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_王少莲素材pdf.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485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7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_王少莲素材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_王少莲素材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_王少莲素材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_王少莲素材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长”起来?以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复习教学为例王 少 莲(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0)【收稿日期】201605-10关键词历史价值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事求是,教学路径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13004704总第 746 期Sum No7462016 年第 13 期No.13,2016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历史价值观是高中历史 学科核心素 养之一。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它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究其含义,笔者读出如下

2、三层意思:首先,“人”(包括老师和学生)是判断的主体,立足于“是什么”,追问“怎么样”。追问所得具体表现为一系列价值取向,包括对人、事,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关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等。其次,历史学是人学,历史学研究本质上是人文研究。历史价值观是从对历史事实的研读和历史问题的探究中提炼出来的。第三,虽说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各有差异,但人类社会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是其核心诉求。因此,笔者认为历史价值观的内化,一般需要经过认知、理解、体验和行动四个环节。“认知”是指了解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能依据历史现象辨明其蕴含的价值取向;“理解”是指叙述历史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分析其前因后果,丰

3、富对其内涵的理解;“体验”主要指学生能够运用价值观解释历史现象,认识现实社会;“行动”主要是指学生把对价值观的认识付诸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但历史价值观在目前课堂中的实际处境颇为尴尬,或被喋喋不休的灌输,或被无所作为的放任,既不动人也不入心。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学生心底里“长”起来?笔者以人民版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的复习教学为例,着重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角度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思考。1.“预判”是指教师对学生已有价值观的预判“预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发现学生价值观认识中存在的问题。“预判”对教学的方向和路径有启发作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课传递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时俱

4、进等诸多重要的价值观,笔者选择“实事求是”作为该课复习的历史价值观目标。“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探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结晶。这一历史价值观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富有现实意义,它对学生坦率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向社会都有重要作用。根据以往这一课复习教学的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基本能从相关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实事求是”的认识,建立历史价值观和相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或多或少能理解“实事求是”的重要价值。但对“实事求是”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怎样才能坚持“实事求是”却缺乏必要的历史事实及其认识的支撑。教师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实事求是”解决新问题,学

5、生缺失“行动”环节。2.“预设”是指教师对价值观目标的预设根据前述历史价值观内化的四个环节,笔者分解“实事求是”价值观目标见下表:表中所示的价值观目标预设的特点有:一、一、课前:教师对历史价值观的预判与预设教 学 研 究47目标设计分环节、有层次,有利于目标有步骤地达成。二、目标表述清晰,有内容有指向,有利于教学设计围绕目标展开。三、根据价值观有核心、又多元的特性,目标预设分为“必修”(表中宋体部分)和“选修”(表中斜体部分)两部分。必修部分是要求全体学生达成的目标,选修部分则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追求所有学生达成同一个层次。如果学生内心里没有价值观种子,教师帮忙埋一颗种子;如果学生内

6、心里已有种子,教师帮忙施个肥浇点水,让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应该担起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责任。路径之一:价值观在“叙事理解”中“发芽”。中学历史教学所要传递的价值观既 合时代,又面向未来,意义深刻且高远,然而它们首先是历史形成的。因此,历史的叙事及其理解是历史价值观在学生心里“发芽”的沃土。“历史的叙事”是指教师基于课标与教材,借鉴史家的历史解释,有时序地、有选择地、有解释地叙述历史,并在叙事中展开对话以理解历史的教学过程。“叙什么事”和“怎么叙事”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在传递价值观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历史的叙事”中,围绕价值观,选取重要史实,沿着学生的认识路径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式对话,展开

7、历史叙事。学生在有逻辑、有对话的叙事中理解价值观,催生价值观在自己内心里“发芽”。在复习教学中,问题设计成为“历史的叙事”是激活学生已学、关联历史事实、促发师生对话的关键。下面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教学片段为例作一简要说明。二、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心底里“长”起价值观的教学路径!#$%&()*+,-./!0123456789:;?ABC9DE?38FGHIJKLM,NOPQRABCSTU8V,*/IWXU8VYZ _abc,345678defEghijk.l?ijYZ mnofs#ktuAkABC9?%&,9?3U8VTvs#wxyz8fEEi|8E3FGM,*/?o,?3U8V,t-s#,E9

8、?3FGABCYZ _,U3Vno353,/!012345678,gh!UVXnoa?UV3,=,/ijq$0YZ ij9,o,ji9Pi m,/!0123456789:;ji9,TIWXU8V,9IWXU8V:;ji9UiV+FDE,G5678*/Uji9V,0UvVUVUV,#,Pji9ABCq教 学 研 究!#$%&()*+,-!#$./012*+3456!%&()*+#$.789:;?ABCDE!,-./01234567#$89:+;?=7#ABCDEFGH-.=EIJKALJKMNOPQRS=$TPQUV#48材料 1:1927 年 9 月 19 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会议

9、,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坚持“直攻长沙”,符合中央主张。毛泽东清醒地对客观形势作出判断,断然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议决退往湘南”。材料 2:1930 年 5 月,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接连开了十多天座谈会,进行社会调查。这是他以前还没有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毛泽东把这次调查的结果,整理成 寻乌调查,共八万多字。毛泽东说:“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

10、都过活下去。”同月,毛泽东写出了他的名作 反对本本主义(原题是 调查工作),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摘编自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路径之二:价值观在“比较 提炼”中“开花”。在路径一中,我们理解价值观的历史“平台”是特定的“人”“事”,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有关联的历史长河中,对价值观再理解,可领会其运用的普适性、内涵的丰富性和意义的深刻性,此之谓“开花”。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近代中国探索民族独立、国富民强道路的纵向比较”,列表说明见下表。!#$%&(#$)&*+,-./012&3456!#$%7898:;?7ABC&DE#$)&F

11、GHIJKLMNOPQ-RDE#S2T+,-UV#GWXQ&YZ56!#$%?GQG_Q&Z#$)&/#GaQGbQDE+,-&c4dGQG_QBCefg&Ed#$)&hij+,-DE&GQG_Qklmnk_mnBCopSqUrstu+,-/#Jvw&xyz|ZSjG)$=LQG$QGLQDE&#$)&j+,-DE&qU/GQG_QZStuG)$=LQSG$QGQSGLQl_Sl&路径之三:价 值观在“运用实践”中“结果”。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大致有三层,分别是:(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

12、、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 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路径一、二着力追求第一层内涵的要求,而路径三则主要指向第二、三层内涵的要求。路径三的用意是:通过价值观的“运用”与“实践”,学生可看、可修、可摘内心里“长起来的果实”。仍以本课复习教学为例,笔者提出以下三种“运用实践”的方法。方法一:在阅读中判明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阅读历史不仅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实,更是学生感悟历史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其前提之一是判明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围绕“实事求是”价值观,以农村经济体

13、制改革的历史叙述为例。叙述一: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会脱教 学 研 究49离社会主义轨道的,因而并不可怕。”会后,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带领群众研究措施,坚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叙述二: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一步一步获得

14、共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引导出农村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放宽农村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于是,多数农民选择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最终,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己获得了合法性。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通过阅读与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大致可以得到以下有关价值取向的三点判断:判断 1:两种历史叙述都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在农村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都肯定了农村改革的积极意义。判断 2:叙述一侧重叙述政府在农村改革中的

15、作用,强调政府的主导;叙述二侧重叙述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在农村改革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农民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判断 3:两种叙述的价值取向同质,各有侧重。方法二:立足特定的价值观解释历史现象。在本课复习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依据“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或策略角度,解释 19311945 年国共关系变化的历史。这种方法与学生分析说明历史因果关系的做法,有相同点,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特定的价值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围绕特定的价值观思考历史解释的问题,大体包括:(1)该价值观在这段历史中有怎样的具体体现?(2)该价值观付诸实践在这段历史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3)这段历史有没有推动该价值观的形成或

16、丰富了价值观的内涵?聚焦于历史价值观的历史解释,学生一方面认识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形成的,它来源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真切、深刻领悟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与社会,从身边小事做起,实践价值观。这种方法与学生课外探究活动几近相同,不同之处仍在于活动的核心目标是价值观的体验与提炼。就本课的“实事求是”价值观而言,可以选择身边的社会实例或个人事例,说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也可以在自己所在社区或乡村选择某一社会问题或生活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切身感受生活里、社会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 养的形成需 要认知、理解、体验、行动等几个主

17、要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周全,课堂实践要完整。历史价值观有核心内容,更有多元取向,把握核心,尊重多元。因此,我们从设计到实施,从选材到设问,从对话到评点,对价值取向的把握,既不能唯“一”是从,更不能“什么都可以”。历史价值观从认知到认识、从意识到行动,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不是一堂课所能达成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一堂课作用“小”而不屑于去做,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价值观的确立事关重大而操之过急。历史本就纷繁,人心更是复杂。教师引导学生从心底里“长”起价值观,绝非易事。教师的引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知难而进,又要心存敬畏。【作者简介】王少莲,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及相关研究。【责任编辑:李婷轩】三、课后:我们的再思考教 学 研 究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