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训练的再认识提及语文训练,很容易想到机械、枯燥、单调、乏味的题海战术和课后练习。这是对语文训练极为狭隘的认识,我们很有必要来重新审视语文训练。一、语文训练的“应然”教学情形:钱梦龙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各种特长与技能的获得与科学规范的“训练”密不可分,如驾车训练、运动训练、军事训练等,所谓“训练有素”是也。现代汉语词典对“训练”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照此理解,语文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某种语文听说读写的特长或技能,在达成语文有效教学方面应该是大有作为的。那么这种“大有作为”的语文训练的“应然”教学情形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先来看钱梦龙老师
2、的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片段(下文简称“钱氏设计”):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图 1),然后说:“你们先不要看课文,请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大拱和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钱老师就按照学生说的位置关系来画示意图。:学生 1 说:“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 2。学生 2 说:“大拱两边的顶都有四个小供。”钱老师画图 3。学生 3 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 4。学生 4 说:“在大拱的左右两端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 5学生 5 说:“大拱的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钱老师画图 6。就在学生“心有所思,口不能言”的“愤悱”状态下,钱老
3、师让学生打开课本,体会原文“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中“各有”与“肩”字的使用:“你们看,这个肩字用得多么准确呀!不是顶上,也不是两端,而是两肩。还有一个字很重要,是哪个?”学生回答:“各。”钱老师:“可见说明事物要说得明白,有一点十分重要,哪一点?”学生:“用词准确。”上述钱氏设计通过老师“有目的、有步骤”的提问、点拨,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准确表达语言”的操练,在获得“准确表达语言的技能”方面有实质性的进展,属于比较典型的“语文训练”教学设计。这与那种仅仅依靠教师讲解,把静态的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下面一例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设计片段:老师:同学们,文中哪一句话准确地
4、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学生:大拱的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老师:你们看这句话写得多准确呀!仔细对照课文的插图看,“大拱的肩上”的“肩上”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地写出了小拱的位置,“各有两个小拱”的“各”用得好,准确地写出了小拱的具体数量和位置很显然,这个教学设计所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是“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表达”。但是其达标的质量、达标的过程方法、达标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与钱氏设计相去甚远!可以说,这种差异正是语文训练效果迥异的原因所在。下面将仔细品味钱氏设计,从中探索语文训练的真谛。二、语文训练的内涵剖析:基于案例的理性思考1.语文训练的本质:学生拥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钱氏设计最大程度地凸显了训
5、练的本质特征实践: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在钱氏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不是烘托教师教学艺术的点缀,也不是活跃课堂氛围的插曲,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旋律。学生拥有了充足的时间来不断尝试语言表达,亲历“准确表达”的过程,体验语言表达的优劣。这种真切的语言实践体验是任何高妙的讲解都无法替代的,也正是语文训练所赖以存在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也就无所谓语文训练。2.语文训练的枢纽:教师的“教练员”角色钱氏设计最为出彩的地方是:用高水平的语文修养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实践。在钱氏设计中,学生在反复调整句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愤俳”状态是一般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难见到的!其中钱老
6、师的“教练员”角色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用高于学生的语文修养指挥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语言练习!恰如教练员靠过硬的专业修养来指导运动员训练。假如出示图片后,钱老师扮演的是“填鸭者”的角色,不能有意识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学习任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而是随随便便地说“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关键句子”,然后滔滔不绝地为学生讲解这个句子,那么学生就不会兴趣盎然地进入语言实践活动环节,下面的精彩也就难以预约;再假如在学生进人语言实践后,钱老师又扮演“放羊娃”的角色,听任学生自由发言,不作反馈,也没有足够敏锐的语感对学生的语言作出快速反应、画出图画,学生就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反
7、馈和刺激,也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原来是如此的不准!可以说,在钱梦龙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精彩的语言实践正是踩着教师的语感“肩膀”一路走来,离开教师机智灵巧的点拨引导,学生是难以进入高质量的语言实践的。3.语文训练的落脚点:在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演绎语言的绚烂多姿钱氏设计中最惬意的地方是:在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演绎语言的绚烂多姿!整个语文训练的落脚点非常平实,没有煽情的导人,没有动人的音乐,也没有广博的资料引介,更没有炫目的动画图片之类,有的只是朴朴素素的、平凡而纯净的“说话”训练!也许,依靠音乐、动画、穿插资料等手段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精彩,但这种精彩不属于语文自己的精彩,只有在语言的听说读写
8、活动中演绎的精彩才是语文本色的精彩!所以说,紧扣语言活动展开训练,这是语文训练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更是语文教学的自信心。借用哲语“只有内在的不足才用外在的多余来弥补”,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师只有在无力挖掘语言本身的魅力时才用外在的声、光、电、色来弥补。事实上,当我们怀着这种理念翻阅大量优秀语文教案,如王春燕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贾志敏的两个名字教学设计等,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生动的语文训练片段都是落脚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而且正是在这极为平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语言在学生的身上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14,语文训练的内蕴: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钱氏设计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是
9、:在朴素的训练中演绎着“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以往我们一直把语文训练看作是与新课程语文教学格格不入的、落伍的、陈旧的教学形态,至少我们也会觉得语文训练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是无能为力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在钱氏设计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其中内蕴着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也走过了一个精彩的语言表达之旅,采用了试误、自省等学习方法,兴致盎然地参与实践,体会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加深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这种植根于语言实践过程的三维目标达到了天衣无缝的高度融合,值得深思!三、语文训练的教学价值:一种创新的教学形态综上所述,所谓的语文训练绝不仅仅是一种练习手段、习题形式
10、等语文课堂教学的小点缀,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符合“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的课程理念的教学形态。恰如李海林所说的:“语言训练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态,这种新的教学形态,用新课标的语言说,就是言语实践,通俗地讲,就是搞活动。”树立语文训练是一个“创新教学形态”的观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设计将有很大的改观。下面是同一篇课文两种教学设计,二者的最大区别是有无树立语文训练的创新教学形态。教材:苏教版初一羚羊木雕。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内容:文中开头的母女对话片段。教案 A改一改教师对原文进行改写。原文中的母亲是盛气凌人、生硬尖刻的,“我”是胆怯、伤心、无可奈何的;修改后母亲性格温和多
11、了,而“我”则语气生硬。修改后对话如下:,“孩子,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问我。“怎么了?”我大声说。“我想知道现在它在哪儿?”妈妈又说。“我把它送给万方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有点不耐烦。“我的孩子呀,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你去把它要回来吧。”“不!”我坚决的说。首先,让学生比较分析。请学生比较分析原文和修改文中“母亲”和“我”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其次,请根据学生和父母相处的实际情况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家里,将会展开一段什么样的对话。请写出来,注意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最后,评析学生作品,总结对话描写的技巧。充分依靠学生优秀作品提炼对话描写技巧,并借助表达
12、有缺陷的学生作品作为反例,验证对话描写技巧。教案 B首先,引导学生品味对话中的人物神态的描写。重点讲解:“妈妈突然问我”,“突然”表现了“我小声说”,“小声”表现了“妈妈的目光紧紧盯着我”,“目光紧紧盯着”表现了其次,引导学生品味对话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重点讲解:“”,表现了两相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教案 A 体现了语文训练的创新教学形态,以活动设计为主线,实现从“讲析知识”到“设计训练活动”的转变,为语文课堂的生机勃勃创造了契机;而教案 B 是以知识讲解为线索的,把课堂引向静态的知识讲解,注定了语文课堂的一片“死寂”!所以,教案编写能否有意识地从教学形态的高度出发,以活动设计为线索展开语文训
13、练,是语文课堂质量高下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也是决定语文课堂“死”与“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会很遗憾地看到:很多教师辛辛苦苦撰写的丧失“语文训练”的教案,注定了语文课堂的一片“死寂”!比如下面一份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片段:教学目标:学会识别意象与赏析意境教学步骤:根据意象的定义找出文章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整合为几幅秋景图?意象主要有:庭院清晨景观、秋槐、秋蝉、秋雨、都市闲人、秋果,分别组合成:庭院清晨图、落蕊轻扫图、秋蝉啼唱图、奇昧秋雨图、秋日胜果图。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秋景图,是通过哪些词语呈现出来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具体体现如:看天色、牵牛花的颜色、扫帚的丝
14、纹、秋果等;听驯鸽的飞声、落蕊的声音、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语调;感受日光、脚踏上落蕊的感觉;闻落蕊的气味等。根据这些秋景图的修饰词,说明所有秋景图共同营造的秋天的特点,从而体会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意境。景物本身是客观的,它本身并没有情感意义,而我们之所以可以通过景物表达情感,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外移、投射到景物中去,使情与景融为一体。因此,在这篇散文中,从这些意象可以得出秋天的特点:清、静、悲凉,这也是本篇抒情散文的意境。总之,基于上述的分析思考,我们不应该把语文训练庸俗化为简单机械的、低水平的反复操练,应该走出对语文训练的偏见,充分挖掘语文训练的内涵和价值,使语文训练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李海林,重构“语言训练观”.中学语文教学,2009(12).(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