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7294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福建省云霄立人学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3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霄立人学校2017-2018学年(上)高三第3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

2、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

3、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

4、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摘编白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D. 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

5、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

6、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B. 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C.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D.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答案】1. C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

7、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C。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

8、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A。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

9、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

10、您很美,老爷爷。”“而且还有病。”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怎么好?”少女不懂。“它多大啊!”“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

11、音。“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

12、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问:“为什么?”“我浑身酸疼。”“你明天来吗,老爷爷?”“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

13、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请问,他是盲

14、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是瞎子。”“瞎了很久吗?”“十年了。怎么?”“没什么”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

15、“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5.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 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4. C 5. 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16、 6. 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解析】4. 解答此题,要理解小说对太阳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故可从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时,要先从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太阳的语句,结合着具体意境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例如,第三段,“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描写的

17、是傍晚日落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从下文内容来看,自然是为烘托老人垂暮之年的苍凉感。以此类推即可。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

18、手: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中间段一般具有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结尾段往往有回扣标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含蓄蕴藉、引人深

19、思的作用。一般来说,根据情节的发展,小说的结尾可以分为四类:出人意料的结尾,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戛然而止的结尾。不同类型的结尾往往在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区别。1出人意料的结尾。作用: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作用: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作用: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尾给读

20、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尾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4戛然而止的结尾。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5. 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问为该情节是否多余?从文中情节来看,该情节具体表现老人落寞悲凉的生活境遇,与下文老人的“活得挺好”的自述形成反差,更有助于深刻地刻画老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不多余的。但是,这道题也可以从多余的角度思考回答,可以说这个情节的出现与主题的关系不大,有偏离

21、主题的嫌疑。点睛: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6. 此题考查分析故事结构的能力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由题干“作者这样写的匠心何在”可知,此题换一种问法就是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有何目的?小说最后才点出

22、老人是一个盲人,自然能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故作者是故意设置悬念。从女孩与老人的认识与逐步了解的过程来看,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符合行文发展,给人以自然之感。还可从对老人的形象塑造、从少女对老人的敬意角度作答。点睛: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体现为:1.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2.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a.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b.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7.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小说故事

23、内容及人物形象、人物命运与原因、小说的主题的理解,联系现实,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启发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从小说人物形象的角度,老人的坚强与乐观,作者是持赞美态度的;对老人的命运,作者是同情的,对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持批判态度;从小说的主题来看,作者对这种美好的人性对人的启迪与教育是持赞美的态度。点睛:开放性试题,即探究题,它一般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的一种题型,它往往作为现代文阅读的压轴题,具有形式灵活、综合性强、分值高、难度大等特点。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完美地解答好此题,确实较难。但这种试题是拉分题,放弃它就会直接影响高考语文的成绩,从而影响整个高考的成败。所以我们头脑应清

24、醒的一点是:题目再难,按照一定的方法技巧去做,也就不难了。该题型的解答技巧为:一、从题目入手。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就是文章的中心,有时还是文章的主要情节、线索或主要人物等。所以解答此种题时千万别忘了看题目。二、从题材入手。注意小说中写的什么人什么事,是伟人还是小人物,是大事还是平凡事。解题时就应考虑一下作者的意图所在。三、从主题入手(或从创作意图入手)。小说的意蕴都是很丰富的,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意蕴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2)要抓住题材进行仔细分析。(3)以鉴赏小说的艺术形象为出发点进行深入研究。四、从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入手。注意小说的情节安排的巧妙、注

25、意线索贯穿的巧妙、注意铺垫伏笔的巧妙、注意语言的表现力等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方式,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风向标。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

26、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材料二: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3000万棵树,或减少了45亿微克PM2.5,或节约了4.6亿升汽油。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

27、效率,为减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材料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车的人,在城市管理。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

28、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材料四: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

29、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前景。B. 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作用。C. 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共享。D. 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

30、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B. 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为54万吨,大约相当于3000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C. 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象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D. 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政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

31、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E. 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9. 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答案】7. C 8. BC 9. “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

32、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解析】7. 试题分析:C. 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共享。“进行问责”理解错误,原文并无此内容。8. 试题分析:A项,“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变未然为已然,原文“将改进”;D项,“政府工作有欠缺”理解错误,另外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外,也并非仅仅是政府的原因。E项,“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说法绝对。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

33、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可以缓解家用汽车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极大压力,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 “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的具体表现。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分享将成为一种习惯,人们将在分享中获得

34、更多更好的服务。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

35、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

36、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选自宋史吴芾传)10. 下列对文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B.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

37、语闻得罢不行C.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D.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B. 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C. 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

38、致仕”,古人还常用视事、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B. 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C. 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D. 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

39、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2)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2)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解析】10.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执政”“吏部侍郎

40、”都是官职,“金”是指金朝,“除”是表授予官职,“芾”“龙大渊”是人名,“是邪”是固定结构,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大意是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据此可知答案应为A项。11. 试题分析:D项,“古人还常用视事、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不当,“视事”是处理政事的意思。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

41、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选项对应原文是“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意思是“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

42、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不敢正视,感到畏惧”,“侧目”是不敢正视、畏惧,不是“敬佩”的意思。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将”,准备;“延”,延请;“俾”,使;“阙失”,缺失。(2)“舆”,用车载;“致”,使动用法,招来;“以”,用;“异”,与众不同。参考译文:吴芾,字明

43、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

44、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

45、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

46、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命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

47、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所 思杜甫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注: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九江:于后文的“一

48、柱观”,皆为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定常开”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诗人对崔漪非常熟悉。B. “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C. 日落时分,看见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D. 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E. 诗人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15. 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4. CE 15. “苦忆”二字,直贯全诗。前四句写崔漪

49、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暗含“苦忆”之情;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倍添“苦忆”之情;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流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这样处理,使诗歌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解析】14. 试题分析:C项,“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有误,“酒醒何处”是写他不为贬谪所困的洒脱形象;E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有误,这首诗表现诗人对崔司马的思念之情。15. 试题分析:注意逐句分析“前四句暗含苦忆之情”“五、六句倍添苦忆之情”“最后两句直诉苦忆之情”。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

50、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在听了苏子“看破变化,共识山水”的议论之后,转悲为喜,两人再次开怀畅欣,最后在杯盘狼藉中“_,_”。(2)诗经氓中“_”一句,是女子向男子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媒”。(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归京使臣已经冒着大雪离去,但送行的人们直到“_,_”,还是不肯回营。【答案】 (1). (1)相与枕藉乎舟中, (2).

51、不知东方之既白 (3). (2)匪我愆期 (4). (3)山回路转不见君, (5). 雪上空留马行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枕藉、既、匪、愆、留。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现在课标卷考核“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

52、”,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导弹发射室内,崔玉晓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而碧海之上,导弹腾空而起,拖着震人心魄的尾焰一蹴而就。有人以为,谣言往“敏感”上靠,就可以占领话语权高地,谣言编得越“敏感”,辟谣者越会投鼠忌器。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演讲列举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陷入哗众取宠等例子,告诉同络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切忌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对待西方文化,不可一味排斥,但也不能东施效颦,学些文化跟哲学的皮毛;应以持平的心态看待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劣

53、。中方对4月3日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地铁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对一切危害公共安全的言行不赞一词。A. B. C. D. 【答案】C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B.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C.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

54、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D. 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 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语序不当,把“自从”提到“以美国为代表”前面;C. 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句式杂糅;D. 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

55、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缺少宾语。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最后,感谢嘉宾王小美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欢乐的时光,也祝贺她荣幸地加入我们的综艺之友俱乐部!感谢大家的光临,我们下期节目再会!B. 期中考试成绩揭晓后,同桌安慰小芳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振作精神,下一次考试你的成绩一定会有进步的。”C. 这次,幸亏班主任张老帅从中斡旋,才化解了赵明和张华的矛盾,使得两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握手言和。D. 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我真的十分激动;评委老师们的点评,也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各位的聆听!【答案】B

5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得体。A项,“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不用于表现他人。B项,“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是指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用于考试,使用正确。C项,“斡旋”,指调解争端,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之一。大词小用。D项,“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使用对象错误。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连日来,某市气象曾多次发布暴雪预警,但事实上雪是下了,却未见暴雪。为此,被气象局通过官方微博向市民发布道歉信(见下文),有人认为其用语充满调侃的味道、有失严肃,请用规范、严肃的语言改写这则微博的正文(落款不

57、必重写)。要求:不改变原文的意思,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原约定于今天来的暴雪,因半路气温过于热情,把白茫茫变成了湿漉漉!这场雪如果下大了肯定不小,如果下小了也肯定不会大,请市民原谅!老天爷不容易,气象台就更难了!具体情况气象台会在雪下完后向市民汇报。气象台温馨提醒:今天下午如果不下雪,明天不下雪的话,这两天就没有雪了。气象台郑重劝告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 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市气象局2016年11月20日【答案】示例:预计今日有暴雪,但因气温偏高,雪并不大,还请市民见谅。但据预测,这两天风力约有五六级,请广大市民注意出行保暖与安全。【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

58、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概括报道的主要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词。21.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个对偶句给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扣住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4个字。近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59、会议提出,要切实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中国戏曲“走出去”就是这样的实践:将中国传统戏曲自信地置于世界戏剧语境之中,用前瞻的视野和大胆的创新让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形成文化的对话与互鉴。戏曲走出去,再一次重申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审美原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文艺工作者和各级文化部门当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文化名片,让中国股市在世界的舞台上收获更多掌声。【答案】示例:打造文化名片,讲好中国故事。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报道,有一名男子曾在社交网站上预告自己要投江自杀,并于当日下午跳江身亡。这名男子跳江时,某电视

60、台用摄像机拍下了其投江的全过程,引发有关新闻采访与道德的争议:面对危及生命的新闻现场,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坚持报道还是先救人?某中学语文组就此准备开展一场以“新闻记者是否应该救自杀者”为辩题的辩论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一辩写一篇辩说稿或一封书信。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不要漠视生命生命是宝贵的。这个道理每个人都很清楚。但是却仍然会出现漠视生命的现象。这在现代的社会中出现是很不应该的(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出现这种现象是很不应该的)。有篇故事说到一个专业摄影师为了拍摄火车撞人的镜头,竟然不去救那位被火车撞的(那将被火车撞上的)小孩,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

61、就这样消逝了。事后她居然推托说这是对摄影事业的热爱。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话。任何正当或不正当的理由都不应该成为漠视生命的借口。漠视生命就是对生命的不尊敬,甚至可以说是良心的缺失。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就连小草、小树、花儿,老师、家长都一再强调我们不可以随意破坏(老师、家长也一再教育我们不可以随意破坏小草、小树、花儿)。看到那些流浪的小猫小狗,人们都能伸出援手救济它们,为何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同胞死在自己面前,而无动于衷呢?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昧着良心,漠视生命呢?很显然是私利,是个人利益的驱使。就像那个摄影师说的因为她热爱摄影,捕捉好的镜头是她的追求。拍出好的照片可以使她出名,可以为她

62、拿大奖。或许她在拍摄的时候也根本没有去考虑那小孩子的安危,她只知道摄好(拍好)这一照片能够给她带来好来好处(好多好处)。从摄影师事后的辩解可以知道她仍然不知道自己做了件多么对不起良心的事。出现这样的事到底该怪谁呢?甚至整个社会都默许这样的事,那个摄影师也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什么惩罚。追求个人利益并不是不允许,但是这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的理由。漠视生命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伤害,而到最后也毕将(必将)会损害到自己。第二次世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神父曾留下这样一段话:但看到那些犹太人死在德国人手下时,我无动于衷;当看到自己的朋友死在德国人手下时,我也无动于衷;现在德国人向我举起了屠刀,谁会来救我呢?是啊

63、,当你漠视生命的时候,对他人的生命漠不关心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生命也会受漠视?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我们要善待生命,不要漠视生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取自一则实事新闻,说的是一名男子投江自杀某电视台用摄像机拍下其投江全过程引起争论的事,争论的焦点就是“新闻采访与道德”,提出了“面对危及生命的新闻现场,新闻记者到底应该坚持报道还是先救人”的问题。题干就“新闻记者是否应该救自杀者”要求考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设置的情境是“辩论会”,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应该救”与“不应该救”之间表态,不能有模棱两可的意见。另外,表达的方式是“为正方或反方一辩写一

64、篇辩说稿或一封书信”,这就限定了文体:书信或辩论稿。参考立意:从正方的角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漠视生命,“职业道德”必须先有人的道德,不尊重生命的新闻是没有生命的新闻,等等。从反方的角度:职业道德亦需坚守,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所在,等。点睛:本作文应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如本题可以从责任(要不要做好本职工作)、道德(该不该救人)、社会(怎么样的社会影响)的角度,谈要树立好的价值观,不能为漠视生命的旁观者,等等。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