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社会的剧烈变革私学的兴盛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各国纷争的环境ABC 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百家争鸣”的意义,故排除。【答案】C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从图中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信息容易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案】C3(2013大连高二检测)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 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
2、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仁者爱人”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有教无类”【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答案】D4(2012济南高二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风俗B贡赋C秩序D礼仪【解析】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每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礼”是指统治秩序。【答案】C5(20122013学年武汉调研)“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
3、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材料阐述的是施行仁政的必要性。这是孟子的思想。【答案】A6据孟子离娄下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本质意图是()A孟子把“仁”发展为“仁政”B孟子阐述传承“孔子学说”历程C“五世”指的是五代十国D孟子自认继承孔子的道统【解析】解读信息是:“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我不曾亲身做孔子的弟子,我可以从传授的人那里学了来,间接地得到他的好处。)“间接”体现的是继承。【答案】D7(2013东莞高二检测)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并用C都
4、主张用“仁”“德”治天下D都主张性恶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孟子与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都主张用“仁”“德”治天下。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兼取道家和法家思想。【答案】C8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苛政猛于虎”【解析】本题是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考查。A、D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可排除;B项是荀子的主张,不合题意;C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答案】C9(2013包头高二质检)春秋战国时期的某学派代表人物
5、认为:万物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大小、难易等都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大小也是相对而言的,因此选B项。【答案】B10下面是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解析】塞翁失马蕴涵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与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观点相符合。【答案】A11“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
6、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这段言论主张实行严刑峻法,可以判断属于法家思想。儒家主张“德治”,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答案】C12(2012台州高二期中)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主张。【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
7、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4)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较四则材料,可知它们都是围绕“如何治国”这一主题展开的,但侧重点不同
8、。第(2)问实际考查各派别的阶级属性。第(3)问解答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派的主张,看哪一主张更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第(4)问考查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影响。【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严刑峻法。(2)各个派别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3)材料四的主张。因为它适应了建立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4)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后世的发扬和完善,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4(2013济宁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为贵,社稷
9、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材料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材料三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表达的是哪一学派怎样的观点或主张?(2)试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分别作简单的评价。【解析】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分析判断出每则材料属于哪一思想流派,进而回答问题。评价时应结合历史背景并深入实质分析。【答案】(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材料二体现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三体现的是法家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和变法革新的思想。(2)儒家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家的思想是一种进步思想,主张积极进取、变法改革,反映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