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343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专项排查练(八)1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它不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点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原有的斯大林体制的束缚。()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

2、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4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失败了。()点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调整,取得重大成就。5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物价飞涨。()点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一般会出现生产停滞,物价下降的现象。物价飞涨是经济过热的表现,一般出现在经济危机前。6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找到了彻底救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点拨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是经济手段,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合理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

3、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不是彻底救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点拨它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强。8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点拨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征理解不到位;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及斯大林模式认识不清;混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

4、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所发挥的作用的认识区分不清。1 美国史学家R.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允许大量私人贸易存在”应该是在1921年春天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但是允许私有经济补充,这是列宁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运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的新经济政策。故选B。2 某历史学家在谈及对斯大

5、林统治的看法时曾经这样说:“斯大林统治中那些与西方格格不入的部分,根子就在俄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历史和观念中,它们作为俄国传统的一部分被斯大林接过来了。”这其中,“那些与西方格格不入的部分”是指()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C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政府对经济的高度控制D建立集体农庄,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答案C解析斯大林模式中与西方格格不入的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项是其典型特征,而A、B、D则是C项的具体表现。3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

6、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美国经济危机的理解。从材料看,当时美国的生产猛增,而工人的工资却增加很少,故选C。4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议员在农村发表演说,刚讲一半,许多农民就向他扔烂水果,以示反对。议员不慌不忙,一边抹掉脏东西,一边说:“我或许不怎么知道农民的难处,但你们必须承认,我还是有办法应付过剩的农产品问题的。”其直接有效的应付办法是()A以工代赈B调整劳资关系C刺激出口D大规模销毁农产品答案D高频考点强化练高频考点罗斯福新

7、政、“福利国家”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等。5 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答案C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流通,而新经济政策是允许自由贸易。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6 1920年夏秋,斯摩棱斯克实行了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据10月份汇报可知,这里的粮食征收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1日就完成了任务,而其他地区几乎要拖延一年时间。这一政策的实

8、施()A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B说明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C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D说明国家已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答案A解析斯摩棱斯克实行的是粮食税征收,取得较好效果;与此同时,其它地区仍实行余粮收集制,结果是“拖延一年时间”完成任务,因此A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国家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是在1921年,为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特殊的“小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B项;C、D两项与当时史实不符。7 沈志华教授指出:“斯大林这个经济就是由国家做主,投资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市场。”这实质上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

9、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斯大林”、“国家做主”、“没有市场”等,由此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故选C项。A、B两项是列宁时期的;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一个表现,皆排除。8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与图片人物有关的是()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可使用排除法,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项是戈尔巴乔夫。9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

10、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A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能力。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采取放弃金本位制(即金币可自由铸造,金元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自由输入输出),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故A正确。10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

11、,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答案C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因

12、此,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11“人无信不立,事无心不成,业无信不兴。”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公司、政党乃至国家,诚信对于经济行为和运行极其重要。在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C调整农业政策 D实行计划经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整顿金融的措施中,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其他新政措施顺利实行的保证。本题答案是A项。12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

13、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看齐”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和所学史实说明福利国家的建设也要针对本国实际情况,不能搞统一标准、普享、均一,过于平均会使生产者的积极性下降,助长懒汉群体。大题冲关规范练13美国农业部门口的标牌上写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基础”,全美仅有2.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农业却是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

14、争力的产业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除黑人劳工外,没有人比农场主在大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更大。农场主在1932年实现的净收入比1929年少了1/3;农产品的价格跌落了50%。二十世纪早期,政治上提倡小政府、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上反对极权政治的传统保守主义盛行,把农业放到了与工业同等竞争的位置,把粮食生产当成是农场主、农民个人的事,而把农业的特殊性,尤其是美国农业的特殊性置于不顾,政府的措施收效甚微。

15、到大萧条时期,农业问题雪上加霜,农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也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1936年1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在一起案件中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反了美国宪法第10条修正案,终止实施该法。材料三1936年2月29日,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

16、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同时,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则停止耕种,并转租给国家,由政府拨专款支付租金。材料四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农业危机和大萧条之间的关系。(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政府制定的农业调整政

17、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二、三和四,指出美国制定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为什么说1938年制定的农业调整法更加成熟?(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美国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的特点。答案(1)关系:农业慢性危机是大萧条出现的因素之一,大萧条加剧了美国的农业危机。(2)变化:从单纯限制生产转向限制生产和保护环境相结合。原因: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原因:限制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过剩农产品产量;干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立常平仓,稳定农产品价格。(4)特点:从自由放任转向全面干预;通过国家立法干预;从干预农业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补贴。解析第(1)问,从“慢性危机”、“遭受的打击更大”来总结两者的相互关系。第(2)问,材料二的农业政策是“限额耕种”,材料三则增加了“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可看出其变化,组织语言进行作答。第(3)问,从信息“补贴”“差价”可以看出其目的是对价格的控制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原因从材料可知跟当时解决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有关,从这个角度作答即可。第(4)问,特点从其政策、手段的变化角度来思考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