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课后测评知能提升一、选择题1. 2014南京一模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 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 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 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图片可知参加会议的有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邀的代表,说明会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A项正确;在该图中无法体现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答案A2. 2014潍坊联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
2、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不结盟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材料体现了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所以符合题意;中苏缔结条约体现了;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故答案是B项。答案B3. 2014厦门高三质检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建国初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年份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合营个体其
3、他总额195360.684.41.9190.310.8348.01956156.9172.896.123.411.8461.01959537.079.018.53.5638.0社会生产与大众消费水平同步增长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公私合营促进了公有制规模的扩大 私有制逐渐消失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结论,应排除;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56年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比1953年有了大幅度增长,这与公私合营有关,正确;个体和其他经济仍然占有一定比重,错误。由此可知,C项
4、符合题意。答案C4. 2014济南模拟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说:“从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共同基础”是()A. 社会制度B. 意识形态C. 联合抗击西方殖民侵略D. 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解析本题考查亚非会议。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而这个“同”就是指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本题选D。答案D5. 2014深圳高三一调下图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的记录,其年份已经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日 期:?
5、年二月廿六日时 间:上午九时零分地 点:党支部主持人:刘海亭记 录:纪硕钰出席人:全体党支部成员会议内容:讨论当年国家计划的有关指标和当月作业计划;关于资本家排队分类问题;关于文化学习问题;有关职工生活问题A. 1952年 B. 1956年C. 1966年 D. 1977年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实施情况。由“国家计划”“资本家排队”等信息可知,此时“一五”计划已经开始、三大改造正在进行,与此对应的时间只能是1956年,答案为B。答案B6. 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部宪法()奠定了社会主
6、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 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表达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制定1954年宪法时我国还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此时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排除含有的选项,答案为A。答案A7.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发表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这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中国()A.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B.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C.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解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
7、的内容和影响。由“日内瓦会议”“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可知,原因是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A项正确。答案A8. 2014成都第一次诊断下面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初步提出区别于苏联的经济思想,如发展商品生产、重视价值规律等。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它有利于()A. “三大改造”的启动B. 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 “八字方针”的实施 D.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由“制定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 双百 方针”可知该会议的时间应该是
8、1956年。分析材料可知,该会议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启动是在1953年,A项错误;“八字方针”的实施是在1960年,C项错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项错误。答案B9. 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会议粮食产量指标棉花产量指标1956年中共八大2500亿公斤4800万担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500亿公斤15000万担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A. 开始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B. 出现“大跃进”运动C. 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D. 实施“一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 据材料中粮棉产量指标的变化可知,其变化明显
9、违背了客观规律,具有冒进性,这符合“大跃进”运动的特征,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三项与材料的时间或特征不符,排除。答案B10. 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对下面图片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变化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A. 个体农业经营落后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代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代表的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施后的农业发展状况,代表的是“文革”开始后的农业发展状况,代表的是“文革”结束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选项对应的是D项。故答案为D。答案D11. 2
10、014成都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发展、变化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图所反映的数据变化()A. 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的制约B. 与工业生产效益的起伏吻合C. 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D. 与全国人口总量的涨落一致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城镇人口由1957年不断上升,到1960年开始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的工业化,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而推动了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压缩了工业建设,转
11、向发展农业,从而导致了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因而符合题意的是C项。答案C12. 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票数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时投赞成票的国家可能有()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巴基斯坦 日本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均投了赞成票;当时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排除。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12、。答案A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195319571958196219631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48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53.733.733.6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
13、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哪些?解析第(1)问,“变化”可从材料的图表中分析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大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第(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19581962”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
14、情况概括为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19631965”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八字方针)来作答。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2)19581962变化: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原因:“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
15、投入。19631965变化: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增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3)原因: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答出三点即可)14. 2014乌鲁木齐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
16、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机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摘编自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
17、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表现在:一是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而资源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健全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
18、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指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3)根据材料二、三,与建国初期相比,当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解析本题以“工业化”为切入点,考查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第(1)问,先据材料一中的“打开”“寻求”等信息归纳背景,再从此时期
19、中国工业化的规模、技术等方面归纳特点。第(2)问,先结合材料二中的“经济恢复”“严重不足”等信息,说明工业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再说明这些措施的影响。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等信息说明变化即可。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2)实践活动1:“一五”计划的实施。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践活动2:发动“大跃进”运动。影响: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环境的破坏。(3)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