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题,共60分)1.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2. 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下列对于秦朝中央集权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 ( )A秦朝的统一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前提条件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
2、制的建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标志C皇权至上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D秦朝迅速激化的阶级矛盾集中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特点:一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秦朝迅速激化的阶级矛盾是因为秦朝推行暴政而不是秦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 3.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
3、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错误的是( ) A.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腹里” B.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C.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西藏归宣政院管辖【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元朝时期,我国疆域空前广大,为了加强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统治者吸取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所学,行省之下,分别设路、府、州、县。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
4、治制度的演进行省 4.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 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 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本照片 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A B C D【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中历史事件时间的记忆问题,难度不大。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应该是在1860年,所以不符合
5、莫里循在华的时间。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所以在这个范围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12年,符合题意要求,所以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可以选。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不在这个范围内,所以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不可选。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 5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A B C 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
6、键信息“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 的知识。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两项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 项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 项表述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人民反抗的表现 6.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湖地区流传的歌谣所反映的史实是 (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地区农民斗争【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
7、能力。从上述歌谣提到的“打下南京城”可以判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因为太平军曾在1853年攻占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作为其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点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包括: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地点是上海附近的青浦和太仓,浙江慈溪,其中在慈溪之战中击毙的了洋枪队头目华尔。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活动 7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8、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分析题干,梁启超强调的是管理中国的权力问题,极力排斥外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这是一种民族意识增强的体现,其它选项也都是辛亥革命的作用,但与梁启超所述主旨没有关系,答案为A。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这是一道最优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8下图是中国1944年发表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体现的政治立场是 ( )A日本侵略者抹杀重庆国民政府B中国共产党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C重庆国民政府内部反美势力的反蒋活动D中国进
9、步知识分子的反蒋宣传【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内容把蒋介石描绘成卖国贼其实是对他的污蔑,因为图片上蒋介石是在对英美求助,由此信息可排除BCD三项内容。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革命解放战争时期 9.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对十月革命表示极大的敬意,“更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一行动表明孙中山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 D.确立了“联俄”的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0、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1918年”,这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体现了对世界的影响作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他接受列宁主义的内容和建立苏维埃政府的思想,A、C两项都不符合孙中山的主要思想;1923年1月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是孙中山选择“联俄”政策的标志,D项排除。考点: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10.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11、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知识。结合所学,选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 1943年1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
12、安全的宣言: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取消了一些列强的在华特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项正确;抗战时期,中国仍处于双半社会,A项理解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
13、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的影响 12历史纪年方法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3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红军长征的胜利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所讲内容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实际的结合,而
14、“工农武装割据”是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中国化”。故选D。 考点: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4. 2009年春天的伦敦,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开始于 ( )A.鸦片战争,中国被卷入现代化漩涡B.中华民国成立,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命运第一次转折C.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改革开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影响。此
15、处的北京显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北京时间的出现说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北京时间”应该为新中国成立。选项A是中国屈辱的开始,B项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D项是中国富强的起点,但不是材料表现的独立的起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5.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联邦制不利于
16、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A B C 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内容。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联邦制对中国来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因此的说法是不对的。民族区域自治只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如此,因此不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历史与国情决定的。所以符合题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
17、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也是正确的,故答案应该为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的成就 16. 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B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C“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D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祖国统一的知识。结合所学,台湾问题是内战现成的中国内政。所以说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18、是不当的。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与实践台湾问题 17 2008年,我国外交贯彻“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三大理念,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三大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是基于世界各国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表明我国对外政策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变( )A BC D【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以我国外交政策的新理念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国家外交政策的理解。错误,世界各国虽有共同利益,但不能说根本利益相同;与事实不符。考点:现代中
19、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对外关系的成就 18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己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通过一个“印记”及其文字解释等材料所创设的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问题情景,巧妙的考查了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提炼、梳理与整
20、合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本题的历史现象虽然在教材中没有直接叙述,但材料中“收钢条、造细针、转卖兴贩”反映了集原料、加工生产和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历史“必修2”中的“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征、特点”部分的有关内容。另外,本题还具有明显的山东地方特色。做好此题首先是对“印记”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释读和分析。从题目来看,通过释读可获得以下三个层面的信息:该“印记”的上部文字是该企业(针铺)的名称;中部文字是该企业的位置标志;下部文字是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简要介绍,包括收购的原料(上等钢条)、生产加工方式(造功夫细针)、销售方式(
21、转卖兴贩,别有加饶)等,通过分析,下部信息应该是全部信息的核心和关键。其次是要严谨审题,掌握问题的落脚点或作答的角度。从材料中甄别、获取正确(而非错误或没有存在依据)的信息,这是思考问题的关键。不认真挖掘“题眼”、不注意将“问题”与“待选项”进行有机的结合是解答选择题的大忌。再次要对选择项进行认真的辨析。答案D就其结论的界定来看就存在着问题,教材上已有明确的界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在明、清时期。况且,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应该是雇佣关系的出现,但在印记所提供的信息中却丝毫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该印记下部文字反映的是一种“经营方式”而非“生产关系”,因此,该答案是完全可以排除的。答案A是无从在
22、印记中能够获得的信息。印记的上部文字仅表明这是一个钢针铺,是生产钢针的场所,但却没有表明这是“最早”生产钢针的企业,无法获取“最早”二字的信息。答案B也属于这种情况,无法判别是否属于“最早的”。另外,从其表述方式来看也是不妥的,因为“商标”和“广告”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也是不合适的,不能既是“商标”同时又是“广告”,同时,“白兔”应是该企业的标志(“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不是钢针的“商标”。答案C在印记中的下部信息中得到了明显的印证,下部信息反映了该钢针铺的全部活动,包括进货采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等,这是对该功夫针铺经营方式(“一体化经营”)的反映,是能够从材料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故
23、正确答案应该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19有一把剑,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国考古发现的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故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的成就 20.据记载,江南制造局的工人在1867年的收入,是同
24、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工资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工资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江南制造局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由此判断选B。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 21. 上海曾有个资本家说:“现在搞厂容易了,过去要和杜月笙、流氓、警
25、察打招呼,现在不同了,销售有百货公司,配料有轻工业部,贷款有人民银行,还有党、团、工会搞增产节约,我们好做事了。”这反映当时 资本家的经营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家已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加强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 ( )A. B. C.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资本家仍然存在,与题干不符,含有的选项错。规律技巧总结:对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分析。从由题干材料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资本家正常存在;另一方面国家支持
26、资本家的正常生产,实行统购包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从材料组合项看,与题干当时的历史背景相吻合,即已开始实行初级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改造尚未完成。 考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 22.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
27、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因为1952年主要是快结束经济恢复时期了,准备向社会主义过渡要实行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主题。其他的时间应该是1949年,1950年,1951年。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3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 “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群组。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场增多 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年轻
28、人独立意识增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家庭中走出成为雇佣工人,这样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特点的小农经济解体。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所取代。错误,故选A。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4.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对这台词
29、的解释 说明着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 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生活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 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 ( )A.正确错误 B.正确错误 C.正确错误 D.正确错误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属情景式材料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材料反映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迫切的,有了金钱就有了幸福和欢乐,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之时,新兴资产阶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与人文主义者追求现世幸福的生活观都是一致的,但金钱并非一开始就作为财富的惟一象征,在今天亦非如此,虽然金钱对于人的物质生活非
30、常重要,但有比金钱更重要的。故选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25.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 )A.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干出示论点,选项出示与论点相关 的论据,要求辨析最典型的论据,构成史论之间如何结合的问题情境.解题的关键是找到鉴别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
31、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形式.“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会使土地大多落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从而使以承担封建义务为条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私有制,B项正确.考点: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6 19世纪的欧洲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观念的淡化 B手工工场的发展 C工厂制度的确立 D垄断组织的出现【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 的知识。19世纪人
32、口大量涌入城市主要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厂制度的确立。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7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 B C 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后期则主要起消极作用,故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自始至终起积极作用,故错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起
33、了一定作用,但二战后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故正确;自由放任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起积极作用,但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因素,故正确。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8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 )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A B C D【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34、的能力,材料中“梯子和安全网”是象征性的说法,梯子含义是指社会存在一定的财富高低差别以驱使人们更加努力的向上奋斗,安全网是指建立社会保障的福利项目,减少因贫富悬殊过大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材料含义不符。点评: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29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
35、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强调三个成员国均属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故答案选D,A B两项只存在“水平形
36、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 D项属于军事组织而非区域经济集团。考点: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30“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邓小平南方讲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罗斯福新政A B C D【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罗斯福新政也吸取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有益的东西。故两项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则完全排斥市场经济,二者均与材料不符。点评:19
37、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这一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南方谈话;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下,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著名歌曲松花江上
38、就反映了这段悲惨的历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材料二 材料三 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春,由诗人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的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此前的讨论会上,有代表认为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句子已经过时,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为好。请回答:(1)据上述材料,指出九一
39、八事变给东北同胞带来的灾难。(3分)(2)请列举从九一八事变到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国军民奋起武装抗击日军侵略的两个事例。(2分)(3)中国军民的抗争为什么无法阻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5分)(4)据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2分)(5)你认为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歌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2分) A.继承传统 B.艰苦奋斗C.居安思危 D.勿忘国耻【答案】(1)资源被掠夺;骨肉分离;背井离乡;沦为亡国奴。(3分)(2)嫩江桥抗战、察哈尔抗战(多伦抗战)、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任答两个即可)(2分)(3)没有形成全民族抗战;缺乏国际援助;国民政府奉行对
40、日妥协退让政策;英美列强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综合国力弱于日本。(5分)(4)最早发起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人民作出了榜样;打击法西斯势力,延缓了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进程。(2分)(5)C(1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九一八事变 的知识。结合所学)资源被掠夺;骨肉分离;背井离乡;沦为亡国奴。(2)本题主要考查
41、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从1931年到1935年,中国军民奋起武装抗击日军侵略的事例有嫩江桥抗战、察哈尔抗战(多伦抗战)、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中国军民的抗争为什么无法阻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有没有形成全民族抗战;缺乏国际援助;国民政府奉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英美列强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综合国力弱于日本。(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记忆的能力,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最早发起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人民作出了榜样;打击法西斯势力,延缓了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进程。(5)
4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新中国成立的知识。周恩来力排众议不改歌词是要居安思危。故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国歌 32.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 农 贫农 中 农 富 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O 7 一一据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 9491 956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1 9 5 3年2月,中
43、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一一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 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44、。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分) 【答案】(1)土地改革。(2分)(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的矛盾。(3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分)(3) 人民公社(1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
45、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和“1 9491 956年的中国社会”可知是考察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农村阶级结构的变动,容易判断为土地革命。(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的能力,难度为小。结合所学,“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指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
46、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3阅读下列材料:(14分)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4分)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
47、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4分)材料三 图一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新农村的花园别墅(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2分)【答案】(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
48、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4)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宗法制的知识。结合所学,宗祠的出现与
49、宗法制(宗法观念)有关;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的积极影响:利于凝聚宗族,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晋商 ”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明清商业发展的知识。结合所学,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其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和“新农村的花园别墅”可见是考察学生近代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结合所学,可表述为: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汇。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为小。关于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否要拆除古建筑。可以辩证的看待。结合所学,可以表述为:态度: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考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建筑