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秋季学期阶段性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命题人: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据札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 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 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 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 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题干体现的是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这是周朝整肃家庭秩序,尤其是财产和权位的继承顺序的需要,是依据宗法血
2、缘来规定的,所以A正确;B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同时形成的,排除B;C中封建新秩序表述错误,当时是奴隶社会,排除C;D是商朝政治的主要特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3、。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权力的加强借助于天加强统治3. 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 商品经济发达 B. 宗法制的崩溃C.
4、科举制的实行 D. 士庶之分严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A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宗法制没有崩溃,故B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社会地位提高,故C项正确;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4.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
5、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
6、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5. 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构造起在人口众多、疆域广大的殖民条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国际”法治秩序。上述观点主要说明了A.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B.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C. 希腊法律适用于其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D. 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
7、”【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法律生活是属于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征和城邦共同体与周边的蛮族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宁愿以武力维持对于属地的霸权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权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蛮地”可知,古希腊将城邦法律生活和公民权作为区分城邦与蛮族的区别,充分体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实质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故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近代西方民主宪政的源头,故A错误。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希腊法律只适用于公民,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点在于“大众的无能”,故D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实质【名师点睛】雅典民主制的得失:积极意义:(1)雅典民
8、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2)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3)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4)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局限性:(1)与现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体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都没有享受民主权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为中心的民主。6.“(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
9、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前提B. 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C. 海外殖民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 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古希腊的政治平等受到了商业平等的影响,但不是建立在商业平等的基础之上,A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自由平等的交换原则对希腊社会政治的反映,而不是反映商业贸易中存在不平等的现象,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古希腊的海外贸易活动,排除C;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流通中的平等,促进了现实中的平等,体现出了商业上平等观念,影响到了当时的政治理念,D正确。7. 有学者对罗马法做如下评价:“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
10、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见罗马法( )A. 具体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B. 没有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C. 法官和法学家随意曲解法律D. 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罗马法。罗马法具体实施不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选A。罗马法也是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的,不能选B。法官和法学家当然也不能随意曲解法律,不能选C。材料是强调罗马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而不是随意性,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性 【名师点睛】这类试题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为干扰
11、题肢,这类题目不难,不过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所以这就要求考生们在平常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把历史学“宽”,对重要的事实、重要的史实,一定要尽可能的弄懂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而遗憾丢分。8. 钱乘旦说:“光荣革命建立起一个以议会为工具进行统治的多元寡头政府制度,操纵这个政权的是一二百个贵族,他们是乡绅地主和大商人集团的联盟。”以上材料说明A. “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B.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超过了王权C.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寡头政治D. “光荣革命”使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从材料及所学可知,
12、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妥协,因此“光荣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巨变,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王权与议会权力的关系,故排除;C项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体制,材料只是强调光荣革命之后的英国政治的特征,故排除;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故排除D。故应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9.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A. 法律至上B. 分权制
13、衡C. 责任内阁D. 虚位君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知,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体现的是法治之上的原则。所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王权10.主持制定美国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谈到民主政治时认为:“美国革命的最重要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自由之于党争,如同空气之于火因为自由孕育党争,所以它是政治生活的必需品,如果企图因消除党争可消除自由,那就像灭绝空气一样荒唐。”这说明A. 民主政治的建立应基于对个人自由的尊重B. 美国的民主政治
14、应该保护党争和自由C. 西方式民主政治必然导致党争的出现D. 政党政治的形成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答案】A【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找到题目的关键词。此题关键词是“自由”对于党争的重要性,两党政治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选A项。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政治导致党争,而是认为自由孕育党争,不选BCD三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政党政治11. 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这表明美国政治体
15、制中A. 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B. 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C. 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D.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发行纸币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美国政治体制中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分权制衡,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故A排除。联邦政府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过于片面,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故C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6、联邦制12.法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他们着手将无限制的政府中央集权制和占绝对优势的立法团结合在一起: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力,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对前者,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对后者,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材料反映了当时的法国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B. 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C. 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衡D. 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激烈争斗【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是指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点睛:材料较长的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
17、是简化材料,简化的方法一般是分层提取信息,然后归纳组合。本题第一层信息是“他们着手建立官僚行政和选民政府”,第二层信息是“国民作为整体要求具有自由人民的阅历和品德,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则要求具有忠顺奴役的品质”,显然重点在第二层,在此基础上进行排除即可。13.1876年12月法国新任命的内阁总理茹尔西蒙在两院亮相,当他站在众议院的讲坛上时,他先是大声标榜:“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继而又小声补充道:“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当他站在参议院的讲坛上,他先是低声说道:“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然后又立即拉直嗓门表白:“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西蒙这样说,折射出当时法国A. 总理与皇帝共掌行政权B. 保守派与共
18、和派斗争激烈C. 共和派在两院都占据压倒性优势D. 议会两院的政治立场已趋向相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76年,新任内阁总理”、“共和派,保守派”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法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相关内容-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法国通过1875年宪法,正式确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派)与专制(保守派)的较量依然比较激烈,分析、判断选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法国实行共和制,没有皇帝,A错误;C不符合材料“我完全是一个共和派”“也完全是一个保守派”,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的资
19、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A. 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B. 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C. 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D. 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答案】【解析】试题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国家的分裂,恩格斯的分析是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所以A项错误。CD两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所以答案选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15.下面是反映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
20、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出德国A. 宰相掌握一定立法权B. 代议制民主不健全C. 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D. 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俾斯麦控制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反映了德国代议制民主不健全,故B正确。宪法规定议会掌握立法权,故A排除。帝国议会对宰相负责错误,故C排除。议会成为宰相的工具,也不属于本质,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16.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
21、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这说明A.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B.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C. 走私鸦片是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的原因之一D. 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使英国减少对中国的鸦片走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继续向中国走私鸦
22、片,这造成了中国的购买力降低,从而是英国商品滞销,故C项正确;扩大市场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原因,故D项错误。1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答案】C【解析】【详解】清政府由不打算遵守条约到自己守约,也要求对方守约,这变化体现了清政府的条约意识增强
23、,即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故C项正确;A项体现不出清政府对条约态度的变化,故错误;自己守约不能体现出卖国立场,故B项错误;清政府不是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故D项错误。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A. 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B.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C.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D. 宗教信仰无法支撑其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四不象(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即其理论基础不符合国民心理,也就是说其宗教信仰无法支撑其
24、政权,故D项正确;拜上帝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部分内容,故A项错误;梁启超这段话体现不出太平天国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故B项粗我;材料体现不出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19.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 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答案】D【解析】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
25、者杨振声的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基本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20.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宣言1922年7月)该纲领表明中共A. 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B. 找到了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C.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D. 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答案】C【解析】据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
26、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共二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表明中共对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故C项正确;中共二大确立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纲领,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的道路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故B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共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二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史实入手,同时注意革命纲领的性质界定,区分民主革命纲领与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邓小平曾指出
27、:“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这体现了A.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B. 中共已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 中共领导人顾全大局唯真唯实D. 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依据材料“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等可知,C符合题意。A是中共七大,故排除;B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排除;D是古田会议,排除。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的对中国革命的探
28、索与实践22.1939年,中华民国政府重新调整中国抗战军队的战斗序列,划分为12个战区,军队的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这一变化表明国民政府A. 仍以正面战场为主B. 保存实力准备反攻C. 重新调整抗日策略D. 转入战略防御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39年”可知是抗战相持阶段,材料表明国民政府将军队不是集中正面战场,而是分为三部分,即正面、敌后游击战和敌后整训,国民政府调整了抗日策略,故C项正确,AD项错误;B项说法与抗战相持阶段的史实不符,排除。23.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杜鲁门总统的信中写道:“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
29、他们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个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意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而易见的理由,仍旧继续倾全力援助国民政府。”这里“显而易见的理由”主要指A. 美苏全球争霸的需要B. 根除国民政府的腐败C. 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D. 遏制中共势力的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7月”美苏争霸“冷战”已经开始,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理由,故A项错误;美国援助国民政府并不是为了根除国民政府的腐败,故B项错误;美国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才支持国民政府,故C项正确;遏制中共势力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利益,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解放战争2
30、4.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选项时间事件或条约影响A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B1895年马关条约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C1900年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D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
31、,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5.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A.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B.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C.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D.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
32、放战争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的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解放战争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故BC项错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解放战争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的共同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等方面正确理解题意,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26.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
33、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
34、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法律绝非一成不变的,
35、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2)不同: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3)阐释: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本问以“古代
36、中国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作为切入点。根据材料一信息“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诸如过继、家庭时产共同占有关系”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相似点。(2)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比较分析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不能够笼统的作答。要注意紧扣材料二、材料三相关信息,分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角度依次展开比较分析得出答案。(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注意明确题干“)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围绕“法律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角度展开认识和阐
37、述,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法治概况及特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法律概况及特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罗马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27.西方民主思想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近代西方国家创造出了多党议会民主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其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甚至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绝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
38、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相当于)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二 盖洛普民调所2011年9月20日发布的民调报告称,49%的选民认为两党都不代表美国人民,而无党派选民中持此观点者高达60%。有趣的是,近10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有两点呈现某些定向趋势。其一,认为“两党
39、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民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庞卓恒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材料三 西方国家把本应该是内容丰富、文化深厚、操作精致的民主大大简化“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民主已经被简化为竞选程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谋略、拼演艺表演。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上,西方所谓“只要程序正确,谁上台都无所谓”的“游戏民主”似乎越来越玩不转。经济学人:“(西方)民主正在毁掉西方,尤其是美国,
40、因为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美国梦”今天之所以风光不再,主因就是美国的资本力量似乎已经压倒了政治和社会力量。西方世界今天经历的一场又一场危机背后都有政治制度的原因。西方自己也应该反省自己的政治制度。张维为西方民主真的该吃药了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2)归纳材料二中美国选民对“一党政府”还是“两党政府”的选择趋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力制衡和监督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3)材料三作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存在哪些主要问题?纵观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史,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41、?(4)综合上述材料,对民主政治制度你有怎样的认识?【答案】(1)局限:群众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实质:多数人的暴政。(2)趋势: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3)问题:民主制度游戏化、程序化,过于注重形式;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缺乏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忽视人才素质。看待:作者看到了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必须改革;但未能看到其进步性。(4)
42、认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能充满活力,推动社会进步。【解析】【详解】第(1)问,“局限”,依据材料一信息“最后的裁决不是绝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概括指出群众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约束力、重大决策容易受少数蛊惑家的影响等。“实质”,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是多数人的暴政。第(2)问,“趋势”,依据材料二信息“其一,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从2005年达到36%的最高点以后就呈现
43、出下降的总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23%其二,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民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得出;选择“一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明显高于选择“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且呈日趋增长的趋势。“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削弱等角度分析。第(3)问,“问题”,依据材料三信息“程序是万能的则导致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游戏化这种制度使政治僵局制度化,使决策平庸化,还经常选出一些像小布什这样的二流领导人”概括得出:民主制度游戏化、政治僵局制度化、决策平庸化、为利益集团所操纵、忽视人才素质等。“看待”,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44、作者看到了西方民主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指出西方民主制度必须改革;但未能看到其进步性。第(4)问,“认识”,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才是最好的;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不具有普世价值;民主政治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等。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18611930年),曾把当
45、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材料三 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孙中山为“国父”。国
46、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寓意显然是要将孙中山塑造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领袖,促使全体国民接受民族主义思想,从而唤起民众,凝聚民心,团结御侮,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认为,“今天中国人民正努力于抗战,从抗战的胜利中建造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这正是执行马克思的指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邵雍历史记忆与书写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指什么。列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向外扩张的史实。(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促进中华民族觉醒方面的贡
47、献。(4)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答案】(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侵略有理,侵略有功)。(2)“甜头”:马关条约签订(或答条约内容)。史实: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东北发动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兵山东;侵占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起太平洋战争。(3)贡献: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4)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带来了灾难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解析】【详解】第(1)问, “原因
48、”,依据材料一信息“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得出;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依据材料信息“所谓新文明战胜 旧文明的 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得出态度是义战。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甜头”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东北发动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出兵山东;侵占东三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起太平洋战争等。第(3)问,“贡献”,依据所学知识从提出新三民主义、促进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日的精神领袖等角度分析。第(4)问,“认识”,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从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也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等角度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