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检测(六)(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是()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ABC D【解析】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运用先进的技术。地主阶级抵抗派未涉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故选B项。【答案】B2(2013唐山高二检测)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
2、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解析】“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这说明郭嵩焘认为西方列强强盛的根本在政治制度,这超越了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答案】D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解析】从材料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民权”,但反对通过“革命”方式获取民权,可以判断这位思想家是维新派代表
3、人物。【答案】B4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其中“发展”主要表现在()主张君主立宪政体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洋务运动作出了批判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维新政治运动A BC D【解析】本题的突破点在于题干中的“发展”,无论康有为还是早期维新派,均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因此不能称之为“发展”;对于洋务运动,无论是早期维新派还是康、梁维新派,不仅批判、继承,而且超越“中体西用”思想;真正的“发展”体现在理论体系的完善上和将改革变法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上。【答案】C5“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据此,孙中山强调通过下列
4、哪项革命改造中国()A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B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C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D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解析】从材料“其民实困”可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既要解决独立和民主的问题,又要解决“民困”问题,而解决“民困”问题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革命,而不仅是经济革命,故B项正确。【答案】B6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解析】注意题干中“1901年”这一时间限定,从1901年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因此C
5、项正确。【答案】C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B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在中国也没有获取民众的普遍支持,因此A、C、D三项错误。【答案】B8(2013合肥高二检测)“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余临道上,不堪回首话前途。”与这副对联直接相关的背景是()A袁世凯破坏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控制内阁B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D袁世凯复辟帝制【解析】本题以一副对联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由材料中“拖出老袁还我国”可知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恢复民国之意,故D项正确。【答案】D 9下列关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解析】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是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因此这三次斗争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前两次斗争反对的是袁世凯,护法运动反对的是段祺瑞,他们都是北洋军阀。二次革命、护法
7、运动最后的结局是失败,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明确的表述;护国运动虽然推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但它并没有达到维护民主共和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它是失败的。二次革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但不久袁世凯就解散了国民党,因此,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都不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A。【答案】A10孙中山在护法运动失败后指出:“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武人之争雄”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不包括()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B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C人民痛苦,民不聊生D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加强【解析】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中国实际上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故B项不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
8、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共4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强中国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合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首,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采用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
9、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材料二和材料三主张的实施结果有何异同?其结果的相同点又说明了什么?(1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每则材料所反映的是哪个阶级、阶层的主张,材料一代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洋务派,材料二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1)同:都认为法制、机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一主张皇权专制;材料二则要改革政治制度。根本原因:双方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2)目的:都为了发展资本
10、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异:后者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同:都失败了(或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国民党宣言请回答:(1)“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探索中国
11、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有哪些派别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探索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 “巩固共和”与“专制”进行了哪些较量?这种反复较量说明了什么?(8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即可得出答案,但是对民主政治进程产生的影响要分别回答,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是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2)问“较量”依据所学即可得出,较量的反复性说明的问题要从实质上去考虑,即民主与专制较量的曲折性。【答案】(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精神将激励后人为实现真正的民主继续斗争。(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说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