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72.50KB ,
资源ID:1070874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708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评估检测(四):专题四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专题评估检测(四):专题四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评估检测(四)专题四(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表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会议总代表662人党派代表165人人民解放军代表71人团体代表235人区域代表116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A.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

2、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依法治国的方略3.下列有关中国政协制度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B.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权力机构继续存在C.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等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1982年政协制度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下进一步完善4.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

3、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B.促进了中国的文化繁荣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5.下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表,以下分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一届人大奠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B.“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C.1978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曲折发展历程6.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

4、发展完善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学|科|网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7.(2014黑龙江模拟)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 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 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8.(2014黑龙江模拟)从1950年5月到1951年5月,毛主席先后任命了14名大使作为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从去向看有8人派往社会主义国家,其

5、余派往中立国和印尼、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国家,从出身看有9人原是军事将领。这表明当时的外交()A.以巩固主权为要务B.受制于国际形势C.意识形态色彩较浓D.服务于军事斗争9.(201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这主要是因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军事上看,周边国家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军事需求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A.B.C.D.10.(2014南昌模拟)“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

6、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的目的在于()A.强调亚非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B.突出了新中国的领导地位C.体现了摆脱美苏两极格局的要求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1.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词中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文中的“共同利益”主要是指()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B.结束越南战争需要C.应对苏联现实威胁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2.目前的中俄关系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相比,其不同在于()A.缔结同盟对抗美国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结伴而不结

7、盟D.两国外交政策基本一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人民日报材料二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

8、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的“现代的制度支撑”和“坚强的领导”。(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的。指出这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7分)(3)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 “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11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

9、问题。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

10、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实材料四1950年1月,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美国的防区“自阿留申(群岛)起,经日本直到琉球群岛”,自“琉球群岛起,到菲律宾”。1954年3月8日,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重申“要履行日本政策依照美日安全条约所承担的军事义务”,后又宣布美日应“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1)根据材料一,“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是指近代中国发生的什么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对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反应。(1

1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指出“驼峰航线”所反映的中美关系的特征。(8分)(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8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第一届政协代表的组成十分广泛,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国外华侨。从代表的广泛性来看,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它实际上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据此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2.【解析】选C。新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干正是反映了这一特点,C正确。A、B、D是新中国的

12、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但与题意不符。【名师指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立法、任免、决定、监督。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产生和组织方式由各方协商产生由人民选举产生联系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政协会议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为筹建新中国,A错;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B错;

13、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D错。故选C。4.【解析】选D。从材料“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等可知此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A、B、C与“文化大革命”不符。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正式确立。故选C。【加固训练】(2013泰兴二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

14、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是指()A.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大革命、共同纲领和“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析】选B。根据题干三大历史事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判定历史事件。本题可以采用反向思维、排除法,从选项历史事件的意义来判定是否符合题意,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符合“铲

15、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因此,可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B正确。6.【解析】选B。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新宪法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等,可知这是从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实施,故B正确。7.【解析】选B。解答本题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两岸实现真正意义的停火是1979年;1987年,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直接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题目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B。【加固训练】1992年8月1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发布的文件中写道:“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

16、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此言论在当时有利于()A.“一国两制”的制定B.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三通”的实现【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是海协会和海基会共同承认的原则,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C符合题意。8.【解析】选C。从题干中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任命的14名大使的特征来看,说明意识形态色彩较浓,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意在打破外交困境,维护国家独立自主,A说法是错误的;国家对外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但“受制于”说法是错误的,B排除;

17、从出身来看,9人原是军事将领,并不能说明外交服务于军事斗争,D排除。9.【解析】选D。说法本身不正确,我们周边国家并不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符合史实。10.【解析】选A。材料中将亚非国家看作一个共同体,强调亚非国家的共同利益,实现亚非国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赢,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1.【解析】选C。联系当时的国际局势可知,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弱势,因此说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主要是指应对苏联的威胁。【加固训练】“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

18、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毛泽东说这段话主要基于()A.越南战争结束B.中苏关系恶化C.美国实力下降D.中日正式建交【解析】选B。题目反映了当时中国领导人表示接受尼克松来访。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交困境,尤其是苏联的威胁,因此要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2.【解析】选C。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关系是结盟,目前的中俄关系是结伴而不结盟。故选C。13.【解析】第(1)题,结合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作答。第(2)题考查“一国两制”的含义;它是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而制定的制度,因地制宜,因时变化。第(3)题中“民治”这一观点需要明确,中国现代史上即新中国成立以来,充分体现“民治”的举措:19

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20世纪末中国“民治”目标实际要求回答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谈谈对“法治”的认识具有开放性,可酌情回答。答案:(1)“现代的制度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坚强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2分)(2)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2分)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2分)特点: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3分)(3)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

20、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3分)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分)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6分)14.【解析】第(1)题结合“陆地和海上”及“建筑铁路和工厂”判断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反应从中国人民、台湾人民、清政府、资产阶级等角度归纳;第(2)题结合时间“1942年1月”及“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大量

21、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等信息归纳,特征结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史实概括;第(3)题由材料三“美国对日宣战”及材料四“美日签订美日共同防御援助协定”等信息归纳变化,原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史实回答。答案:(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2分)反应: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康有为等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各地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更加激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8分)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6分)特征:中美结盟抗击法西斯,美国援助中国抗战。(2分)(3)变化: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敌对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同盟关系。(4分)原因:法西斯势力战败;“冷战”的需要(或答对付苏联和中国的需要亦可)。(4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