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转课堂的认知分布特征分析【摘 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高教领域的广泛应用与认可。不过,为避免翻转课堂流于形式,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入解读与设计。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科发展的影响,使得翻转课堂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既十分必要,又充满挑战。要实现翻转课堂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良好教学效果,需要从学生专业背景和学科理论发展两个维度加以分析,剖析翻转课堂实施的师生认知分布特征,对翻转课堂产生的知识碎片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从而对课程教学方案进行顶层设计,以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关键词】翻转课堂;认知分布;金融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457(2019
2、)28-0168-002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9.28.077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向之一。由于翻转课堂能够创造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代替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体,打破学习者的时空限制,使得这种模式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不过,随着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中范围的逐渐扩大,诸多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翻转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是,学生的学习背景、专业与课程特征等因素在客观上限制了翻转课堂操作的空间。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案的反馈,很可能会喧宾夺主,大幅偏离课程学习的路线,影响翻转
3、课堂的教学效果。即使在微課、智慧教室等教学手段与教学设施的辅助下,为提升翻转课堂的效果,仍需要根据课程背景与专业背景,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其中,知识结构在特定学生背景下的分布式特征,对于翻转课堂的整体设计有重要的意义。“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点认为,知识点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呈现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结构设计。在翻转课堂的自由式学习模式下,为了避免教学效果滑坡,更需要对特定知识背景下的认知结构加以分析,从而对翻转课堂进行顶层设计。1 金融学基本教学框架的认知分布特征金融学课程在经管学院、商学院的教学中有较强的通用性,尤其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
4、形成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因此,金融学课程可以算作经管类专业(非金融学专业)的通识课程。但与理论经济学课程不同的是,金融学课程较强的应用特征,使得教学过程强调通识特征的同时,需要在总体上展开一定程度的设计。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日渐深入,金融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对于金融学这样具有知识体系不断发生动态调整的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范围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金融学课程需要实现的教学知识点较多,包含金融经济学基本原理、货币体系、资本市场等分支模块。在本科教学中,各部分都需要兼顾,但是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用于教学的框架有一定差异。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背景下,不同专业差异较大,因此对授课知识体系的影响
5、较大。例如管理学科的学生与金融学教学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公司金融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对汇率、利率等宏观部分的知识内容有更多的交叉点。但由于现代金融学的主流是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资产定价、公司金融模式,导致授课教师的学术思路与学生对金融学课程的最佳学习思路之间存在错位。因此,教学知识体系在横向上有较大的伸展空间。因此,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专业背景形成的师生认知结构差异,表现在授课过程的设计上,需要将主流知识架构结合专业背景进行拆解与细化,形成由单个知识点组成的微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使用翻转式理解方式与传统授课方式的部分,同样需要教师结合专业背景加
6、以选择。在这部分可用于翻转课堂的知识点以微课、问答或其他形式构成互动部分。应用于翻转课堂的知识点应当在课前有一定程度的预习,以保证实现授课效果。2 现代金融学发展动向对认知分布特征的影响如前所述,现代金融学的发展方向与金融学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动向以某种形式引入课程知识点,也是金融学教学所需的关键部分。如前所述,从理论动向上看,金融学的学术前沿集中与资本市场基础上的资产定价与公司金融方向,这对传统本科教学的金融学知识体系产生了持续的冲击。在本科教学中,理论前沿不容易被学生关注,因此在引入该部分元素的时候,教师应当根据自身的理解,在基本知识结构中嵌入合适的知识点
7、,完善知识结构。另一部分的冲击是实务中的新动向。在金融学知识体系中,除了基于资本市场的理论前沿以外,各种互联网金融形式、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逐渐成为金融学中不可忽视的动向。但是,这部分信息同样对金融学的知识体系构成冲击。而且,相对于主流理论前沿,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正处于发展之中,因此在嵌入点和嵌入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的难度,对于教师而言,没有公认的理论标准作为指导。3 根据认知分布特征整合“碎片化”的翻转课堂结构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专业背景和新技术的冲击,形成了核心知识结构与新知识冲击并存的分布特征。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
8、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互动,适合金融学课程的知识分布特征。但与此同时,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出现“碎片化”的倾向。此时,需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分布式特征进行有效的整体设计,才能提高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整合翻转课堂的“碎片化”结构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知识结构的“碎片化”的形成与源头管理翻转课堂产生“知识碎片”的主要原因来自学生的参与。教师在翻转课堂中能够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但翻转课堂形式一旦实施,学生的反应就有一定的不可控性,教师需要对来自学生的反馈制定方案。在课堂管理中,所有学生可能的反馈都需要教师去解释和处理,这也形成了广义上的课程知识碎片。此时对知识碎片的
9、处理原则是尽可能争取有效的知识碎片,减少或避免无效的部分。从源头上的课堂应对方式与操作技巧,就相当于对翻转课堂知识碎片的“初加工”。2)知识碎片的凝练与整合将翻转课堂形成的知识碎片纳入课程的主题,以形成闭环,是翻转课堂实施方案的关键。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理翻转课堂出现的知识碎片上,除了通过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来应对之外,部分情形可以整理为定式。例如,在对货币体系的讲解部分,不同专业学生的反馈点可能分布在利息变化、付款方式、银行业务等等。教师可以将这些线索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凝固成一定的教学定式,具体表现为小组讨论方案、微课等形式。3)分布式教学方案的形成与优化通过对课堂知识碎片的初加
10、工与整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才能得以形成。教学模式的可优化性、可发展性,是翻转课堂得以长期有效實施的关键。在经过凝练和整理之后,翻转课堂下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位于教学闭环的基本知识体系,二是由典型问题与不同情形下学生的反馈与交流构成的非正式教学部分。这两者在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者的碎片化程度相对较低,利于提炼,但可拓展的空间有限;后者相对难以聚合,早期的教学方案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失效,但开放性很强,能够与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无缝对接,也更能够得到学生的反馈。对于这两个部分,前者需要在跟踪学术动态、把握学生基本情形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不断的微调;后者则需要大量地掌握学生的
11、反馈特征,以更好地优化教学方案。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高教领域几乎所有课程中得到了大面积应用。但是,在缺乏对课程知识结构的深入分析和对课程的顶层设计,翻转课堂可能会流于形式。翻转课堂的宗旨是在传统教师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并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金融学课程的知识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对翻转课堂的实现构成了全方位的挑战。基于翻转课堂的宗旨,在师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并需要教师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教学定式与自由发挥之间的平衡。【参考文献】1周友士.分布式认知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04(7).2解凤敏,何凌云.互联网技术发展“去中心化”冲击下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金融教育研究,2019(1).3潘斯,刘松涛.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金融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4).4魏春华.基于微课的独立学院金融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知识经济,2019(10).5傅洪波,丁有得,魏悦姿,麦庆军.网络环境下微课教学的分布式备课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6孙蒙.分析微课与金融学的融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16).7毛灿,杨小洪.分布式教学范式对集体智慧的激发J.远程教育杂志,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