激、内心煎熬。辟:同“壁”。婴:碰、触。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官斯土者亦往往寓庖于此官:做官B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 病:怨恨C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20、 却:消除D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 名:说法解析:选DD项,名:命名。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都挖有护城的堑壕,有水的称池,没水的称隍。B“堂”,正房,高大的房子;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被称作堂;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如“济生堂”。C“雉堞”,指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古代城墙的外侧叫宇墙或是女墙,而内侧则叫垛墙或雉堞。D“尺”,是中国古代度量长度单位,“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解析:选C古代城墙的内侧
21、叫宇墙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B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C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D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解析:选B首先,通读,大致了解语段的意思;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本句陈述对象是“客”,故“背”“起”“还”均为其发出。“而”根据上下文判断表转折,故放于句首。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卧龙山堂位置优越,堂前景色优美,风光无限。可是原先建造极不合理,把人与景隔绝起来,让人坐斥旷明,
22、自取晦塞,难以领略大好美景。B改建后的卧龙山堂,克服了旧堂之弊,让人面向湖山,尽收美景。真可谓“却晦而即明”,豁然开朗。故而称作“豁然堂”。C本文通过旧堂与新堂孰优孰劣的鲜明对比,引申出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即人心也要“却晦而即明”,不为一己之私所障蔽,眼界开阔,胸怀高远。D作者强烈抨击了为私利所障蔽的狭隘人心,告诫人们要去除晦暗闭塞之心,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选DD项,“树立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错,文中只说“豁”与“不豁”相距不远。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5分)译文:_ (2)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5分)译文
23、:_答案:(1)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2)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参考译文:越地的山比较大的,像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数不胜数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绕汇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或隐或现,有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
24、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分布于高地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蒙,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内,无论是巨大的壮伟场面还是细微的美好景物,无不显现在人们的眼前。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龟龄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一样,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有因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浏览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墙壁遮蔽住,仅西面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那么他就背靠湖山
25、,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因为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昏暗闭塞。我非常不满于这种状况,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口,而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又让客人改为坐东而向西,客人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景色)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趋于开阔,摆脱了昏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遮蔽时,人们只知道自己有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的疾苦就发生在自己眼前,他们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
26、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遮蔽人心的东西除去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疾苦不一定发生在自己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没有一件不萦绕在自己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但是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原因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用这一含义命名这座堂,是把它准备公之于众(与大家共享)的,然后写下了这篇记。三、语言运用(11分)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7、。(6分)霜,大多在晴天形成。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_,水汽就会凝结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霜花。霜非霜冻,见霜时的温度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_,危害庄稼。霜降时节,百花凋零,_,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漫步于菊花丛中,虽寒意盈怀,仍似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解析:解答此题时,注重把握语段的意思和横线前后的内容。处,前文写深秋的夜晚散热多,后文写水汽凝结成冰针或霜花,由此推断此处要表述的是气温下降的问题;处,前文先明确表示霜非霜冻,然后用“要是”假设如果下霜后温度继续降低,而后文直接写最终危害,由此推断此处应填温度继续降低的直接结果,即“很容易导致霜冻”;处,前文写霜
28、降危害,后文写争奇斗艳,漫步菊花丛中,由此推断此处应该写霜降时唯独菊花盛开等内容。参考答案:如果温度骤然下降便很容易导致霜冻唯独菊花盛开12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下图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三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30个字。(5分)答:_解析:解答此类题,需认真弄清题意,然后准确地把握规律,解决问题。比如本题,可以借助表头的文字弄清柱形图反映的内容,然后借助数据变化的趋势把握具体反映的情况。找选科上的差异,总体而言,男生偏好理科,女生偏好文科。具体科目上,政治和物理选科差距比较大。地理和生物比较接近。参考答案: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