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让学生提问点亮语文课堂.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454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提问点亮语文课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学生提问点亮语文课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学生提问点亮语文课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让学生提问点亮语文课堂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问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效果的重要途径。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7案例背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观念,还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自

2、主思考、积极探究的教学情景是常常有的。学生提问、质疑固然需要,但对于这些疑问的处理方式又该怎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案例描述前不久,我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里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文导入结束后,教师说:“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请随意提问。”当时,课堂有些冷清,并没有多少同学主动发言。这时,教师停了一会,又说:“既然大家不举手,那么,我们就开火车吧,每个同学提一个。”接着,她就从第一组第一排开始点名了。十七八分钟过去了,班里四十几位学生都过了一遍。有的从文章整体入手,问主题,问创作缘由;有的提问关注的是某句话,甚至某个词意思。其中,不少

3、问题是重复的,更有一些学生站起来后实在没问题了,就直接说:“我的问题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教师在每个问题提出后,会点头,然后说:“好,请坐,下一位。”其间并没有就问题展开。我当时在想,这么多的问题该怎么办呢?也许教师会在结束后对它们进行一个处理,会和她的教学设计有效地联系起来吧。可接下来,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是这么说的:“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证明这篇文章确实比较难理解。”再后来,她就按着自己的思路开始进行文本提问,让学生作答。由于开头提问用的时间比较长,以至于后来的文本解读就显得仓促,不少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就由老师“代劳”了。后半节课基本上又恢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问答模式。案例分析如今,

4、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情况在公开课上是比较盛行的,它在某些时候确实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是,如果对这些提问处理不到位,最终达不到理想效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我在听课时就有些疑惑:花这么长的时间,提出这么多问题只是为了证明文章的难度?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提问并无联系,只是为了有一个自主提问的环节吗?这样的提问并没有体现价值,也没有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内容。首先,问题应该是在学生阅读文本、认真思考后,慎重地提出的,不能“随意”。学生在教师要求提问时,并无太大反应,也许是文本没预习充分,也许是羞于质疑。若是前者,教师应该再给点阅读时间;若是

5、后者,那就说明平时的质疑习惯还未形成。“开火车”式的提问方式只能是一种任务分配,其中暗含了一种逻辑,就是你必须有问题。这样的“随意提问”其实并不是每个学生想要的“随意”,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提问题就不能体现有价值的思考了,可能是一种敷衍。其次,学生随意的提问并没能发挥太大价值,往往只是形式,甚至是任务。学生对文本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但教师并未组织学生进行深度探讨,而是重新从自我的阅读角度进行引导,因此那些提问并没有真正发挥价值,只是成了课堂提问的表演形式。这样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影响了学生对文本自主探究的积

6、极性。再者,虽有自主提问,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是空出时间给学生“随意提问”,但结果是后半节课,教师还是根据课前自己的预设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未有效结合课堂真实的生成进行问题讨论。这样一来,学生仍得跟着老师走,回答问题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教学环节,并未体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特点。案例反思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鼓励学生提问本身是适合新课标的好方法,但若处之不当,则效果不好。这也让我对“学生提问”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反思:一、给足时间,充分思考。要对一篇文学类文本提出疑问,粗略地读一遍文章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比如,我在上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一课时,学生在预习时反映,这是

7、一篇德国小说,对它的叙述方式不太了解,读不懂。于是,我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再好好读文章,并且分小组讨论,把各自的问题拿出来交流,之后,再交上各组解答不了的问题。当时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想自主解决问题的热情很高。所以,对这样的课,教师不要担心会浪费时间,而要舍得拿出“宝贵”的课堂时间来给学生。二、仔细挑选,难易分类。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有差距的,若老师不加挑选,全部问题都呈现,都讨论,这自然不适合学情,也不能把握文章重难点。所以,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课而言,我一共收到了 18 个问题,相似问题归纳后,还剩下 12 个。就难易程度上,我又进行分类。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先抛出让学生自己解决。比如,文章为什

8、么总问本地是哪?第 36 节中的“成批”一次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作者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题目后面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这些问题并不算很难,不需要老师开口,学生基本都解决了。而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如,作者最后为什么喊“牛奶”,有什么深意?为什么题目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等,就在课堂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这样,学生就感觉读懂了不少。三、整体把握,恰当点拨。文本的解读一般是有层次性的,若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就学生的问题进行处理,难免会显得零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合理地排列,让学生有整体感知和层次的把握。再者,若完全以学生的质疑为主,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往往会让文本解读流于肤浅,所以教师更要适时点拨。还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的教学,在学生的 12 个问题解决后,我进行追问,提出新问题:第 46 节中为何特写“十字架”?文章为何把地点选在美术教室?等等。这样,既是对文本解读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思考的进一步促进。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应落实到实处,凡学生能问的问题一定让他们主动问,凡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让他们自己回答,教师在学生交流意见时应注意倾听,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应注意引导。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学会提问,爱上提问,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责任编辑 韦淑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